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
- Related Tags:
- 蘇聯
- 俄羅斯
- 烏克蘭
- 俄烏戰爭
- 普亭
- 中國
- 美國
- 史達林
-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Digital Age
- The New Makers of Modern Strategy
《紐約時報》稱美國可能把核武交還烏克蘭,普亭撂重話回應
普亭警告,若烏克蘭擁核,俄將動用一切毀滅手段反擊。他稱讚川普聰明,但處境危險。此外,普亭否認故意放狗嚇梅克爾,表示不知她怕狗,並已道歉。
亞歷塞維奇《我還是想你,媽媽》:在天之涯,在海之角,我們是戰爭最後的見證人
本書是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的「赤色百科」烏托邦系列二部曲,接續首部曲《戰爭沒有女人的臉》對戰爭的討論,這次她將目光轉向同樣在蘇聯二戰的勝利敘事之外,聲音較少被聽見的主人——孩童。她花費三、四年書寫,訪談超過500人,收錄成101篇故事。
摩爾多瓦總統決選:僑民選票彌補國內得票率,親歐總統桑杜驚險連任
桑杜說:「親愛的摩爾多瓦同胞,3日,各位傳授了一堂民主課,值得載入歷史教科書……自由、真相和正義會獲勝。」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為桑杜贏得連任和摩爾多瓦的「歐洲未來」道賀,說需要一種「罕見力量來克服妳在這場選舉中面對的挑戰」。
《當代戰略全書5.後冷戰時代的戰略》:抓捕間諜已不必然是中斷他們的工作,反倒是讓他們永遠不會注意到
冷戰結束後,美國贏得所向披靡的主導地位,卻也面臨著新舊交雜的各種問題。恐怖主義、核武擴散、叛亂橫行、非常規戰爭與網路安全。新科技的出現與戰爭模式的改變,考驗著過去長久以來的理解與認知。中國的霸權野心與來自俄羅斯的威脅,在在都對美國所帶領的國際秩序提出挑戰。
《當代戰略全書4.兩極霸權時代的戰略》:韓戰如何深深影響了英美兩國對於核子武器用途的看法?
本書探討「兩極時代的戰略」,即二戰結束後,美國和蘇聯變成對立的超級大國,掌控著分裂的國際體系。歐洲帝國解體後,產生了新國家和普遍的混亂局面。核子武器迫使政治家重新思考武力在全球事務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在和平時期的競爭中利用戰爭方法取得優勢。
《當代戰略全書3.全球戰爭時代的戰略》:希特勒和史達林的大戰略是根據各自的世界觀,其相似度卻令人吃驚
二戰是位於戰場最前線的民主政體(邱吉爾領導的大不列顛以及羅斯福領導的美國)和共產政權(史達林領導的極權國家)攜手合作,共同對抗德國和日本。各國都有自己的強項、弱點和優先目標。因此,必須分清楚何時可以毫無保留,相互信任,何時又該有所節制,防範對方。
《當代戰略全書1.戰略的原點》:正因美國掌握馬漢「海權論」箇中奧祕,才能實現世界霸權
當「戰略」初次於1771年成為日常用語時,傳達的是崇尚計策和謀略的用兵術觀點,目的是避免正面交鋒。這種觀點在十九世紀逐漸擴展,到了二十世紀期間,焦點轉向了軍事手段與政治目標的相互作用,著重於如何經由各種手段實現目標的議題。
《離散之家》小說選摘:我們必須離開開普敦!如果妳會怕,那我們就必須離開
南非新銳女作家一鳴驚人處女作。自從布爾戰爭、南非聯邦建立後,長期以來南非始終未曾脫離複雜的民族糾葛,以及揮之不去的種族階級。小說以1927年通過的《不道德法案》為背景,以銀河誕生的故事開篇,為歷史增添了神話色彩,也嵌入角色及其行動的意義。
亞歷塞維奇《二手時代》導讀:勾勒一部蘇聯亡國人的「心態史」
這是一部關於靈魂的歷史,忠實記錄蘇聯人的聲音。亞歷塞維奇耗時三十年,訪談超過千人,寫下「赤色百科」烏托邦系列五部曲。她承自俄羅斯口述傳統,介於報導文學與散文之間的「文獻文學」新體裁,將多人的獨白集結起來,譜出一首首眾聲喧嘩式的複調音樂。
俄羅斯外匯存底遭凍結、技術遭封殺,學者:戰時經濟可能撐不久
