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1月8日就前隨軍慰安婦相關索賠案作出判決,勒令日本政府向含已逝原告在內的12名前慰安婦進行賠償,支付給每人1億韓元(約新台幣256萬元/71萬港元),判決於9日凌晨0點生效,日本政府有2週時間可提上訴。

不過日本政府得知判決後相當氣憤,不打算上訴,擬無視審判本身,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判決結果將於本月23日凌晨0點確定,圍繞歷史問題的日韓對立或將激化。而這也是韓國繼二戰時間徵用勞工議題之後,第二次挑戰日韓戰後協定。

韓國慰安婦的世紀判決

(中央社)韓籍慰安婦受害者向日本政府要求損害賠償案件,8日首次獲判勝訴,韓國法院判決,日本政府應按原告要求,賠償受害者每人1億韓元。

韓籍慰安婦團體過去曾以日本政府於韓國殖民時期,誘騙或強迫其充當慰安婦為由多次向韓國法院提告,但這次是韓國法院首次就相關案件宣判。

《韓聯社》報導,首爾中央地方法院8日就已故受害者裴春姬等12人提出的損害賠償訴訟作出判決,判處原告勝訴,日本政府應賠償原告每人1億韓元。

韓法院:原告遭受超乎想像的身心創傷

法院表示,綜合各項證據、資料及法庭辯論,認定被告(日本政府)確有非法行為,原告遭受超乎想像的身心創傷,卻未獲相應賠償,因此判定原告要求每人1億韓元以上的賠償金額合理。

同時,法院也說明,此案涉及的行為是依循日本帝國有計畫性、有組織性的大範圍非人道犯罪行為,違反國際強制規範,判定不適用各國法院,不得就以他國政府為當事人的案件進行判決的規定,因此進行了判決。

原告律師就此判決表示相當感激,但也表示仍須另行討論是否有強制執行賠償的方法。

裴春姬等12名受害者2013年8月提出此項賠償請求的民事調解申請,但日方拒收文件,調解也因此無法進行,韓國法院在2016年1月依原告要求將此案移送正式審判。

韓慰安婦判決勝訴,日本政府擬向國際法院提告

針對首爾中央地方法院的判決結果,日本首相菅義偉8日表示,「絕對無法接受」。菅義偉強調,關於慰安婦問題,已經基於1965年《日韓請求權協定》得到了完全且最終的解決,菅義偉強烈要求韓國政府採取措施,糾正此違反國際法的做法。

2017年12月,韓國首爾街頭聲援前慰安婦們的民眾聚集。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日本首相菅義偉於2021年1月8日在,東京首相辦公室針對韓國法院裁定給予慰安婦賠償的判決,做出回應。

另一方面,正在巴西訪問的日本外相茂木敏充8日下午(日本時間9日上午)與韓國外長康京和舉行了電話會談,就此判決表示強烈抗議,要求韓方盡快採取措施以糾正違反國際法之舉。而日本外務省和韓國外交部9日各自發佈了消息。日本政府要求讓判決無效,韓國政府則表示不介入司法判斷,雙方的立場不同變得鮮明起來。

針對此判決,日本政府不打算上訴,擬無視審判本身,不過圍繞歷史問題的日韓對立或將激化。

《中央社》報導,日本政府相關人士透露,日本政府面對韓國地院判決,已在研究向國際法院(ICJ)提起訴訟。國際法院是基於國際法處理國家間例如領土問題等紛爭的聯合國機構,由於審判進行原則上需要當事國同意,即使日本提訴,韓國也有可能拒絕。

不過日本政府內部也有看法指出,擔憂一旦向國際法院提訴,可能會落入對方主導的戰場。日本政府目前方向是詳細審視判決內容、關注韓國政府應對,研究向國際法院提訴。

《ETtoday新聞》報導,根據日媒分析,日本政府將會持續關注韓國是否會沒收、變現日本在韓國的資產,再來決定是否會向國際法院提告。

在日本駐韓國大使館門外的韓國慰安婦紀念銅像

Sakaori

在日本駐韓國大使館門外的韓國慰安婦紀念銅像

包括慰安婦、徵用工問題,高度爭議的《日韓請求權協定》近年遭質疑

1965年6月日韓建交時,雙方政府簽訂《日韓請求權協定》,內容包括日本向韓國提供包括有償和無償在內的共計5億美元經濟援助等,宣稱包括二戰時期慰安婦、徵用工等個人索賠權問題「最終且完全解決」,也就是說,兩國政府和人民不能再為過去的事情向另一方求償,也代表著韓國人民無法再向日本政府或民間求償,否定了韓國人民的「個人請求權」。

不過這項協定在2018年率先因徵用工的問題遭到推翻。

徵用工是指二戰期間,日本殖民韓國時所強行徵用的勞工,當時以戰時國家動員的方式,大量徵召人力補充軍需。2005年,李春植等4名韓國人,主張在二次大戰中被日本企業強行徵用工作,向新日本製鐵(現在的日本製鐵公司)提出求償訴訟,韓國最高法院2018年10月30日判決,要求當初徵用工人的日本企業(日本製鐵、三菱重工)必須對受害者賠償「撫慰金」。

當年94歲、白髮蒼蒼的韓國徵用工案受害者李春植(Lee Chun-sik,音譯),2018年10月30日來到首爾最高法院外抗議。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當年94歲、白髮蒼蒼的韓國徵用工案受害者李春植(Lee Chun-sik,音譯),2018年10月30日來到首爾最高法院外抗議。

這讓認為「賠償早已經結束」的日方大為跳腳。《風傳媒》報導,2019年7月,日本經濟產業省宣稱基於「安全保障的理由」,宣布對韓國實施嚴格的半導體出口限制,包括3項關鍵電子材料;8月2日,日本政府更決定將韓國移出貿易優惠白名單。韓國政府數天後也將日本移出白名單,此即喧騰一時的「日韓貿易戰」。

韓國社會當時曾發起抵制日貨運動,日産汽車也因此決定退出韓國市場,日韓關係一度降至冰點。

2019年7月底,韓國民眾手持抵制日本的標語和圖樣,於日本駐韓大使館前抗議。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2019年7月底,韓國民眾手持抵制日本的標語和圖樣,於日本駐韓大使館前抗議。

韓國慰安婦議題,在2016年再度被帶上法庭。

日韓兩國於2015年12月28日進一步達成「韓日慰安婦問題協議」,根據協議,日本政府撥款10億日圓給韓國政府設立專責的「和解與治癒基金會」,作為發放二戰日軍婦安婦受害者撫慰金。不過這項協議並不被民間接受。

2016年3月,29名慰安婦受害者和12名遺屬,透過「民主社會律師會」向韓國首爾中央法院起訴韓國政府,控告韓國政府與日本政府簽署了「最終而且不可逆轉」的協議,以該協議侵犯人格尊嚴、財產權及接受政府外交保護的權利為由,要求法院審查該協議是否違憲。

2021年韓國法院針對前慰安婦的判決結果,日方是否會如徵用工議題做出後續制裁,尚未可知,不過《日本經濟新聞》已經點明,稱1965年簽訂的日韓協定為戰後兩國關係的基礎,如果名存實亡,日韓的對立將不可避免的長期化,也更加混亂。

2017年12月,韓國首爾街頭聲援前慰安婦們的民眾聚集。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2017年12月,韓國首爾街頭聲援前慰安婦們的民眾聚集。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黃筱歡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