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雙年展
- Related Tags:
- 威尼斯雙年展
- 雙年展
- 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
- 北美館
- 不可能的夢
- 2022威尼斯雙年展
- 藝術
- 王俊傑
- 柏林雙年展
- 城市雙年展
2026威尼斯雙年展:藝術家李亦凡代表台灣館參展,提名委員會:創作兼具議題性且視覺風格獨特
由周安曼、林怡華、高森信男、張晴文、陳泰松、黃建宏、蘇珀琪等人組成的提名委員會,選出亦凡做為2026年第61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代表藝術家。李亦凡近年在台灣當代藝術圈大放異彩,除此之外,今年也憑藉錄像作品《難忘的形狀》在金馬執委會舉辦的金穗獎拿下最高榮譽金穗大獎。
2024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由藝術家袁廣鳴代表參展,「深刻體驗台灣變遷,深具意義」
2024年「第60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由藝術家袁廣鳴獲推選為參展代表。對此,袁廣鳴表示:「非常榮幸能夠代表台灣參與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在此次展覽,將會聚焦在『地圖政治』、『日常中的戰爭』及『戰爭中的日常』為主軸。」
回顧2022威尼斯雙年展:激進女權與當代噩夢,不僅僅是女性,更是我們地球全員的勝利
讓我們從2022年底回顧今年的國際展覽大事——威尼斯雙年展。而今年威尼斯雙年展,展示了大量女性藝術家展品,是一個當代轉折點。但這並不像媒體所加油添醋,硬是強調女性戰勝男性的得標,如果仔細觀看、聆聽,雙年展處處充滿力量與發聲,這不僅僅是女性,而是我們地球全員的勝利。
走訪2022歐洲三大藝術展:期待台灣人民驕傲展現全球南方定義下,獨特的台灣文化特色與底蘊
筆者於3個月內走訪了威尼斯雙年展、柏林雙年展同時身為第15屆卡塞爾文獻展的參與藝術家後,我們也將針對此三個國際性藝術展覽發表看展後的主觀想法,期待台灣藝術家們在現有資源與國際趨勢下展翅飛翔。
實地走訪2022威尼斯雙年展(下):深刻感受「國家館」與「平行館」的差異,台灣甘心止步於此?
2015年開始,北美館一改過去邀請多位藝術家參與的形式,以「單一藝術家推舉制度」僅選擇一位藝術家代表台灣館參展,究竟是如何決選出這位藝術家?什麼標準與程序才是符合「代表台灣的藝術」?而這次的撒古流事件是否會影響之後的機制與評估標準?
實地走訪2022威尼斯雙年展(上):台灣藝術家備受國際肯定,但台灣民眾還需自省美學素養
筆者在展場時觀察到,透過文獻的回顧,不難發現不同國家及年紀的觀眾,對台灣的藝術家和其作品並不陌生,例如一組正在等公交船的遊客,一邊探頭探腦、邊走進並好奇這裡是什麼場域時,在走至第57屆檔案櫃前前發出驚呼聲,彼此分享他們對謝德慶作品的了解與想法。
2022威尼斯雙年展:女性藝術家首次多於男性,但並不等於「女性雙年展」
如果說「女性藝術家」這個標籤令人震驚,那是因為它與威尼斯《夢之乳》展覽所代表的勝利背道而馳。這場公平展現女性藝術家及其作品的勝利,加上展覽的偉大質量,不應被簡化成這個標籤,其荒謬將詆毀了本展的持續價值。
歷經性侵風波的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重新聚焦文獻與論壇,盼台灣能持續與國際產生良好交流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在威尼斯雙年展行前記者會上,除了針對「文獻展示」以及「國際論壇」做出說明之外,也回應關於眾家記者提問的「性侵風波」以及「烏俄戰爭」等重大議題。
藝術家撒古流陷入性侵風波遭撤換,2022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宣布全新主題《不可能的夢》
經過將近3個月的時間,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新提案已獲雙年展主辦方通過,展覽主題為《不可能的夢》。根據北美館指出,「不可能」在此意指「尚未成為可能」,是對現況的描述以及對未來更美好事物、人與世界的希望。
俄羅斯藝術家退出威尼斯雙年展,嚴厲譴責自家政府對烏克蘭的入侵
俄羅斯藝術家Kirill Savchenkov、Alexandra Sukhareva以及策展人Raimundas Malašauskas,也因無法認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暴力行為,致使不願代表俄羅斯參加2022威尼斯雙年展,導致即將於4月開幕的俄羅斯館無法如期開展。
自由廣場前的文化行動:蔣渭水「大眾葬」給疫情時代的我們帶來何種反思?
《大眾葬》來到當下,追思因COVID-19疫情而不幸喪身的受難者,並藉此推動還原真相,回到民眾對於疫情治理的真實需求上,共同來思索後疫情時代來臨時,相關國際疫苗壟斷與本島在依附帝國霸權的新冷戰格局下,如何欠缺疫苗,以及形成全球染疫高死亡比率的狀態。
2020台北雙年展(後記):「接近實地、認識蓋婭」,透過植物與城市了解你我與環境的關係
此篇文章將透過舉出在《植物城市》一書中所提到的案例,討論與你我直接相關的城市設施、空間、植物與歷史。
2020台北雙年展(三):《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以藝術展覽為表現方式的思想展覽
2020台北雙年展透過展覽與藝術作品的詮釋,認識你我的存在皆是透過經年累月的細胞、細菌、空氣等等元素的堆積與相互依存。
2020台北雙年展(一):「雙年展」到底是什麼?是否淪為商業行銷、另一種資源聚集在精英階層的派對?
這篇文章將從不同型態的雙年展觀點,以探討雙年展在不同模式與主題上所希望提攜的內容與社會議題,並藉此闡述時間與空間組合出的「雙年展化」(biennialisation)。
紀錄之光《草間∞彌生》:不僅是圓點,而是愛的無限擴延
草間彌生年幼時,嚴厲的母親總讓她去跟蹤父親,但撞見男女性行為的景象卻使她一生對於性器官、性行為都懷抱著恐懼不安。從男性生殖器,藝術家延伸出的暴力與戰爭等概念,但也因此在日後創作出一系列關於愛的作品。
藝術家吳天章:在威尼斯雙年展,給家鄉基隆一個最深情的回眸
吳天章的作品多次參加國際重要當代藝術展,向世界闡述臺灣在不同國族歷史下的定位與困境,而常常下雨的基隆記憶,就成為了他重要的創作養分。
用竹籐編織一方淨土:王文志-我從山林來
王文志作品超越國界、人種、性別的魅力,讓日本水土藝術祭、瀨戶內海藝術祭、澳洲Woodford音樂節,皆連續三次邀展,藝術之路看似順遂,其實王文志好幾次都想放棄⋯父親鼓勵他「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麥克林錄像作品:社會現實與政治諷刺
麥克林的錄像作品,大量挪用童話故事,讓人毫無防衛地進入了她的影像世界,讓觀者幽然沉浸其中,在絢麗亮彩的糖衣外表下,展現一種近乎怪誕且荒謬的敘事結構。
藝術創作與精神 ——專訪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克麗絲汀.馬塞爾
在這篇專訪中,我們將初步理解今年「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和策展理念,以及總策展人對藝術創作、「策展人(curator)」的看法,最後也給予年輕策展人一些建議。
麥克林錄像作品中社會現實與政治諷刺
麥克林的錄像作品,大量挪用童話故事,讓人毫無防衛地進入了她的影像世界,讓觀者幽然沉浸其中,在絢麗亮彩的糖衣外表下,展現一種近乎怪誕且荒謬的敘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