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能成長為能夠克服困難的人,終究是取決於他是否知道「跌倒了,爬起來就好」這件事。因此,必須巧妙地讓他從小就累積「跌倒的經驗」,失敗並不是不好的事。
文:小川大介
我這幾年聽了各種父母的煩惱時強烈感受到一件事,就是大家不知道為什麼都非常焦急。
「不否定」、「不給予太多」,即使腦中知道,但還是會擔心「這樣就可以嗎?」或是不自覺地否定孩子,認為「這樣不行啊」,而給他太多看似對教育有益的東西,這種趨勢比以前更加明顯了。
讓孩子不斷換補習班的父母
特別是一想到「中學入學考試」時,父母的焦急心情又更顯著了。
有對父母不斷讓他們的孩子換補習班。
他們讓孩子上A補習班上到三年級,可是總覺得成績沒進步,升上四年級後就換到B補習班,他們覺得B補習班也沒辦法讓孩子的成績如願突飛猛進,所以五年級時又轉到成績優異的孩子們上的C補習班。
但是朋友的成績進步了,自家孩子的成績卻退步了,因此就覺得「這個補習班不適合我孩子」,又在暑假前轉到D補習班。在那裡也沒進步,於是他們覺得「可能需要改變補習型態」,就換到一對一的補習班,升上六年級後,又換成請家教。
像這樣,不斷改變孩子學習環境的父母意外地多。
「不斷讓孩子換補習班」這個行為的背後隱藏著「一定有哪個補習班是『正確的』,我一定要找到這個補習班」這種思考模式。
可是換補習班換到眼花撩亂,孩子的成績也不會進步,因為學習內容不連貫,習慣新環境也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負擔。
但可惜的是,這樣做的父母似乎沒感受到孩子的負擔。
因為父母不是看著「孩子」,而是只看到「結果」而已。
別人家的孩子做出「好結果」,我家孩子卻達不到,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有那個孩子得到的「好結果」,為什麼我家孩子得不到「好結果」呢?這一定不是我或孩子不好,是別人的問題,是補習班不好,來換補習班吧──父母會這樣想。
就像這樣,只看到結果的父母因為太焦急了,持續徘徊在追求「理想補習班」的幻影。
這種現象不限於補習班,現在雜誌、書籍、網路充斥著各種「對教養好」的資訊,在這樣的環境中,父母總認為「教養孩子應該有『正確答案』」,不想因為只有自己不知道正確答案而讓孩子吃虧,這正是讓父母心生焦急的原因吧。
為了消弭父母的焦急之心,這章將會先舉出其原因,然後說明「不用焦急的理由」,只要消弭焦急之心,就不會削減孩子的各種可能性。
有些事是失敗過才會成長,不要害怕孩子失敗
父母「焦急」的根源之一是「不希望孩子失敗」。
這樣的想法會以「剝奪孩子挑戰的機會」這種行為顯現出來。
父母面對孩子做的事,會給出「那樣太危險了,這樣做比較安全」、「那樣做沒好處,不要做了」這些「go」或「stop」的指令,這樣孩子就失去「從失敗中學習的機會」了。
讓孩子累積「從失敗中站起來的經驗」
從小父母就先幫自己擋掉失敗的孩子,容易因一點小挫折就放棄。
他會因一點點失誤就說出「我不想做了」,而放棄本來喜歡的事情,更嚴重的例子是孩子會把考得不好的考卷藏起來,不讓父母知道。
因為他們會把小小的失誤放大來看,而感到很大的挫折。
另一方面,有些孩子的父母沒有先幫他們擋掉失敗,他們從小就體驗過「有時做得好、有時做不好」的經驗,這些孩子不會把考得不好的考卷藏起來,他們會接受結果並試圖克服。
累積了一些經驗,孩子的表現就呈現出「有克服困難的精神的人」和「沒這種精神的人」。
不過,若您的孩子馬上就放棄現狀,您也不用擔心,只要有耐心地教導他們「失敗並不是不好的事」就好了,父母也要對自己這麼說。「我不想做了」這句話可翻譯成「我很不安,很沒信心」,此時父母可以跟他站在同一邊,說:「你要放棄也可以,可是如果到最後你都覺得討厭這件事的話,有點可惜,我們一起做做看吧。」
隨著累積即使失敗也能從失敗中站起來的經驗,就能把孩子教養成「有克服困難的精神」的人。
孩子是否能成長為能夠克服困難的人,終究是取決於他是否知道「跌倒了,爬起來就好」這件事。因此,必須巧妙地讓他從小就累積「跌倒的經驗」,失敗並不是不好的事。
有些事一定要從失敗中學習
在孩子失敗時最不能做的事是跟他說:「這對你來說還是太難了啊」,而抹殺了孩子用心努力的事物。
無法正視孩子「做不到的狀態」的父母,會認為孩子一定受傷了,所以會「剝奪」孩子挑戰的機會。
可是,「不會」絕不是件不好的事,因為所有人都是從「不會」開始學習的。
如同「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話所說的,「不順利的經驗」是思考下次做法的機會。如果把孩子做不順利的事剝奪走,不讓他失敗的話,就無法培養思考下次該怎麼做的能力,也會失去訓練失敗沮喪時該怎麼調整心情的機會。
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是,失敗是可察覺「原來現在我做不到的事,有人做得到」的機會。察覺別人的優點也是生活上必須的,知道很多周遭人的魅力,坦率感受「他好厲害」,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做什麼事都很順利,但卻不尊敬其他人,這種人無法和周遭的人維持好關係,容易變成孤獨的人。
我也不是不懂父母盡量不想讓孩子經歷失敗受傷的心情,但是實際上,認為「失敗就是吃虧」是不對的,「在成長過程中都沒經歷過失敗才吃虧」。就讓孩子累積從失敗中站起的經驗,培養克服困難的精神吧。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守護教養法:不否定、不過度給予、不焦急,日本教育專家教你養出聰明的孩子》,三民書局出版
- TAAZE網路書店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作者:小川大介
譯者:林佳翰
在教養路上,許多父母期待孩子成為他們理想中的樣子,因而常否定孩子、單方給予孩子太多東西,卻忘記孩子真正的喜好。久而久之,父母和孩子的笑容都消失了......日本教育專家對此提供解方:只要把「給予教養法」改成「守護教養法」,孩子就能主動學習、不斷成長!
過去人們認為,聰明的孩子就是會讀書和考試的孩子。但隨著時代改變,二十年前有誰料到Youtuber會成為熱門的職業?所以在接下來的時代裡,聰明孩子的定義顯然已發生改變,「能在社會上發揮自己強項的孩子」才是聰明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才能在未來有競爭力!
而讓孩子發揮自身能力步上幸福人生的關鍵,就是本書強調的「守護教養法」!此種教養方式反對由父母單方面給予孩子「可能和未來幸福有關的東西」,而是認同、守護由孩子自己發現的「喜好」。本書介紹為何「守護教養法」能成功育兒,以及實踐這種教養方式的祕訣。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