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一鈞指出,國外研究顯示,COVID-19、流感雙重感染者鼻塞、咳嗽、發燒、頭痛和肌肉痠痛等5種輕症症狀會比較明顯。針對COVID-19、流感雙重流行,羅一鈞引用美國梅約診所做的同時感染Omicron及流感分析研究,發現並沒有感染COVID-19後,更容易罹患流感現象。
(中央社)秋冬流感季來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國外研究顯示,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流感雙重感染者鼻塞、咳嗽、發燒、頭痛和肌肉痠痛等5種輕症症狀會比較明顯。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日前示警,今(2022)年將是流感大年,指揮中心也不斷提醒隨著10月13日開放邊境「0+7」,入境者不再需要居家檢疫後,可能不只有COVID-19疫情,也會有一波流感流行。
羅一鈞在昨(3)日下午疫情記者會中表示,天氣轉涼,進入流感季,類流感通報系統件數確實比上個月增加,近幾週陽性件數都落在80多件,A型流感為主,還沒有流感重症病例。流感與COVID-19症狀接近,但流感篩檢敏感度較低,類流感患者仰賴臨床醫師判斷,如發燒、肌肉痠痛、呼吸道症狀等。
針對COVID-19、流感雙重流行,羅一鈞引用美國梅約診所做的同時感染Omicron及流感分析研究,發現並沒有感染COVID-19後,更容易罹患流感現象。研究單獨感染及雙重感染各115名患者,雙重感染個案症狀在輕症表現上會比較明顯, 包含鼻塞、咳嗽、發燒、頭痛和肌肉痠痛。
雖然研究顯示雙重感染不會增加重症或死亡風險,但指揮中心仍提醒民眾儘速完成流感疫苗接種。據統計,昨天流感疫苗接種4萬45人次,自10月1日開打累計施打約18萬1000人次,與去年同期19萬3000多例相比數量較少,可能與適逢假日,提供接種地點較少有關。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感染科醫師圖解說明:為什麼接種流感疫苗,有助於降低COVID-19死亡率?
- 三萬名醫護人員研究:打「流感疫苗」可降低COVID-19九成重症率
- 感染COVID-19會有哪些症狀?如何分辨我得了新冠肺炎、流感、一般感冒,還是過敏?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
香港「0+3」入境新政,足以拯救奄奄一息的旅遊業?
「0+3」政策指來港旅客無需酒店隔離,在當前的條件下對於內地商旅客和遊客都是利好消息。不過,對許多大陸網友說,就算香港開放,若回大陸後要再隔離多日,在此情況下,來往香港尚不是首要選擇。
-
今新增4萬9509例本土個案、31例死亡,指揮中心遭疑「養媒體」公布特別預算使用細項
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4萬9509例本土個案及6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1例死亡。有關媒體報導指揮中心於防疫政策宣導的費用部分,莊人祥表示,在2年8個月以來,共花費7.9億元,並沒有亂花費在養其他媒體的部分。其中1922專線的部分,就佔了6億5500萬元。
-
羅一鈞:COVID-19、流感雙重感染患者,鼻塞發燒等5症狀明顯
羅一鈞指出,國外研究顯示,COVID-19、流感雙重感染者鼻塞、咳嗽、發燒、頭痛和肌肉痠痛等5種輕症症狀會比較明顯。針對COVID-19、流感雙重流行,羅一鈞引用美國梅約診所做的同時感染Omicron及流感分析研究,發現並沒有感染COVID-19後,更容易罹患流感現象。
-
今日本土新增3萬3377例、死亡38例,重複感染定義放寬到「世界最寬」
9月專家會議討論後,已經在30號發文周知,將重複感染個案的定義放寬到14天,也就是說,距離發病日或採檢日14天到3個月內有出現症狀惡化都算,包含原有的慢性症狀惡化、或是出現發燒或新的呼吸道症狀。
-
COVID-19疫情究竟何時結束?我們試著從不同角度找尋答案
不久前,美國總統拜登稱,在美國新冠疫情已告結束;世衛組織秘書長譚德塞表示,全球性大流行「結束在望」。在德國,總理蕭茲則剛剛檢測新冠陽性。那麼,情況究竟如何?我們試著從不同角度找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