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祥裕

人類的歷史經歷過無數次的動亂與紛爭,「童兵」(Child Soldier)始終是戰役腳本底下不容忽視的一環。

根據國際法上《國際刑事法庭羅馬規約》的規定,招募15歲以下的兒童加入軍隊、武裝團體等,是違反戰爭罪相關規定。然而礙於各國對於從軍年齡的下限並不一致,因此對「童兵」的初步輪廓,可謂為以15歲為分水嶺。

童兵往往是由於社會動盪之際,出現壯年人口從軍的缺口,因而吸納十餘歲的未成年加入;又或者是戰事頻傳下,家庭結構發生變革、破裂,導致一批批的孤兒迫於現實而投身軍旅。過早投身軍旅生活,使兒童抽離原生家庭的環境,面臨環境的一大巨變,並在其思慮與身心尚未健全之際,浸淫在充斥殺戮之氣的訓練生活,這將造成兒童性格上的扭曲與暴戾。

緬甸:

緬甸自從脫離英國獨立以來,長期內戰紛亂。政府軍投入大量的軍力以期能平定紛爭,緬甸境內各陣營的反抗軍,同樣徵召大批人力以制衡政府軍的勢力。

原稱為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Myanmar 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Army)的果敢同盟軍,位於緬甸果敢自治區。在2009年的八八事件後,試圖重取自治權,而再度爆發游擊戰衝突。

(相關閱讀:你所不知道的緬甸內戰:鴉片沃土、軍閥樂園,及一群被遺忘的異鄉華人故事

15歲的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的童兵,他拾起子彈,把子彈一顆顆的裝入來福槍中。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除了與中國接壤的果敢自治區動盪紛亂,自緬甸獨立以來,政府與少數民族間的關係一直未處得融洽。在緬甸,克倫族是僅次於緬族的第二大民族,其在泰緬邊界訴求平等待遇及民族自決,時常與政府軍發生武裝摩擦,往往也造成戰事下的難民逃至泰國尋求避難。

(相關閱讀:或許我們都曾過度憐憫、將貧窮和戰爭浪漫化:《105號公路:泰緬邊境故事》讀後分享

12歲的Samboo,是緬甸克倫族反抗軍的一員,持著步槍,威然地站在緬泰邊界的叢林基地。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經過冗長的談判,緬甸政府最終於2012年6月與聯合國達成協議,同意簽署行動計劃,從政府軍及邊界防衛軍中釋放兒童兵。

在2013年1月,緬甸軍方允許96名童兵離開軍隊,開始履行其承諾,並在2014年一整年,共釋放400多名童兵

除了與緬甸政府達成協議之外,聯合國還宣布將與緬甸少數民族之軍隊(如果敢軍、克倫族反抗軍等)進行對話,期能消除反抗軍招募未成年從軍的非法行為,減少兒童接觸戰事的可能。

中非共和國

於2013年,非洲的中非共和國爆發嚴重的內戰。內戰始源於兩大宗教間的對立,以伊斯蘭教為首的塞勒卡叛軍與基督教民兵組織的反巴拉卡(Anti-Balaka),除了宗教上的對立外,爾後貧富差距的問題同樣對戰火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應。

於2014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積極地與各武裝團體協商,這一整年共釋放了超過1000名的童兵,使兒童有機會能重回社會,避免第一線殘暴的戰亂生活。

一名反巴拉卡陣營的童兵,手持著槍,頸部配戴著象徵幸運的飾品。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剛果民主共和國

剛果民主共和國(以下簡稱剛果)由於富產稀有金屬礦及金屬礦,被譽為「世界原料倉庫」、「中非寶石」。然而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沒有成為剛果國家發展的引擎,卻變成各方覬覦的對象,也是造成往後動盪的源頭。剛果的動亂可以追溯到比利時殖民時期,外來勢力的入侵瓜分當地的經濟資產,從60年代的民族自決而獨立建國,到了西元兩千年的此刻,當地不管政府軍、或反叛軍甚至民兵,為了剛果境內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彼此角力,擁兵自重。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報告指出,剛果東部地區至少有25個威脅當地和平穩定的武裝團體從各據的資源中獲利。各據山頭一方的武裝團體,得以擴充己力的方式之一,就是吸收當地的未成年人。他們把兒童訓練成懂得使用步槍的軍人,並給予足夠的彈藥後勤,最後再將他們派上前線,保衛「軍閥頭目的經濟勢力」。

