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並沒有公開且直接挑戰習近平的抗疫政策,然卻隱約浮現黨國中央內部對「動態清零」政策之爭議,及以「身體語言」展現隱諱不清權力競逐及政策路線之分歧。
最近數月以來,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及中國經濟的「火車頭」上海,其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飆漲歷經從封控至解封過程,全球社會及中國內部皆產生「動態清零」及「與病毒共存」爭論。
在疫情防控治理過程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總理李克強為疫情防控與經濟增長,似乎隱約產生路線分歧。習始終堅持「動態清零」政策,不惜付出龐大成本與代價防控。但李卻認為不應將防疫當成唯一目標,應讓防控措施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習李在疫情防控政策議題上產生差異,尤其在中共二十大召開前更是激起政治敏感神經。
習李路線分歧,反應在公開場合政治語言及政策論述上,李克強並未為習近平所堅持「動態清零」政策辯護。例如5月18日習近平在「全球貿易投資促進峰會」會議講話,宣稱「中國開放的大門會越來越大」。也論及全球因新冠疫情,經濟遇到嚴厲挑戰,但未提及因應新冠疫情採取的「零容忍」策略,已導致中國經濟陷入惡化狀態。
5月19日李克強對一群美國、歐洲和亞洲跨國公司的高級代表們表示,中國致力於在推動經濟發展和遏制反覆爆發的新冠疫情間取得平衡,並未對習近平的「清零」戰略進行辯護。甚至李走進釣魚台會議室或至地方巡視民情,即摘下口罩,其陪同官員及地方領導、民眾也未戴口罩,李克強以其「身體語言」折射出對習近平領導威望挑戰。
首先,習李路線分歧,李克強訴求糧食安全及經濟增長目標,高於動態清零目標
李不斷大動作警告新冠疫情導致的經濟危機,指稱若不採取行動恐造成經濟萎縮。進入「三夏」時節,不能讓疫情擾亂小麥收割,「如果轄區內糧食產量不穩定,將追究地方官員責任。」這與習近平堅持「動態清零」似有所差異。
5月25日「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中,李克強指出糧食安全是優先考量事項。26日再度強調夏收是當前重要任務之一,敦促各級政府確保夏糧豐收,且「不允許任何地方政府以任何理由設置影響夏糧收成的檢疫站」。指示在收成期間即使出現疫情,也不能停止收割,「確保不誤農時、顆粒歸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