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鍾儱徽

罌粟傳入此地的歷史背景

金三角由於惡名在外,其實很多人都忘了,佤邦人也曾經不用依賴罌粟維生,這裡的農民原本不必為罌粟改變謀生方式,也不用承受毒品帶來的汙名。在十八世紀之前,佤邦仍處於半游耕、半狩獵的生活,以原始的方式毀林開荒、刀耕火種,農民世代種植的是旱稻和玉米,農閒時上山打獵,根本不曾見過罌粟這種植物。罌粟並不是他們主動的選擇,是無知之下被迫接受而延續下來的作物。

將罌粟引入緬甸的禍首是英國人。罌粟原產於地中海東部,一八二四年英國殖民者以武力入侵緬甸之後,為了東印度公司的利益,將他們已在印度種植的罌粟種子,引進緬北的欽敦江、克欽邦、欽邦、撣邦等地。因為英國人發現這塊土地,不論是氣候和土壤都相當適合罌粟生長。佤族所在的山脈,層巒疊嶂,海拔約一千公尺以上,正好是罌粟喜愛的生長條件,有八到十小時的充足日照,又不會像平地過於炎熱,日夜溫差大。

罌粟生長期需要適量的雨水,收割期則要避開雨水,否則鴉片漿遇雨會黑掉,影響收成。適宜的生長環境,讓英國人選定此地,傳授當地農民種植罌粟和收割的技術,預備大量收購鴉片,運銷至中國獲取暴利,不過緬甸當時的鴉片生產不過是剛開始,產量尚未成氣候。

英國人向中國大量銷售鴉片,是為了平衡中英貿易逆差。根據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的資料,一八三九年,輸入中國的鴉片已高達二,五五三公噸,也導致後來一八四○年發生第一次鴉片戰爭。不過在當時,輸往中國的鴉片,英屬印度才是最主要的原產地。一八八○年,輸入中國的鴉片數量更是翻了兩倍半,達到高峰六,五○○公噸。印度在十九世紀出口的鴉片,有九成都是銷往中國。

中國對於鴉片的需求和依賴逐漸提高之後,白銀大量外流,就開始有人提議自己種植,甚至合法化鴉片貿易,並從中抽稅增加國庫收入。十九世紀初雖尚未合法化,但從這時開始嘗試在中國境內種植鴉片,禁令也無法阻止。到了一八六○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之後,鴉片貿易正式合法化,罌粟種植開始傳遍中國各地,特別是雲南、四川、貴州、甘肅、陝西和山西等地。

十九世紀末已成為世界最大種植國,外來的進口鴉片數量急劇下降,一八八九年進口量已降到二,○八九公噸,印度產量也開始不斷縮減。可是中國的吸食人口並沒有減少,只是變成了自產自銷國,一九○六至○七年生產已高達三五,○○○公噸,鴉片價格更低廉,自給率達到九成,甚至成為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還可以往東南亞輸出。此時在國際間,雖已體認到毒品的危害,對英國施加壓力,令其漸漸放棄鴉片貿易並敦促禁止鴉片的法令施行,可是中國已經為此付出了龐大代價,農耕地被罌粟佔據,糧食產出不足,造成饑荒,染上鴉片癮的人數越來越多,人民積弱不振。

清朝被推翻後,民國初年在軍閥割據的混亂局勢下,地方政府或官員、土豪劣紳、軍閥和幫會盜匪,都藉由鴉片來鞏固自己財源和軍事實力。鴉片的暴利,讓它成為混亂或衝突地區維繫權力的最佳謀利來源,或是作為類似現金的通貨使用。晚清至民國都在設法禁煙,但這段時間一連串下來的軍閥爭鬥、對日抗戰和國共內戰的紛亂局面,也無法完全杜絕,不論日軍、共軍、國軍,為了財源,幾乎都有染指。即使政府頒布禁令,毒品仍可轉為非法走私,泛濫依舊。

一九五○年,國共內戰進入尾聲,兩支國民黨的殘軍:第八軍二三七師七○九團,團長李國輝,以及第二十六軍九十三師二七八團,團長譚忠,他們在共軍武力的逼迫之下,從雲南的沅江跨越邊境,轉移到緬甸北部避難,成為在滇緬地區活動的游擊隊,而他們進入的地區,正是罌粟盛產地。

在中國內戰結束,開始進入逐步鏟除罌粟、設法減少鴉片產量的時候,因為殘軍進入了緬北地區,卻帶動這裡的鴉片產量慢慢往上攀升,漸漸替代其他地區,成為新崛起的主要生產地。

