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工作
台大擬設立新聞系並無不可,但業界目前的競爭方式只會讓優秀學生不敢進來
我認為台大想設立新聞系這件事並無不可,這或許也是一個機會,淘汰掉一些後段學校,或是吸引真正有抱負的學生來就讀(只是我好奇,有嗎?) 但針對整個產業也不能單怪新聞行業本身不長進或墮落,政府的傳播政策如何帶來媒體對於公共議題的關注?這或許也是我們該思考的,而不是不停競逐收視壓力。
《勇闖大蘋果!紐約的受挫力養成課》:對照台灣紙媒在數位化浪潮中苦撐,《紐約時報》有太多值得借鏡
這也是為什麼,《紐約時報》沒有加入Apple News Plus的行列,因為他們想要跟讀者建立直接的關係,並且堅信只要持續產製好新聞,這些努力就值得讓讀者付費。 雖然科技業的進軍削弱了新聞產業的營收,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數位化浪潮下,科技也為《紐約時報》翻開了新的篇章。
【紀實漫畫】鐘聖雄X曾耀慶對談〈異鄉人〉(中):完成作品之後,如何回應這些利益產生的焦慮?
鐘聖雄:我在做《南風》的時候已經是不同階段,我心底想的是我要帶著他走,所以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沒甚麼,我只要有把握,你自己心裡很清楚,毫無疑問的知道你沒有在消費他,我覺得我在做《南風》的時候一點都不動搖,我沒有在消費,所以我就可以做這件事情。
2001年9月11日上午,3名資深主播領著美國人度過畢生難忘的一天
那天,美國看著人間慘劇在境內上演,幸而還有布羅考、拉瑟和詹寧斯這3名極具公信力的新聞人,他們當時已各自在不同頻道的晚間新聞奉獻約20年時間,也都擁有豐富的報導經驗。
【專訪】前主播詹慶齡:中年後重新歸零,眼前擁有的,就是最好的時光
詹慶齡觀察到在步入熟齡後比較顯著的改變,則是「把時間留給真正想做的事。」「或許是真的察覺到,你往後還有的日子,很可能比你過完的日子少了,在人生清單上列著的那些想做什麼、想學什麼的目標,得把握時間去完成。」
需要改善「系統性錯誤」的除了台鐵,還有報導亂象百出的媒體業
針對媒體專業工作者,社會大眾試圖想改善重大災難新聞品質不佳和產製、勞動等問題時,不應該再採取「個人責備論」的看法,,而是應將焦點放到新聞產製流程的「系統性」錯誤,才能使媒體結構走向更好的發展。
「謊言無法贏過真相,真實不會沉默」:南韓如何走出「垃圾記者」的深淵
2014年4月16號,世越號慘案發生後,當時被批評消極進行救援工作的朴槿惠政府並沒有虛心接受批評,反而選擇扭曲消息並且隱瞞真相,因為沒有報導出真相,使得記者們被稱爲由記者和垃圾合成詞的「기레기(垃圾記者,或記者是垃圾)」。
媒體「事實查核員」非常重要,但這曾是一份充滿性別偏見的工作
《時代雜誌》聯合創始人英國人布里頓・哈登1949年的傳記中,假定其將作家和研究員之間有時緊張的狀態視為是兩性之間自然競爭的延伸。南茜・福特是《時代雜誌》的第一位研究員,於1923年開始工作。她曾回憶說,哈登會逼她在印刷前夕去跟印刷社做臨時修改,因為正如哈登所言:「天啊!你是個女孩,他們不會對你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