俄羅斯受到西方嚴厲制裁,雖然轉向戰時經濟,但正受到外匯存底凍結、技術遭封殺等因素影響。學者指出,無論戰爭結果如何,俄羅斯都會是最大輸家。制裁將使俄羅斯國內生產毛額 (GDP) 每年減少2至3%。
法戰略學者:美國大選後退出歐洲成必然,專注應付敵對中國
美國大選後無論誰當選,美國都將逐漸退出歐洲,轉而專注於應對中國。作者指出,敵對中國是美國兩黨唯一共識。歐洲必須獨自面對俄羅斯威脅,並加速準備,增加自身戰略自主、強化防衛能力。
普亭助長「俄國威脅論」:與歷代沙皇一樣自我陶醉,注定在慘敗後才能認清
普亭已帶領「俄國威脅論」發展至全新的階段,而俄羅斯過去所有戰勝成果,均建立在「圍堵群毆」這一共同戰果上,而非拿破崙式的「以少勝多」或腓特烈式的「以小博大」。每一輪軍事勝利,都會讓俄國長期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顧各方反對執意獨霸一方、肆意踩踏戰略紅線。直至所有戰爭無一例外慘敗為止,才會認清自我。
亞歷塞維奇《戰爭沒有女人的臉》導讀:為當代世人的苦難和英勇樹立了紀念碑
二戰期間,蘇聯曾發動近百萬名女性上戰場,過去所有被認為是男性的崗位都有她們的身影,舉凡狙擊手、砲兵、坦克兵、游擊隊、空軍飛行員等,不單只有我們習以為常中的後勤、醫護人員,然而這些身影在戰爭中失去了女性的面孔,戰爭結束後這些女性又陷入長達四十年的沉默⋯⋯
《殺戮的季節》:五項關鍵歷史條件,導致大規模殺戮在印尼更有可能發生
《殺戮的季節》堪稱是國際上對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大屠殺最全面性的研究,不僅談殺戮本身,更從印尼探究冷戰下的國際關係、意識形態鬥爭、軍方角色,並與二十世紀其他地區的大屠殺形成具體的參照,更探討真相與正義。
美專家:俄羅斯對「混亂」感興趣,若試圖影響台海情勢不意外
俄羅斯和中國等專制國家對混亂和不穩定感興趣,俄羅斯可能試圖影響台海局勢。俄羅斯和中國在台灣問題上具有共同利益,俄羅斯希望藉機在台海生事,迫使北京採取更激進的舉措,以保護自身利益,並改變自身在對中關係中的劣勢地位。
《今日,晴時多雲,飛彈來襲》:戰地攝影師現場採訪,住在烏東的「俄裔烏克蘭人」是親俄派嗎?
透過日籍戰地攝影師的視角,分享他在烏克蘭地區的所見所聞。透過一張張照片,講述發生在現場的大小故事,引領讀者看見現代戰爭的殘酷與平民的韌性。
普亭訪問蒙古:俄蒙為何互相需要?他不怕被國際刑事法院逮捕嗎?
國際刑事法院去年對普亭發出逮捕令,指控其犯有戰爭罪,重點是非法將兒童從烏克蘭驅逐到俄羅斯。蒙古與俄羅斯關係密切,長期以來保持良好的外交關係,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中國改革戶籍並非為了農民,只是製造更多「房奴」來拯救爛尾樓
藉著「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改革,政府動員農民出讓自己的宅基地,從而獲得三四線城市過剩的住房,完全剝奪農民僅剩的救命稻草。如果政府的改革是真心的,就應該停止渲染一個人非要擁有住房的觀念,並向年輕人倡導租屋文化。德國全人口近60%的人靠租屋生活,生活品質並無因此降低;中國擁有房產的人口達到70%,卻有不少房奴。
《汪精衛與中國的黑暗時代》:走出孫文的陰影後,汪精衛一度是國民黨人的理想領袖首選
孫文死後,清高雅望、不蓄私產、沒有兵權,也不信仰任何極端意識形態的汪精衛,在眾人擁戴下成為國民政府的領袖。不僅是公眾形象,他的私生活亦無可非議。然而,由於他身處中國政治的舞台中心已有二十年之久,似乎並沒有人意識到,他實際領導政務的能力未經任何考驗。
跟蔣家父子一樣仍未下葬?列寧墓開放100年,五件不為人知的事
東亞和東南亞的共產主義國家也有存放著經防腐處理的領導人遺體的陵墓,包括中共領袖毛澤東和越共領導人胡志明。在北韓,已故領導人金日成及其繼任者金正日的遺體也被防腐保存在陵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