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美國選舉熱鬧非凡,許多民眾都很關心選舉的狀況,但對於美國政黨發展的歷史不見淂非常清楚,本文整理了美國獨立建國以來至今的政黨發展史,讓大家可以更加瞭解整體的脈絡,避免因為認知不足而產生奇怪的誤解。
最近台灣民眾十分關注美國大選,但網路上的資訊爆炸且缺乏脈絡,也因此我們特別和FEI費德智庫將美國校園學習中,正確的相關資訊彙整,將美國政黨發展史分為六大體系,讓讀者可以用比較宏觀的角度來瞭解美國政黨歷史和兩大黨發展的脈絡。
第一政黨體系(1792-1824):聯邦黨 vs. 民主共和黨
美國1776年獨立革命,1788年通過正式憲法,並於1788–1789年選出第一任正副總統。在這段時期,現代人所皆知的「美式民主」還未成型。美國人仍然擔心英國經由英屬北美也就是加拿大反攻美國,且西班牙的殖民勢力仍在擴張中,而美國的老大哥法國,正在經歷大革命,國王路易十六被斷頭。這時候美國並沒有現代人所認知中的政黨概念或架構,僅是理念相近的人所被統稱的名號。
聯邦黨Federalist,以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彌爾敦(Hamilton)為首,主張中央集權。希望能夠建立國家銀行、統一發行國債、建立國家常備陸海軍;貿易政策上面支持國內保護主義(所以希望建立國家力量調控);聯邦黨人大致上認為國家應由精英和資產階級主導,投票權應只限於有房產的民眾;而在外交政策上對英國友善。聯邦黨人支持者主要在美國東北的商人與資產階級,以及美國建國元勛們。華盛頓總統雖保持無黨籍,但一般認為是支持聯邦黨。
民主共和黨Democratic-Republican,以第一任國務卿傑佛遜(Jefferson)為首,由反對聯邦黨的中央集權主張的人所組成。他們擔心中央集權會造成皇權復辟,必須將國家權力分給各州(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小政府主義)。民主共和黨人積極反對國家銀行、國債、國軍等概念,並且認為投票權應給所有白人男性,並不僅限有房產的資產階級。在外交政策上他們對法國親善。民主共和黨是後世學者給的稱謂,在當時被稱之為「傑佛遜黨人」、「共和黨人」、「民主人士」等。
這兩派最白熱化肇因1792年歐洲第一次反法同盟,歐洲列強對法國拿破崙宣戰,華盛頓與英國簽訂傑伊條約(Jay Treaty),修復美英關係,並在歐戰中保持中立,但此舉惹怒了親法的民主共和黨人。聯邦黨人在之後的選舉分裂而且逐漸失去選民支持,並在1812年美英戰爭後淡出政治。而最後勝出的民主共和黨,則在1824年分裂為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以及國家共和黨(National Republican Party),後者又俗稱輝格黨(Whig Party)。
第二政黨體系(1828-1854):民主黨 vs. 輝格黨
此一時期,美國政黨持續辯論經濟發展的方向。而奴隸制度的存廢漸漸成為美國政黨政治的核心爭議,其遺留下來的種族議題則會持續分化美國政黨。在聯邦黨式微後,民主共和黨的傑佛遜(Jefferson)、麥迪遜(Madison)、門羅(Monroe)總統也改變政策主張,逐漸採納以前聯邦黨所主張,由聯邦政府主導的大型建設以及經濟發展計劃,以抵擋外國勢力介入美國經濟以及政局。門羅總統卸任後,民主共和黨分裂成民主黨以及國家共和黨(或稱輝格黨),兩黨都主張其繼承傑佛遜的共和主義。
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以傑克遜(Jackson)為首,仍然堅持小政府主義,限制政府權力,以杜絕腐敗和集權,須將政治權力分散至各州。民主黨主要支持者為鄉下地區的農民階級,反對所謂的菁英階層和新經濟。傑克遜主政期間大量使用否決權,反對聯邦政府介入國家銀行、紙幣、國民教育、基礎建設,與現今的共和黨小政府主義相似。在經貿上支持降低關稅,而在移民政策上傾向開放,因為此時期從德國和愛爾蘭來的農業新移民都傾向支持民主黨。
輝格黨(Whig Party),主要以反傑克遜的克萊(Henry Clay)為首,先組成國家共和黨(National Republican Party),再演變成輝格黨。他們主張設立國家銀行、發行紙幣、建立國民教育體系、發行企業牌照。在經貿上支持保護主義,維持對外國工業產品的高關稅,以刺激本國工業開發。這些大政府主義與現今的民主黨相似。輝格黨支持者大部分為中產階級、新經濟受惠者(有別於農業經濟)、知識分子、以及南北方的菁英階層。因為政治因素,輝格黨較為反對移民政策。
由於美國工業化的結果,民主黨到1840、50年代逐漸與輝格黨在經濟政策上一致,開始接受工業化社會所需要帶來的轉型。而輝格黨由於成員的利益團體組成較為複雜,在經濟議題以及奴隸議題上面四分五裂,走入歷史。
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