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琬柔(Joyce Weng)

走進《紐約時報》,記者魂再次甦醒

紐約每年都會舉辦MBA媒體與娛樂會議(MBA Media Entertainment Conference),二○一九年由哥倫比亞大學主辦,我專程參加了時任《紐約時報》營運長勒菲安(Meredith Kopit Levien)(二○二○年成為CEO)的演講,她長期耕耘媒體的背景讓我十分感興趣,勒菲安更談到《紐約時報》數位化轉型的過程,及政治亂象對媒體的影響,對照台灣紙本媒體在數位化浪潮中苦撐,實在有太多值得借鏡。

走在最前端,讓紙媒轉型數位化

勒菲安在加入《紐約時報》前,在《富比士雜誌》工作了五年。一開始在《紐約時報》廣告部工作的她,四年多前成為營運長,CEO湯普森(Mark Thompson)交給她的任務是:「加速《紐約時報》數位化。」過去十年間,《紐約時報》紙本營收從占總營業額的八成,一路下滑到目前只剩三成,面對讀者閱讀新聞的習慣改變,《紐約時報》在二○一三年開始重視「紙本數位化」,加強網站設計,改變經營模式,成功讓站穩腳步,股價翻漲了將近三倍。

二○一九年,《紐約時報》數位版的付費訂戶突破三百萬,紙本訂閱則為一百萬,付費訂戶總計超過四百萬。勒菲安說:「現在的《紐約時報》正在經歷一波新的顛峰。」但他們不因此而滿足,勒菲安認為既然這種付費模式已經穩定,《紐約時報》的目標是希望數位付費用戶增長至一千萬。因為研究顯示,全球約有一億人願意付費閱讀新聞,而《紐約時報》有信心,能搶下至少一成的大餅。

搶快搶多,不如好好培養一名好記者

勒菲安笑說,她沒有一場訪問沒被問到「報紙的末日」相關問題,但她認為,《紐約時報》已經克服了網路威脅,目前不僅營收穩定;更藉由這波數位改革,讓他們堅信讀者要的是「有品質的新聞」。找到了記者的定位,只要有能力產製有品質的新聞,就該以身為記者自豪。

而高品質的新聞需要好記者來寫,要成為好記者,就需要良好的訓練、充分的支持,然而當科技巨擘大舉進軍新聞產業,剝奪了記者被培養的機會,例如很多新聞媒體在社交媒體上擁有許多流量,但廣告費全都進了Facebook、Twitter 口袋,這筆收入沒有被用來訓練及支持記者跑新聞,形成惡性循環。

這也是為什麼,《紐約時報》沒有加入Apple News Plus的行列,因為他們想要跟讀者建立直接的關係,並且堅信只要持續產製好新聞,這些努力就值得讓讀者付費。 雖然科技業的進軍削弱了新聞產業的營收,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數位化浪潮下,科技也為《紐約時報》翻開了新的篇章。

《紐約時報》在iTunes的Podcast節目「The daily」聽眾穩定增長,而且有七成五的聽眾小於四十歲,其中有一半是女性。勒菲安自信地說,這個Podcast節目的品質絕對能跟晨間電視新聞競爭。同時也表示《紐約時報》會進軍電視,跟FX頻道合作的節目「The weekly」已經上線。透過《紐約時報》的Podcast、電視節目,能讓讀者在各種不同的管道看到《紐約時報》在產製新聞上的努力,建立起讀者的信任。

話峰一轉,勒菲安談到時任總統川普的狂言占據媒體版面的現象,她表示,《紐約時報》的確因為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讓訂戶爆炸性的成長,第一次是在二○一六年美國總統選戰期間,第二波是二○一七年初,川普入主白宮,全球民眾急著想知道川普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美國新聞業界稱呼這樣的現象為「川普炸彈」,然而因為政治因素的訂閱,到了二○一八年開始減緩,也讓《紐約時報》警惕,別想靠著狂人去吸引讀者。他們決定開發新的內容產品,開了食譜頻道、填字遊戲網站,這兩項產品光在二○一八年的第三季就吸引了超過六萬新訂閱戶,再次印證「有內容才是王道」。

聽著勒菲安的見解,我也不禁想著,《紐約時報》的品牌大、願意投資在新聞上,什麼時候台灣也能有這樣有遠見、能找到成功經營模式的媒體呢? 二○一三年,我在《蘋果日報》跑國際娛樂新聞,當時紙媒同樣面對網路衝擊,紙本銷量激減,《蘋果日報》的因應之道是力拚即時新聞,要求記者採訪時就要就地發出最新最快的新聞,就算只有幾行字也沒關係,重點是搶快!

