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展場時觀察到,透過文獻的回顧,不難發現不同國家及年紀的觀眾,對台灣的藝術家和其作品並不陌生,例如一組正在等公交船的遊客,一邊探頭探腦、邊走進並好奇這裡是什麼場域時,在走至第57屆檔案櫃前前發出驚呼聲,彼此分享他們對謝德慶作品的了解與想法。
文:両天工作室
今(2022)第59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原先預計以撒古流原民性的主題身份為出發點,以「蔓生:撒古流」為主題,透過雕塑、錄像裝置等作品,以排灣族的宇宙觀及語彙,傳達跨種族間的共存關係。
而其概念與本屆北歐三國瑞典、挪威、芬蘭展館有著巧妙地呼應性,一直以來共享展館的三國,這次以北歐原民名稱——「薩米」,取代原先的國家展館名稱,可看出本次大會除了女性藝術家視角,也相當重視後疫情下人類與物種環境的關係。
不過,就在撒古流藝術家陷入個人道德爭議之後,威尼斯雙年展單位公開除名,至於北美館則必須在2個月的時間內,重新規劃展覽並提出變更申請,同時也需顧及大會主題《Milk of Dreams》的相關性。最後,台灣平行館訂出《不可能的夢Impossible Dreams》,以文件回顧與線上論壇的形式,成功參與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
在採訪策展人派崔克・佛洛雷斯(Patrick Flores)時問到,為何會以「文件」與「論壇」的方式呈現?派崔克回答:「雖然我有其他想法,但時間緊迫實現不易,最後與北美館團隊達成協議,這樣的方式才有機會在時限內完成任務。」
展呈內容與論壇探討的主題,再現了近30年來台灣的文化脈絡與觀點,但明顯與本屆雙年展強調的女性視角及環境生態對話程度較為低弱。
在筆者親自觀看台灣平行館及本屆威尼斯雙年展後,確實有一疑問,認為館方何不藉著這次藝術家風波,「藉力使力」地透過藝術表現來探討這全球社會亟待解決的課題,同時更加符合本次大會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