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洲上有馬來西亞、汶萊、印尼三個國家,三國對此區域的野生動物保護合作有限。過去數十年在婆羅洲的野生動物保護經驗,無論成功與失敗,都應該成為今日的借鑒。接下來印尼的遷,都除了是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對婆羅洲的生態保育來說更是一件大事,應慎重地納入整體考量之中。
文:吳佳翰、吳浚生
婆羅洲僅佔全球1%的土地面積,卻擁有全球6%的生物品種。其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對我們的世界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多年來一直是科學家極為重視的保育腹地。
約莫在2.6萬至2萬年前的末次盛冰期間,地球的冰川達致了末次冰期中最大規模,同時海平面也下降了約120公尺。當時的南中國海是一片陸地,和現今的馬來半島、婆羅洲、蘇門答臘和爪哇島連成一片,形成「巽他大陸」(Sundaland)。
巽他大陸的北部邊界大概是北緯9度,西邊和南邊則是其深無比的爪哇海溝(Java Trench),東邊則是和生物界「華萊士線」(Wallace line)重疊的望加錫海峽(Makassar Strait)。由於這些天然屏障的存在,這裏的生物長達好幾萬年的時間近乎沒有離開過大陸,因此與大陸外的生物差異甚大。
大約在一萬一千年前,冰川逐漸融化,海平面也隨著逐步上升,最終在六千年前形成現在地圖顯示的模樣。這五千年融化的過程裡,生物紛紛往高處移動。雖然現在從大陸變成了大島,數萬年的結合使得馬來半島、婆羅洲、蘇門答臘和爪哇島上的生物品種比較接近。
而這些島嶼的面積和它的物種多樣性也形成了正比。面積較大的蘇門答臘和婆羅洲是其中生物最多樣的區域。然而,就大型哺乳動物而言,前者擁有數量較為穩定的老虎、犀牛、大象、豹和熊;而後者的老虎卻早在殖民者抵達前已經滅絕,其目前僅存的犀牛數量也處在危險邊緣。
是什麼原因導致目前這個局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