國民黨殘軍進入金三角

在國民黨殘軍進入緬北的前兩年,即一九四八年,緬甸才正式獨立。此時鴉片的種植雖已遍佈緬北的整個撣邦高原,但當時緬甸的鴉片產量不過三、四十公噸左右。

這兩支殘軍大約只有一千四百餘人,當地人統稱他們為「九十三師」,這個番號源自一九四二年協助英軍抗日進入緬甸作戰的中國遠征軍,由於這支軍隊在當地相當知名,這個番號成了國民黨軍隊的代稱。

國軍的殘餘部隊進入緬甸撣邦東部一帶,原本只打算暫時駐紮,休整後再伺機返回雲南,兩支殘軍重組為「復興部隊」,以李國輝為指揮官兼團長,譚忠為副。在缺少兵員經費之下,為謀求生存,以「三三式」將人員分成三股:一股開荒種地,一股招兵買馬,還有一股則投入當地原有的馬幫運輸商隊或擔任商隊保鏢。馬幫是這裡特有的商業形態,由於此地叢山險峻,道路狹小又崎嶇難行,漸漸發展出以騾馬載貨翻山越嶺,穿梭於山中村寨販賣貨物的方式,為安全起見還配有武裝。

殘軍投入馬幫生意,往泰寮邊境運送貨物,其中就包含易攜價高的鴉片,稱之為「特貨」,鴉片換得黃金後,回程再從泰國邊境帶回軍需和生活補給。鴉片再次於紛亂失序之地發揮它的價值和作用,此後也一直成為進駐撣邦地區的武裝集團所賴以為生的重要經濟來源。也因此,鴉片產量逐步上升,至一九五○年代中期漸漸達到數百公噸。這支部隊後來逐漸擴充兵員,網羅了當地馬幫、華裔難民、土司、少數民族、散兵游勇甚至土匪惡霸等,人數達到上萬人。

一九五一年由李彌擔任改制後的「雲南省反共救國軍總指揮部」總指揮。韓戰爆發後,美國為牽制共軍開闢另一戰場,讓李彌這支隊伍攻打雲南,並承諾會提供槍砲彈藥等需求,李彌雖一度打下七、八個縣,可是美援並不如預期,極為有限,再加上戰力不足,只好退回緬甸。

但無論是緬甸政府還是共軍,都對這支部隊感到相當忌憚,猶如芒刺在背,李彌軍隊跟撣邦、克倫和蒙邦皆過從甚密,占領的區域約有兩倍台灣大。緬甸想要將之驅逐,共軍則欲將之殲滅。在緬泰邊境地帶,殘軍碰上緬甸部隊攻擊,但緬軍不是國軍的對手,中共解放軍有意代勞,緬甸又怕引狼入室,造成中共入境後不肯離開,於是緬甸政府在一九五二年一狀告到聯合國,要這支侵佔他們國土的部隊離開。

礙於國際壓力,部隊從一九五三年開始,分批由緬甸邊境進入泰國的美塞,再到南邦,空運撤回台灣六千多人,但仍有約四千餘人留下。這些不撤部隊駐紮於泰緬邊境,蔣介石派任柳元麟出任總指揮,一九五四年成立「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持續騷擾滇緬邊境。到了一九六○年,緬甸決心驅趕這支軍隊,終於與共軍攜手合擊。面對兩軍的攻勢,柳元麟部隊只能於隔年再次撤台。不過段希文的第五軍和李文煥的第三軍,大約有三千人仍然沒有離開,有一說是他們「奉命不撤」,但亦有另一說是他們「抗命不撤」。

但無論是為了保留一股反攻力量,又或是為了離家鄉更近而不願離開,總之,在不能違背美方要求撤出的情況下,他們這支未撤部隊的存在,不可讓美國知曉。因此,來自台灣的補給三年都未能恢復,尤其是第五軍,他們撤離緬境後,躲藏在泰北邊界的森林中,幾乎坐吃山空。此時已不像李彌或柳元麟時期,或多或少尚有來自美國或台灣的補助。他們最後落腳在泰國清萊的美斯樂和唐窩,為了維繫生計,各軍更是不得不直接仰賴鴉片保鑣和抽稅的生意,或是經營馬幫和其他買賣。

這支不撤部隊在窮途潦倒時,其中有一小部分第一軍的人,去投靠了後來的毒梟大王昆沙。其中特別是張蘇泉和梁仲英兩人,因為他們是國民黨的正規軍,對於昆沙部隊的訓練,有脫胎換骨之效。

毒梟大王昆沙

昆沙和國民黨軍隊的淵源很深,他是國民黨殘軍進入撣邦後,開始招攬的撣族地方部隊之一。他的勢力在萊莫,有自己的武裝部隊,經營馬幫生意,擔任毒品運輸的保鑣。昆沙祖籍雲南,是大理古國僰族,即古傣族的後代。「昆」是撣族土司的頭銜,「沙」是撣名,漢名張奇夫。傣族,以前稱作擺夷人,是跨境民族,在緬甸稱作撣族。

