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世界史德國》從德國文明肇端的日耳曼人部落時期講起,到2017年梅克爾連任德國總理為止,系統地介紹了德意志的成長時期、普魯士的統一時期、兩次世界大戰時期和戰後國家再次統一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人物,串聯起了一個完整的時間軸,展現了德國從古代到現代的發展和演變。
文:肖石忠
史達林格勒戰役
1942年7月-1943年1月
1942年的春天,希特勒懊惱地發現,自己在莫斯科這張「賭桌」上已經輸掉了1941年的大半籌碼,嗜賭成性的希特勒無法容忍這樣的失敗,他在1942年4月5日簽署了第41號作戰令,150萬德軍湧向了史達林格勒,這座窩瓦河上的著名城市注定要成為1942年東線戰場的焦點。
藍色方案
1942年3月,激戰了8個多月的東線戰場陷入了短暫的沉寂之中,蘇德雙方都有些筋疲力盡了。這種沉寂是希特勒所無法容忍的,算上莫斯科城下的幾十萬具屍體,德軍在東線的傷亡總人數已經高達90多萬,大約占了德軍東線總兵力的五分之一,而莫斯科卻像天上的月亮一樣遙不可及。和這些損失與失望相比,後勤部門的石油儲備報表更讓希特勒食不甘味。
在整個1941年,德軍消耗的石油總量達到了800多萬噸,而德國現有的石油儲備根本補不上這個大窟窿。一旦沒有了石油這珍貴的「戰爭血液」,德國的飛機和坦克將變成地面上的廢鐵。為了解決石油危機,重新掌握東線的戰略主動權,希特勒下達了第41號作戰令,德軍的南方集團軍群將重新劃分為A集團軍群和B集團軍群,它們將在南線發動進攻,奪取重要的高加索油田,然後再從南翼包抄莫斯科,整個作戰行動代號為「藍色方案」。
作為「藍色方案」中的主力軍,昔日的南方集團軍群下轄的60多個師只有三分之一是滿員的。為了湊足進攻所需的兵力,希特勒從匈牙利、羅馬尼亞、義大利這些盟友那裡收集著一個又一個師的「炮灰」。到了1942年5月,希特勒為南線湊足了43個僕從師,再加上65個德國師,「藍色方案」總算能夠實施了。
5月8日,由曼施坦因指揮的德軍第11集團軍開始進攻烏克蘭南部的克里木半島。5月15日,德軍占領了克里木半島東部的克赤半島;7月2日,德軍攻占克里木半島上的塞凡堡要塞,整個克里木半島落入德軍手中。與此同時,蘇軍西南方面軍在中央戰線發動的反擊也被德軍擊退,蘇軍的3個集團軍被德軍合圍,南方戰線的局勢再次惡化。初戰告捷讓希特勒信心大增,他覺得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是輸給了糟糕透頂的天氣,東線的戰爭將在這個「漂亮」的「藍色方案」中結束。
目標史達林格勒
1942年6月28日,德軍在南線發動了全面進攻。到7月中旬,德軍向東突進了150-400公里。希特勒在這時又心血來潮地更改了作戰計畫,他命令A集團軍群繼續向高加索進軍,而B集團軍群則向窩瓦河下游的重鎮史達林格勒發起攻擊,震驚世界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終於打響了。
1941年的史達林格勒是一座有著60萬人口的城市,全蘇聯將近四分之一的牽引車和機動車輛都由這座城市生產。希特勒覺得占領這座城市將在政治和經濟上給予蘇聯沉重打擊,於是他派出了B集團軍群的第6集團軍來完成這個任務。第6集團軍下轄6個軍(其中兩個是裝甲軍)18個師共25萬人,裝備有坦克740輛,火炮7000多門,集團軍的指揮官是深受希特勒器重的包路斯上將。就在第6集團軍接受任務的同時,史達林也下達了誓死保衛史達林格勒的227號命令,後來這個命令因為「寸土不讓」這四個字而名垂青史。
蘇軍能用來保衛這個城市的是新建的史達林格勒方面軍,這個方面軍下轄第62、第63、第64共3個集團軍總計16萬人,僅僅裝備了400輛坦克和2000門火炮。儘管蘇軍在兵力和火力上處於劣勢,但史達林格勒的「地利」卻屬於蘇聯官兵,這座工廠林立、地形複雜的城市太適合巷戰了,德國人賴以制勝的空軍配合裝甲部隊、突擊步兵的機動作戰在這裡將無法施展。
