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關人生相談室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去年首當其衝的新冠世代(Generation Pandemic)有許多人仍在求職,或尚未在工作上站穩腳步,新一批的新冠世代畢業生又即將投入職場。

因為疫情的緣故,有許多企業也改變了招聘方式或模式,各行各業都在疫情之下面對或許是順勢而為或是不得不的轉型。對於求職者來說,彷彿要成為常態的黑天鵝事件就像是經濟的景氣循環一樣,帶來的是危機也同時開展了一些機會。

有許多在學生因為疫情的緣故失去了實體實習的機會,而有一些人則因為疫情的緣故,拿到手的offer被迫暫停。無論是哪種情況,疫情的影響是必然,但是身為求職者,或許可以嘗試其他的方式,為自己在世界都慢下來的當下,仍舊保有求職的節奏感,也讓自己的履歷可以持續累積看點。

Sally是即將步入職場的大四生,在學校時她熱衷參與社團跟系學會活動,充實規劃自己在課業外的生活,也為了提早為職場預備,從大二時就開始打聽有沒有哪裡有打工或實習的機會,也終於在大三升大四時,順利進到知名的外商實習,也因為積極主動的態度,獲得實習主管的好評。

在要準備展開求職的半年,她便仔細地琢磨自己的履歷和LinkedIn檔案,希望能幫自已打造最無懈可擊的履歷。於是她翻遍了以前打工和實習過單位的主管的LinkedIn檔案,希望從裡面找到靈感。

後來,她乾脆直接複製那些主管寫在檔案裡的專案經歷到自己的檔案裡,只把前頭的動詞改掉,讓自己的履歷看起來不像是剛要畢業的菜逼八,而頗有工作幾年職場人的樣子。她心想,主管寫的這個專案我在過程中有協助,所以我把這個經歷拿來用應該也沒問題吧?

但Sally這樣做,似乎不小心踩到了幾個求職地雷,是哪些地雷呢?

job interview  woman-during-job-interview-four-elegant 面試 應徵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一、自我行銷跟自我膨脹只有一線之隔

在強調個人品牌的現在,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獨一無二的品牌,而求職者在求職市場上當然也是。然而,在把自己當作一個品牌認真經營時,務必先求讓消費者可以正確地認識自己,而非只認識自己的包裝。

許多新鮮人為了擺脫學校的菜逼八氣息,往往會過度誇大自己的實習經歷,例如說負責主導社群媒體行銷策略或是統籌記者會等,但站在雇主的角度,聘用過實習生的單位,通常心知肚明的是,招募實習生不外乎就幾個原因:

培養未來的正職人力、補充短期人力空缺、補充臨時性人力的不足,也因此實習生通常在公司裡也負責支援性的工作。通常只要實習生叫得動、肯做事、肯學習、不出大包,或者還可以幫忙解決一些正職人力沒時間或不擅長的事情,這樣的實習生,在雇主眼中通常都已經在水準之上。

但是,也因如此,大多數企業也不會把重要的客戶專案、面對客戶的工作或長期專案,交代給實習生,一是實習生實習時間有限,也加上實習工作的學習性質仍大過於工作性質,雇主也會盡量給實習生一些有時效性且入門門檻不高的工作。

二、說不出好故事的經歷只會扣分不會加分

試想一下,當你在經歷中寫出你主導某個專案或主辦某場記者會,在面試關卡時面試官請你舉例說明自己的貢獻,而你只講得出你幫忙接待媒體或搜集媒體名片或露出,這樣不只不夠專業,更會凸顯履歷跟真實經歷的落差。

倒不如就老老實實地寫出一兩個自己有貢獻而且有學習的專案,無論是學著怎麼用少少的預算在臉書投放廣告?或是在接待應對媒體中,或是做媒體披露搜集中,了解媒體生態跟議題走向,這些都會比把主管的工作成果放在自己的履歷上要強得多。

三、不理解或誤解雇主期待

許多新鮮生初入社會,總會把自己當作電玩遊戲主角一樣,希望自己文武雙全,最好還說學逗唱都會。然而,職場跟學校很不同的一點就是,職場買的是你最好的那幾項技能,而學校要你五育均衡。

你能想像創辦Amazon的貝佐斯自己身兼公司創辦人、CEO、財務長跟行銷長嗎?職場的分工與其說是齊頭式的對焦,不如說更像是組成職業球隊或是電競戰隊一樣,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擅長跟守備位子,而你跟你身旁同事的工作內容(無論是面對的專案、客戶或具體項目)也不會完全一樣。

就像是幫自己的IG發文下hashtag或是發限時動態,如果只給你三個關鍵字跟15秒的時間,你希望雇主知道「你會什麼」跟「為什麼要聘用你」,你會放哪些關鍵字呢?這些關鍵字,才是你必須要好好琢磨跟說故事的出發點。

在疫情非常時期,也衍伸出許多比較具備彈性與新穎的求職方式,也希望初出社會的求職者,也把求職過程當作認識自己長處跟職場適配度的過程,為自己找到一個能真正發揮能力的舞台。

延伸閱讀

本文經《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