塑化劑
《日常毒物》:寶特瓶「不含雙酚A」但有鄰苯二甲酸酯,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危害嗎?
判斷一種化學物是否有害,需要了解它是否會對我們產生危害,危害的嚴重程度,以及我們在日常中如何接觸到這些化學物。本書從毒性的來源、生物累積性、劑量等等層面,一步步從容易取得的公開資訊推估食品、醫藥、水源與添加物等等實際上是否會對健康造成危害。毒理學與風險評估專家將在本書中以案例協助我們思考。
青春期少女常吃雞排、喝珍奶,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嗎?
常吃雞排、喝珍奶會提高乳癌風險嗎?能確定的是:高醣高脂飲食的確會造成罹患癌症的風險增加。最好的方法是減少飲食的能量密度,多攝取新鮮蔬菜水果,讓「國民美食」變成生活中偶一為之的享受才是。
矽膠和塑膠有什麼不同?用它來裝嬰兒副食品會不會有塑化劑?
塑膠製品不耐熱,除了單體結構在高溫不穩定外,塑化劑也會因此而釋出,所以大部分的塑膠都沒辦法耐熱,最高的聚丙烯塑膠(PP)僅耐熱至140度。但矽膠截然不同,有十足的耐熱度,具有高溫烹調的好處。
把寶特瓶當水壺用,真的會溶出塑化劑和重金屬嗎?
PET製成寶特瓶的過程中並沒有添加塑化劑,因此寶特瓶應該不會有塑化劑檢出的問題。但是在PET的聚合製程中,通常會使用含銻的化合物,作為聚合過程的觸媒催化劑。
為人民把關美豬的政客們,是否知道檳榔與口腔癌造成的悲慘現況?
與其說真的是擔心吃美豬的風險,倒不如說是「跪」不下去,大家來找碴。但是不願跟美國人下跪,卻可以跟那些毒害國人以賺錢的檳榔產業投降。
《謝玠揚的長化短說2》:天冷喝熱湯,看清楚「塑膠湯匙」上面的編號!
講完七個編號的各種材質之後,想特別提醒大家,所謂的「耐熱溫度」,其實指的都是不會變形的溫度。至於在這溫度之下,是不是完全不會溶出化學物質,沒有人可以保證。另外,隨著使用時間拉長,塑膠會劣化,耐熱溫度也會降低。
環境中的「塑化劑」除了促使女童性早熟,還可能使男性不孕
近幾年女生青春期越來越早,偶爾也會有新聞提到7歲小女孩就出現第二性徵,其實這也是和性激素有關,但絕對不是雞肉的問題。男性與女性生育或性成熟的這些問題,可能都要和塑化劑牽上線。
裝滷味的塑膠袋耐熱嗎?破解塑膠容器五大疑慮
盛裝加熱滷味、冷滷味的包裝多是塑膠材質,然而「使用塑膠容器是否安全」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像是加熱滷味用塑膠袋裝安全嗎?冷滷想要加熱微波OK嗎?懷疑是否會有不知明物質溶出?
《不塑過日子》:當塑膠從垃圾桶回到你我的餐桌上
我們一日三餐所食用的食物與這些有毒的塑膠如此接近,也難怪我們的體內會有這麼高的塑化劑。為了避免再曝露在塑膠的危險中,我給自己建立了一個簡單的原則,只要是塑膠包裝就跳過,不得已時,仔細檢視塑膠編號,確認回收的可能性,逐一淘汰不合乎環保與健康原則的包裝。
破除寶特瓶迷思:放在車內的瓶裝水不能喝?飲料沒填滿是偷工減料?
常有人說瓶裝水不可放在車內,以免經太陽曝曬後,車內溫度升高,會造成瓶子中的塑化劑溶出,有害身體的健康,真的是這樣嗎?而大部分的瓶裝飲料,並未被填滿,難道是廠商為了省成本所以通工減料嗎?
不再看到黑影就開槍 ━ 用科學知識消弭面對食安的情緒議題
台美檢驗推出的數位化平台「台美安全家」,就是希望透過在檢驗領域的專業技術和知識,除了幫廠商把關產品,也幫消費者正確了解食安的定義和風險,讓檢驗不只是一份充滿數據的報告,更是一個幫大家守護安全的全方位管家。
顧可飛藻油塑化劑超標:遠離食物中的塑化劑,先從塑膠減量做起
塑化劑存在食物鏈裡是個難以迴避的問題,即使塑化劑對健康的危害風險不是這麼的高,但是我們仍要努力降低它在食品裡的殘留。而真正該做的其中一個重點,當然是設法降低環境中的塑膠廢棄物。
握筆器、筆袋塑化劑超標400倍,孩子長期接觸恐性早熟
曾有橡皮擦、塑膠墊板、塑膠軟質桌墊塑化劑超標的事件,近期消基會抽檢文具,又發現握筆器及筆袋塑化劑超標最高達400倍的情況,讓家長與孩子人心惶惶。
我們喝的飲料都含有塑化劑?別被錯誤謠言和誇大的電視節目給耍了
整起食安事件的主角是塑化劑,而不是起雲劑。但是很多網友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以為有起雲劑就是不好,甚至以為起雲劑就是塑化劑,這想法實在錯!很!大!
微波包材有塑化劑好毒?帶你破除對於微波食品最常見的三個迷思
微波前一定要仔細注意包裝上標示的加熱溫度與時間、以及是否所有材質都適合微波,例如有些食品就會要求拆除包裝後再加熱。
7/1起食藥署全面列管塑膠容器,若與食物接觸就需標示耐熱程度
食藥署科長指出,多數的食品容器材質無法完全剔除塑料,為了防止消費者將塑化劑吃下肚,業者有義務告知消費者產品使用的塑料成分,以及是否適合用來盛裝高溫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