鋼鐵城市
1942年7月23日,德軍對蘇軍第62集團軍的側翼發動了進攻;8月23日,德軍到達了窩瓦河上游;9月13日,德軍突入史達林格勒市區,戰略要地馬馬耶夫山崗和中央火車站遭到德軍4個師潮水般的攻擊。馬馬耶夫山崗位於史達林格勒的市中心,它是這座城市的制高點,占領它不但能俯覽整個城市的戰況,還能用重炮攻擊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因此這裡成了雙方爭奪的焦點,白刃戰反復上演。9月14日,德軍攻陷馬馬耶夫山崗和中央火車站,而負責守衛這兩處陣地的蘇軍第62集團軍司令崔可夫已經無兵可調。就在這生死關頭,蘇軍第13近衛師趕到了史達林格勒。9月16日,這個英雄師收復了馬馬耶夫山崗和中央火車站,而全師1萬多名官兵活下來的還不到3000人。
在接下來的兩個星期裡,史達林格勒市區的戰鬥進入白熱化,僅中央火車站一地就先後易手13次,城市的每個角落都變成了危險的戰場,死亡在這裡變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在戰鬥最激烈的日子裡,雙方先是一條街道一條街道地爭奪,後來就是一間房屋一間房屋地爭奪,最後乾脆是一寸土地一寸土地地爭奪,德國人將這樣的戰鬥稱為「老鼠戰爭」。在城中的一座居民樓中,由巴夫洛夫指揮的一支23人的蘇軍小分隊在大樓中堅守了56個晝夜,德國人的飛機、坦克、重炮始終無法摧毀這棟無比堅固的樓房,以至於一些德軍士兵歇斯底里地叫喊著:「魔鬼,他們都是魔鬼,他們竟然不怕子彈和火焰!」後來,這棟大樓被人們稱為「巴夫洛夫大樓」。
反攻時刻
儘管蘇聯軍民在流血的9月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史達林格勒的局勢還在進一步惡化。9月27日,德軍一度攻至距離62集團軍指揮部不到500公尺的地方,一向以樂觀和堅強著稱的崔可夫將軍也在日記裡寫道:「如果這樣的激戰再來一天,我們將被趕下窩瓦河。」就在當天夜裡,一個師的增援部隊緊急渡過了窩瓦河,使得崔可夫最終鞏固了自己的陣地。
10月初,德軍的攻勢又轉向了北部的工業區,包路斯將他最後的3個步兵師和2個裝甲師投入了戰鬥,德國空軍也以每天3000架次的頻率對史達林格勒進行轟炸。10月4日,德軍攻占了紅十月曳引機廠。10月17日,崔可夫被迫將他的指揮部向後轉移了幾公里。就在這個時刻,崔可夫再次等到了援軍。10月31日,蘇軍發動了反擊,雖然只將德軍逐退了100多公尺,但崔可夫向包路斯傳遞了一個信號——「攻守之勢易也」。此時的德軍已經是強弩之末,從6月份到11月份,包路斯的第6集團軍傷亡尤其慘重,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了。
就在德軍攻勢最瘋狂的10月,蘇軍已經集結了3個方面軍11個集團軍共110萬人的兵力,準備對包路斯的側翼動手。11月19日,代號「天王星」的大反攻開始了,蘇軍的3000多門火炮將幾十萬噸復仇的炮彈發射到了敵人的頭上。猛烈的炮擊過後,蘇軍以坦克為先導,向德軍兩翼發動了進攻。11月30日,包路斯的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群的一部被合圍在史達林格勒,30多萬德軍成了甕中之鱉。
末日來臨
第6集團軍被包圍的消息傳到「狼穴」後,希特勒的將軍們建議立即命令第6集團軍突圍。就在希特勒猶豫不決的時候,一向「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空軍司令戈林向希特勒保證,他的空軍每天可以向包路斯的部隊空投500噸的給養,足以支撐第6集團軍進行戰鬥。希特勒又一次相信了戈林的話,他一面命令包路斯堅守陣地,等待援軍;一面命令曼施坦因率領新組建的頓河集團軍向史達林格勒靠攏,準備給圍攻包路斯的蘇軍再來一個反包圍。
