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將於10月16日開幕,最高領導層又到了五年一次的大改組時間。

在外界預計習近平將打破兩屆任期限制,再次出任中共總書記的同時,中共最高領導層中的第二號人物,總理李克強早就公開表示任期已經接近尾聲。如無意外,中國將在2023年3月舉行的人大會議期間宣佈新的總理人選。

與西方民主國家的政黨和政府選舉過程的透明不同,成立100年、執政也有70年的中共,對最高領導層的人選一直都秘而不宣。而被中共掌控的中國媒體也幾乎不提供任何線索,包括台灣、香港在內的海外新聞機構只能根據分析人士對中國政治的了解和研究,來揣測可能的人選。

正是因此,中共20大公布的新一屆政治局常委名單,將為外界推測下一任的中國總理人選提供線索:2023年誰可能接替李克強成為中國新總理,執掌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政府管理呢?

誰有可能出任下任總理?

根據中國憲法,「總理、副總理和國務委員的任期不超過兩屆」,而李克強在今(2022)年3月人大會議記者會上表示「這是我擔任總理的最後一年」。

然而,67歲、有經濟學博士學位的李克強仍然可能留在中共最高決策機構——政治局常委中,因為以前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允許67歲或更年輕的黨員幹部繼續擔任高級職務,而68歲或以上的人必須退休,即所謂的「七上八下」。

在中共70多年執政歷史上,除了第一任總理周恩來,其他歷屆總理通常年齡不到67歲,都有擔任過副總理和管理省級經濟體的經驗。

台灣《中央社》最近總結了中共選拔總理的三個慣例:一、國務院總理從現任副總理中選拔;二、年齡上要符合中共政治局「七上八下」的原則;三、原則上不跨越多名資歷在前者。

按此標凖,《中央社》報導認為,「汪洋呼聲最高,胡春華和韓正都有機會。」

《路透社》的報導認為,「汪洋和胡春華都符合這些條件,而李強和丁薛祥等人的資歷較弱,但被認為得到了習近平的充分信任。」

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認為,59歲的胡春華與李克強同屬共青團派系,是中國19大時進入中共政治局的最年輕官員。「在習近平面前,他的快速崛起使他看起來像是一個潛在的繼任者。」

但該報認為,「與同時代人相比,他(胡春華)相對缺乏與習近平一起工作的經驗,這意味著現在很少有人認為他是總理職務的候選人。然而,他被任命為政治局常委可能表明,在效忠習近平的人和其他政治網絡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權力平衡。」

澳門新聞社在分析文章中認為,如果中共政治局常委為了保持年輕化,「那麼在國務院有豐富經驗、在重慶和廣東都有執政經驗的汪洋,可能會接替李克強成為下任總理。」

Photo Credit: Reuters / BBC News

「然而,鑒於汪洋已經67歲,他出任總理職位可能只有一任,持續時間只有五年。因此如果他被選中接替李克強擔任總理,連續性將是一個問題。此外,他從政協主席轉任總理也有點不合常規。」

不過,《國際財經時報》(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報導稱,汪洋在執掌中國經濟大省廣東時,被認為「表現出了自由主義的傾向,但這種傾向在習近平掌權後已經不那麼明顯了」。

經濟「開明派」的去留

中國現任總理李克強在過去近三年的新冠疫情期間,推出了一系列的「紓困」措施支撐中國的經濟;另外他對習近平倡導的「清零」政策保持沉默,使外界觀察人士認為中共高層在如何平衡疫情管控和經濟復甦之間存在分歧,甚至出現了政治鬥爭。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海內外互聯網上有關「習下李上」的揣測甚囂塵上,但10月12日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公報上對習近平的高度讚揚,無疑再次發出明確的信號:習近平將連任中共總書記,繼續掌控中國黨、政大權。

公報稱,中國共產黨確立習近平「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全黨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

不過,熟悉中共政治的觀察人士仍然認為,李克強雖然將很快離任總理一職,但他將仍然活躍在中共高層政治體系中。

有學者向台灣《中央社》表示,李克強可能擔任的國家領導人職務包括:國家副主席、全國人大主席或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CPPCC)全國委員會主席。

在外界看來,隨著中共二十大的人事變動,離開掌管中國經濟領導層職務的其他「開明派」或者「改革派」官員還包括:

  • 現年70歲、被稱為中國「經濟沙皇」的現任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他曾是習近平處理經濟事務的得力助手,負責監督國有企業和金融部門的改革,以及領導與美國的經濟談判。
  • 64歲的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
  • 66歲的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預計也將離任。

中國經濟面臨哪些挑戰?

香港親北京的新聞網站《HK01》指出,「毫無疑問,新的(中國)經濟領導團隊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該網站說,中國可能無法實現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經濟「處於低谷」,需要在房地產危機和零關稅政策的背景下找到出路。

由於中央政府不斷重申經濟調控的「穩定性」,《HK01》表示相信在即將召開的20大黨代會上不會有新的經濟政策提法。

而香港《南華早報》則引述總部設在華盛頓的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中國問題專家李成的分析認為,新總理的人選可能表明中國的經濟政策「重在保持延續性而不是改變」。

中國的全國政協委員屠海鳴在《香港經濟日報》的評論中說,習近平的「共同繁榮」政策將在議程上佔據更高的位置。他還建議,北京應繼續開放,以對抗西方的脫鉤、封鎖和制裁。

新加坡《亞洲新聞台》(Channel NewsAsia)刊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的主任伯特.霍夫曼(Bert Hofman)的評論文章,分析了中國目前經濟放緩及其四個原因:

  1. 房地產熱潮正在退去
  2. COVID-19動態清零政策擾亂了經濟活動,抑制了消費者信心
  3.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間接影響了中國對西方經濟體的出口
  4. 中國提倡的「共同繁榮」意識形態目標已經抑制了投資環境

《國際政治和戰略》雜誌(Survival: Global Politics and Strategy)最新出版的雙月刊中也刊登了有關中共20大召開和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

文章除了提及中國國內的房地產、動態清零政策和收入不平等問題之外,還提及中國在國際間遭遇的越來越大的地緣政治和國家安全問題引發的緊張局勢。

本文經《BBC News 中文》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