這名童兵身背著一把步槍,此地則為Hema族的軍營,軍營位於剛果東部伊圖里省的首府-布尼亞(Bunia)的附近。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其中剛果東部地區的反叛軍「剛果愛國者聯盟」的頭目盧班加(Thomas Lubanga Dyilo),在「伊圖里事件」(Ituri Conflict)中,被指控違反國際法上的戰爭罪,強迫兒童從軍,並且派童兵上場殺戮。

那場事件起源於Lendu與Hema兩個種族間的衝突,然而參與此次衝突的武裝團體,彼此間的勢力派系相當複雜,因此造成在那場事件中,時常伴隨大規模的種族和派系的屠殺。根據BBC的報導,伊圖里事件從1999年發生以來,已經有超過六萬人喪命。

盧班加最終被國際刑事法院判刑14年,為其在2002-2003年間,於剛果東部地區強制招募未滿15歲的兒童兵,負起刑事責任。

這是名兒童兵,用Swahili語來說是「KADOGO」,意思是「小的」。他現在是前線軍人,此處位於剛果東部的卡尼亞巴永加(Kanyabayonga)。他被武裝分子強迫背取彈藥、殺戮和作戰,如果他反抗、拒絕的話將被毆打。他們這群東剛果的童兵是無情戰爭下的受害者。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2012年10月4日,剛果當局向聯合國承諾並簽署同意書不再雇用童兵。從2013年的5月至8月,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UNOCHA)表示,他們已經成功協助557名兒童兵離開軍隊。UNOCHA表示,從2008年起,至少已經協助5400名童兵回家,重回社會。聯合國至今仍持續努力,除了政府組織之外,眾多的非營利組織深入各處,亦提供相當協助,並向為人父母們宣導觀念,別讓未成年子女入伍當兵。

(相關閱讀:全球化的血礦與暴利:你手裡緊握的iPhone,承載了剛果百年來的掠奪與苦痛

敘利亞

敘利亞的內戰始於2011年對政府的抗議行動,然而最後卻轉變成嚴重的武裝衝突。

在無情的內戰中,流離失所、無親無靠的兒童,成了武裝團體眼中的一枚棋子。人權觀察(Human Right Watch)於2014年的報告中指出,非政府的武裝團體以教育的名義,吸引、招募兒童的加入,然而實情則是使用武器的訓練課程,甚至是指派童兵執行人肉炸彈的任務。

學齡中的兒童成為武裝分子,背後有各式各樣的原因。根據Human Rights Watch的報導,有些是因為追隨朋友或是親人的步伐;有的則是由於從小身處戰亂地區,在缺乏教育資源下別無選擇,才進而從軍;有的則是參與公開抗議之後,被鼓舞參與武裝組織,可以盡更多力;有的則是親身遭遇政府軍的攻擊,轉而投入反抗陣營。

相關閱讀:

來自敘利亞自由軍的13歲戰士Mohammad(右),位於阿勒坡,閃避敘利亞政府軍的狙擊。Mohammad的父親在與敘利亞政權爆發的衝突中喪命,在那之後,年僅13歲的他加入敘利亞自由軍,他手上使用的槍枝正是他父親留下的。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左邊是12歲的Abboud,右邊則是14歲的哥哥Deeb,他們倆擁著槍,站在沙包後。在敘利亞內戰前,他們兄弟倆是學齡中的小孩。在他們的兄長與叔叔於衝突中喪命之後,他們決定加入敘利亞自由軍。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名為Dany的戰士,是敘利亞自由軍在Khadraa旅中最年輕的,正跟他的夥伴討論事情,對了他年僅14歲。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對此,於2007年2月,有58個國家在法國共同簽署巴黎承諾(Paris Commitments)。此項承諾針對童兵問題,要求簽署國遵守原則(Paris Principles)所列的規範,諸如禁止童兵招募、保護遭武裝衝突影響的孩童等等。

此項協定的催生與成立,希望能喚起世人對於兒童權利、甚至童兵議題的重視,並且達成國際共識。在戰爭頻繁的世代中,別忘了戰事下常被眾人忽視的群體—兒童—他們的權利。

責任編輯:鄭少凡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