可戈林的諾言最終成了可笑的大話,空軍每天最多也只能空投250噸的物資,大多數時候甚至只有100噸,而維持30萬德軍士兵的生存至少需要700噸的補給。曼施坦因那邊的救援行動進行得也不順利,直到12月中旬,他才突進到距離蘇軍陣地40公里的地方。筋疲力盡的曼施坦因發電報讓包路斯趕快突圍和自己會合,包路斯卻回電說第6集團軍的坦克早就沒燃料了,難道自己要用腳走路突圍?眼看救不出友軍,自己還可能陷入蘇軍包圍,曼施坦因只好拋下了包路斯,自己先溜走了。
友軍逃跑,糧草全無,寒冬降臨,包圍圈內的德軍已經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傷患因為得不到醫治紛紛死去,成千上萬的士兵被凍死在掩體裡。1943年1月8日,蘇軍向德軍發出了最後通牒。在被德軍拒絕後,蘇軍於1月10日發動了總攻。1月25日,蘇軍攻占了德軍控制的最後一個機場。一天后,德軍被徹底分割成了兩部分。
走投無路的包路斯向希特勒發電報說:「部隊已經彈盡糧絕,抵抗下去是沒有意義的。」而希特勒的回電也「乾脆俐落」,就是一句話:「死守陣地,戰鬥到最後的一兵一卒。」1月27日,蘇軍發動了最後的攻擊,包路斯和23名德國將軍、2000名軍官、9.1萬名士兵成了蘇軍的俘虜。他們最終沒能像希特勒希望的那樣走向「勝利之門」,而是走向了贖罪的戰俘營。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是蘇德戰爭的轉捩點,蘇軍從此掌握了蘇德戰場的主動權,直到納粹德國的最後滅亡。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看得見的世界史:德國》,台灣東販出版
編者:肖石忠
著名歷史學家權威編撰,史實準確、脈絡清晰。
別開生面的專題、趣味橫生的花絮,內容豐富、訊息量大,多角度洞悉德國歷史的精彩側寫。
追溯德意志的榮光與挫折、保守與變革,全方位探討德國各時期重大事件。
一本好玩好看的故事體歷史讀物,將德國歷史用故事體形式進行講述,通俗易懂。
尼采在《善與惡的彼岸》(Jenseits von Gut und Böse)裡寫下這句名言:「永遠不停止問『什麼是德意志?』這個問題,這正是德國人的特徵。」《看得見的世界史德國》從德國文明肇端的日耳曼人部落時期講起,到2017年梅克爾連任德國總理為止,系統地介紹了德意志的成長時期、普魯士的統一時期、兩次世界大戰時期和戰後國家再次統一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人物,串聯起了一個完整的時間軸,展現了德國從古代到現代的發展和演變。
除了重大史實,本書還涉及文學、藝術、科技及人民生活等各個方面,生動展示了德國從古到今的風貌,讓讀者對德國的歷史和今天有一個立體生動的、全方位的理解。故事體的敘述風格串聯起德國歷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從整體上完成了對德國歷史的宏觀素描,邏輯清晰、敘述準確,讓讀者清晰了解其歷史的發展脈絡。同時,本書力圖打造「看得見的歷史」,在各種高解析度彩圖的有力輔助下,實現圖文的完美結合,讓讀者在知曉歷史的同時,在圖片中看見、領略歷史的真實風貌。引人入勝的故事搭配各大博物館珍品圖片,再加上簡潔俐落的排版版型,使得此圖書閱讀起來更加地生動化、多元化。
本書特色
- 文前搭配德國歷史上重要人物的精美彩圖、歷史大事件年表,輔助讀者釐清時間軸,對德國歷史有前瞻性的了解。
- 以故事型態編排,描述精彩生動活潑;點面結合,細節到位,全面還原德國歷史的發展脈絡。
- 百餘幅來自世界各大博物館的經典名畫、雕塑、攝影作品穿插其間,讓歷史可觀、可感,為讀者展開一幅全息立體的德國歷史畫卷。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