一九六二年,撣邦的緬共勢力擴增後,緬甸政府為了拉攏地方勢力,希望他們成立自衛隊,讓地方自衛隊去征勦其他的反政府團體,以減少政府軍的損耗。昆沙也將自己的部隊改成萊莫自衛隊,可說是向政府投誠,但政府並未提供經費,只供應武器,並將這些地方自衛隊賴以為生的鴉片生意合法化。不過這樣的地方勢力仍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主,不見得就忠於緬甸政府,常視情況而見風轉舵。

一九六三年,張蘇泉和梁仲英率領第一軍約五、六十人來投靠之後,昆沙的部隊接受了國軍的正式訓練,戰力增強,迅速擴充壯大。一九六六年,昆沙的部隊改名為撣聯軍。到了一九六七年,他的自衛隊因為陣容強大,成為緬軍任命的撣邦自衛隊之首。

這一年,昆沙野心勃勃的買下十六噸的生鴉片,準備運往寮國,賣給皇家軍隊總司令溫.拉迪功,他是創立「雙獅地球標」海洛因品牌之人,直到一九八○年代左右才把這個牌子賣給昆沙。此時的昆沙幾乎掃光了佤邦和撣邦北部的貨源,嚴重影響了五軍段希文和三軍李文煥原本的財源。於是國軍組成聯軍來搶奪這批貨,與昆沙在緬泰寮三國交界處屬於寮境內的小村班關爆發「班關之戰」。

最後寮國派出六架戰鬥機和強大火力攻擊,昆沙和國軍兩敗俱傷,分別退回緬甸和泰國美斯樂。原本的買家溫.拉迪功則撿了便宜,戰場遺落的重型武器和鴉片皆落入其手,他的海洛因廠在此役之後,成為美軍在越南戰場上最大的供貨來源。

即便此役失敗,昆沙勢力的逐步坐大,仍受到緬政府忌憚。一九六九年緬軍誘捕他,監禁了五年,張蘇泉綁架兩名蘇聯醫生才換得昆沙自由。張蘇泉在昆沙入獄期間將撣聯軍的基地遷到泰國臨近緬甸邊界上的滿星疊,與美斯樂相距僅二十多公里,是泰緬之間重要的走私管道。撣聯軍的首領歸來後,聲勢大漲,擴大至一萬四千人。由於昆沙向來厭惡共產主義,又與緬共處於敵對狀態,再加上張蘇泉的關係,台灣甚至也把這支部隊視為反共游擊隊之一,可是另方面,為強奪毒品利益,昆沙與李文煥之間又打得很凶。

一九七五年,美國眾議員雷斯特.沃爾夫(Lester Wolff)至泰國,昆沙主動向美國國會提出禁毒的「六年拔根計畫」,要美國每年提供四千八百萬美金將毒品全數買下銷毀,以這筆經費和技術協助撣邦人民更改生計,由於昆沙一直想實行撣民族自治,建立撣邦共和國,還提出要求,希望緬政府同意撣邦有退出緬甸聯邦的自主權,但因為美國不願與非法組織交涉而未成。此時鴉片產量已比緬甸剛獨立時增加至少十倍,約有四百公噸。此後,一直到一九八二年,昆沙每年都對美國提出類似的鏟毒提案,皆未獲同意。

一九八二年,美國僱用泰國邊境巡邏隊發動「滿星疊之役」,昆沙撤離泰境,遷往萊朗,之後,泰國僱傭軍雖然不斷刺殺他,但他仍一直持續擴張壯大。一九八七年他合併三支撣邦武裝成為蒙泰軍,共有二萬五千人,總部設在賀猛,陣容強大。一九八八年緬甸的鴉片產量已上升到一,二五○公噸,估計昆沙約能掌控百分之六、七十。一九八九年,美國緝毒局推估此時鴉片產量來達到最高峰,約在二千至二千六百噸之間,而昆沙應可控制其中約百分之八十的毒品貿易。

昆沙的龐大勢力,讓他成為四方敵視的目標。緬甸政府感到需要其他力量制衡他,這時正值佤邦聯合軍的勢力崛起,佤邦聯合軍在一九八九年之前仍屬於緬甸共產黨,但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原本昆沙的自衛隊就是緬政府為了牽制緬共而成立的武裝勢力,但現在昆沙坐大了之後,佤邦又放棄了共產主義路線,自然成為緬政府選擇的合作對象。再加上臨近的中、泰兩國邊境都在昆沙毒品的走私通道上,中國和泰國自然都不願意讓這些區域落入昆沙的掌控中。美國禁毒局也始終認為昆沙是世界毒品泛濫的禍首。因此,昆沙面臨各方敵人環伺的不利狀態。

