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楊丞琳沒有說謊,她真的沒什麼機會吃海鮮,頂多說明「她有一個缺乏海鮮的童年」,但這既不能說明經濟能力,也不能說明她年幼時的台灣整體富裕程度。至於為什麼她的「主要照顧者」不讓她碰海鮮,那是她的家務事,我實在沒興趣知道。
文:若無其事的活著
赴中國發展的藝人楊丞琳,因為一席「海鮮在台灣是奢侈」,引發台灣許多民眾不滿,臉書、推特、IG都出現大量海鮮照片「示威」;不過,也有網友、媒體人護航,說上述指控是斷章取義,楊丞琳是有先說自己小時候「家裡經濟有壓力」,後面才有海鮮對她家是奢侈的說法。
之後的爭論,很大一部份都圍繞在「楊丞琳童年的家庭經濟能力,究竟能否讓她吃得起海鮮」的話題,也有很多網友拿自己的生命經驗,說明台灣海鮮是很廉價的食物,再怎麼窮的家庭都消費得起,楊丞琳這麼說只是把台灣說得很貧窮,貶損這裡去討好中國的觀眾。
假設楊丞琳說的是實話,她小時候真的很少吃海鮮,除了經濟不好之外,就沒有其他原因嗎?
一個兒童、青少年每天吃什麼、不能吃什麼,關鍵在父母願意給他們吃什麼,經濟能力還是其次。在我的專業經驗裡,不乏家庭富裕卻嚴厲控制子女飲食,搞到營養不良、飲食失調;也有家裡經濟狀況不好,子女卻營養過剩到肥胖。這裡還可以補上一個觀念——通常是貧窮階級比較容易有肥胖問題。
經濟狀況不好,是楊丞琳自己說的,還騙得了人嗎?但一個兒童或青少年,很難真實了解家庭的經濟狀況,「我們家沒有錢」極可能是當時大人告訴楊丞琳的,只是成年後可以去查證,但有沒有錢只是一個抽象空泛的概念,到底多沒有錢到連海鮮都吃不起?只有她們家自己知道。
一個人童年或青少年階段,物質生活極少能完全操之在我,幾乎都要依賴家庭。很多家庭經濟能力不錯,父母卻嚴格實施「克勤克儉,嚴禁奢靡」的觀念,子女消費水準跟低收入戶沒有兩樣。
反過來,有的家庭經濟狀況不好,但父母「苦不能苦孩子」的執念極強烈,什麼最好的都要給下一代,父母吃殘羹剩菜、穿得破破爛爛、沒受高等教育;子女卻三餐大魚大肉、年年換新衣、讀到大學研究所,這跟家庭的經濟能力都沒有必然關係。
在這兩天的爭論中,有人拿出楊丞琳小時候長期學芭蕾舞,證明家庭經濟能力不像她說的那麼差。關鍵也許在這裡,學過芭蕾的人應該都知道,芭蕾舞者要長期控制飲食,不能過胖,否則會影響體態和美感。很有可能在這樣的成長過程,就不允許接觸海鮮這類高熱量食物。
楊丞琳也是在青少年期就投入演藝圈,就像已故好萊塢女星茱蒂嘉蘭(Judy Garland),從小就受到母親和管理她演藝工作的成人嚴厲的飲食控制,在電影《茱蒂》裡面,茱蒂嘉蘭可能拍了大半天食品廣告,卻一口都沒真的吃進去,因為她的飲食狀況被嚴格控制,盡量減少熱量攝取,以維持誘人的體態。青少年就進入演藝圈的楊丞琳,有類似狀況也不令人意外。
由這件事也可以理解,社會對於經濟能力和兒童是否得到妥善照顧,有多強烈的偏見。很多國外的研究也指出,社工很容易對貧窮的家庭「另眼相看」,覺得他們容易虐待或嚴格忽視兒童。
這幾天好多人都說,他們出身貧窮,但小時候仍然吃得到海鮮;而楊丞琳如果照許多人舉出過往報導的例證,他家的經濟能力並不差,卻很少有機會吃到海鮮。這些爭論無意間證明了,經濟能力和養育子女的狀況,確實沒有直接關連。
總之,如果楊丞琳沒有說謊,她真的沒什麼機會吃海鮮,頂多說明「她有一個缺乏海鮮的童年」,但這既不能說明經濟能力,也不能說明她年幼時的台灣整體富裕程度。
至於為什麼她的「主要照顧者」不讓她碰海鮮,那是她的家務事,我實在沒興趣知道。如果經濟和健康都允許,台灣人現在倒是可以多吃點海鮮,因為台灣的白帶魚被禁止銷往中國。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