之後會有專門的編輯修改標題,越聳動的標題越能吸引點閱率。於是,比起強調新聞品質,新聞數量跟速度更重要,這也是當時「歐陽妮妮在口袋找到兩百塊」也能上即時新聞的主因。後來各家媒體開始重視網路流量後,也紛紛製作這種搶快、搶目光的「短新聞」,漸漸成為主流。

對照《紐約時報》的政策,我還是覺得用時間跟內容來培養跟讀者之間的信任,才是長遠的作法,畢竟跟隨熱潮的「吸眼球大法」總有一天會失效,「有品質的新聞」才是最終願意讓讀者付費的關鍵。

面對未來,應在職涯中尋找真愛

會後,我跟勒菲安聊起自己曾在台灣擔任國際新聞記者的經驗與想法,她也坦言,國際新聞比起政治或生活新聞,的確比較不吃香,但仍強調只要找到對的營運模式,堅持好新聞,就會贏得讀者信任。即將要面臨畢業與求職的我,也趁機向她請教了對正在找工作的年輕人的職涯建議,她秒回:「做你熱愛的事,花時間找出你到底最愛什麼。」

「在職涯尋找真愛」這段話深深觸動了我的心。離開新聞工作、來到紐約之後,我從來沒有忘記過我對新聞的喜愛,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要整理資訊、傳遞真實的訊息給觀眾是一種需要強烈熱情的使命,由於預算有限,目前台灣可以派駐全職特派員的新聞台不多,發生新聞大事時,我變成了紐約少數可以幫台灣電視台連線、報導的記者人選。

我曾經在《CNN》的辦公室收到威脅包裹、疏散員工時站在公司外面連線;在疫情最嚴重之際站在港口迎接到紐約支援的美軍醫療船「安慰號」;總統大選時採訪專家學者分析選情;美國職棒大聯盟紐約大都會隊舉辦「台灣日」,去採訪駐美代表蕭美琴,也曾經在聯合國大會開議時分享第一手的現場觀察。

這些「接案」的新聞工作給的酬勞是以台灣的新聞產業行情為標準,無法支撐我在紐約昂貴的生活費,但每一則新聞我都做得用心又開心,因為我真的很享受站在新聞現場,更重要的是,台灣的閱聽眾需要更多有意義的新聞報導,也需要更多時間來培養吸收「硬新聞」的習慣,希望透過許多還在線上的國際新聞記者的努力,帶給台灣觀眾更多好的新聞內容。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勇闖大蘋果!紐約的受挫力養成課》,時報出版

作者:翁琬柔(Joyce Weng)

  • momo網路書店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被裁員、被資遣到進入夢幻新創
台灣女生的紐約職場生存記

拋下既有人生,紐約讓我打造出新的自己
我的紐約生存心法,無論走到哪都適用!

★不用為了跳脫舒適圈而跳!
挑戰新事物、跳脫舒適圈是必須付出成本跟代價的,跳之前先謹慎檢視原有人生,訂出清楚的計畫、目標與退路。

★想讓別人看見你,需要對的策略!
在美國,面試連闖5關、耗時1個月不是新鮮事,美國企業的面試訓練讓我統整出需要注意的重點,在疫情時代,視訊面試也有眉角。

★人脈很重要,絕對值得投資!
雖說做人還是要靠自己,找工作不能不投履歷,但也別放棄經營人脈,說不定在你在山窮水盡時,會看見新的可能。

★換位思考,找出糾結的盲點!
當我有機會成為面試官,從求職角度轉換成求人才,才發現自己注重的部分徹底不同,也藉此看見潛藏已久的缺點。

★受挫力,是最重要的競爭力!
經過重重筆試、面試、作業,也不一定會得到賞識。當失敗與否定席捲而來,學會在說服別人「我真的很棒」前,先別忘了告訴自己「我確實夠好」!

一邊飛,一邊學習造飛機!
台灣女生在紐約,一場現在進行式的追夢冒險

原本有著穩定的職涯、步上軌道的人生,熱愛國際新聞的翁琬柔卻看見了自身工作上的界限,毅然決定走出亞洲,前往紐約。

30歲才成為留學生,畢業之際更碰上世界的動盪時刻,她一邊接受紐約文化、生活差異的洗禮,更親自見證新冠疫情在紐約肆虐,體驗到川普的嚴格移民政策對非美國公民造成的挑戰。

在最艱難的時代,她的畢業典禮只能用視訊舉辦,更在求職路上跌跌撞撞,一度懷疑自己的能力。但紐約帶給她的蛻變出乎意料,粹鍊出不怕受挫的力量,終於進入理想的新創產業,持續朝熱愛的目標前進。

Photo Credit: 時報出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