一九九三年,昆沙期盼已久的撣邦共和國終於在各方皆不看好的情況下正式成立,雖未獲得其他任何國家承認,可是這明顯觸碰到緬政府對待境內各民族的原則和底線,是緬政府無法容忍的心頭刺,雙方大小戰役不斷。美中泰三方,則採取提供政府軍武器、切斷蒙泰軍補給線、封鎖中泰邊境等措施。這一年也正是我有機緣第一次進入佤邦之時,此時緬甸鴉片產量還處於最高峰階段,有二,五七五公噸,我看到滿山頭栽種的罌粟也就不奇怪了。

戰事進入到一九九五年時,此時緬甸鴉片產量仍有二,三四○公噸之多,賣到美國的海洛因有百分之六十來自緬甸,是世界最大來源地,美國欲除之而後快。昆沙集團的內部也發生分裂,於是來自各方圍攻昆沙的最終態勢和壓力形成。眼看大勢已去,昆沙在一九九六年發出聲明願向聯合國或歐盟繳械,但交換條件是開發撣邦和保障他的安全,最後未獲同意。

美國對他發出二百萬美元的懸賞,希望引渡昆沙至美國受審,但兩國無引渡條約。昆沙最後與緬政府達成協議,正式繳械投降。這一年的鴉片產量仍有二,五六○噸,之後才開始漸漸下跌。昆沙餘生在仰光軟禁下度過,即使在政府眼皮底下,仍從事許多生意,生活優渥,二○○七年病逝。

隨著昆沙勢力的式微,毒品產量雖然下降,但並沒有就此消失,而是移轉到其他反政府的武裝團體手中,尤其是緬政府當時倚重對付昆沙的佤邦軍。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我的鴉片戰爭:金三角禁毒之路》,暖暖書屋出版

作者:鍾儱徽

  • momo網路書店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從「雙獅地球標」的月餅,到進入大金三角區域
結識外界認為的大毒梟──佤邦鮑有祥司令和果敢彭家聲將軍
他散盡家財、妻離子散,踏上禁毒生涯的傳奇人生。

作者出入於金三角週邊各國,與金三角最大鴉片生產地的佤邦領導人合作,和美國、聯合國禁毒署等組織打交道。在外界全然不看好之下,佤邦八年達到全面鏟毒的成績。真人實事的不凡經歷。

大金三角區域長期處於動亂和內戰,當地武裝團體奉行「以毒養軍、以軍護毒」的生存策略,也成為這塊區域難以擺脫的殘酷宿命,百姓只能持續依賴鴉片種植,而陷入無法跳脫的惡性循環中。

作者因行商進入佤邦,偶見滿山遍野的罌粟花,受到吸引,但豐碩美麗的花朵背後,卻是煙農饔飧不繼的困頓生活。他在好奇與不解之下,一頭栽入佤邦,就此踏上「禁毒」之路,幾近傾家蕩產、妻離子散,完全改變一生。

他結識兩位外界認為的金三角大毒梟:撣邦第一特區果敢的彭家聲將軍和第二特區佤邦的鮑有祥司令,他們對這個來自台灣說要禁毒的人,只覺得他是個瘋子,明知他們靠鴉片維生,卻偏偏跑來這裡禁毒,還請兩人簽下「禁毒宣言」,聯合國禁毒署和美國相關單位根本不肯相信,反而認為他是毒梟代言人或是海外的白手套,對他百般刁難。

他曾遭受毒梟恐嚇、被懷疑是特務,飽受跟監與懷疑,各國官方、國際組織都認為他是狗拿耗子多管閒事,但他卻做到了這些單位都難以做到的事。佤邦在短短八年達到全面鏟毒的成績,從原本東南亞鴉片產量最高之地,到二○○六年由聯合國禁毒署認證不再有鴉片種植。

他既非官方,也不屬於任何既有的國際組織,只是單獨一個人,這是他投入畢生心力與之對抗的一場鴉片戰爭,但並不是他自己一個人的戰爭。這涉及到當地複雜的歷史因素、緬甸內戰、政治角力、經濟困境、多元民族等問題,讓這場禁毒之戰極為困難,透過他個人親身的經歷和視角,可窺見反毒難題之冰山一角。

本書特色

  • 真人實事的不凡經歷
  • 鮮少有人能深入的金三角禁區,將近三十年的毒區真實紀錄。

Photo Credit: 暖暖書屋出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