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考績的好壞,跟目標達成、工作產出與實質貢獻有關,但它其實與你跟主管對於績效標準、工作方法是否有共識,甚至彼此的關係好不好,也有很大的關聯。如果欠缺對後者的認知,難保不發生,你還是那個你,用同樣的方法做事,做出差不多的成果,但在打考績時滑鐵盧卻百思不得其解。考績不如預期主要起因於「部屬與主管對於期望、標準或做法的不一致」,它通常在以下情境會發生。
文:麥卡沙
Everybody hates performance appraisal.
人只有在一種情況下不討厭績效考核,就是在考績結果符合期待時。
有些公司將績效考核結果與晉升、獎金、調薪做決定性的綁定,以至於收到考績結果就如同聆聽法院判決書,決定了後續數週的工作心情是晴空萬里還是烏雲密佈,未來是步步高升還是得再熬一熬。所以,我可能沒法教你喜歡績效考核的方法(因為沒有),但可以教你怎麼減少它帶來的驚嚇。
我們都知道考績的好壞,跟目標達成、工作產出與實質貢獻有關,但它其實與你跟主管對於績效標準、工作方法是否有共識,甚至彼此的關係好不好,也有很大的關聯。如果欠缺對後者的認知,難保不發生,你還是那個你,用同樣的方法做事,做出差不多的成果,但在打考績時滑鐵盧卻百思不得其解。
考績不如預期主要起因於「部屬與主管對於期望、標準或做法的不一致」,它通常在以下情境會發生。
一、主管對你的期待有所提高,而你可能沒有意識到
在同一個崗位越久,主管不僅期待我們做好本職工作,更希望能為他分憂解勞、增加效率,藉以承擔更多的任務。因為越資深意味著薪水越高,技能與責任的期待也隨之提高。
這時你可能會問,「那老闆會跟我明說標準變高了嗎?」
答案是:不一定。甚至我認為要小心「主管能像父母一樣耳提面命」這樣的想法,因爲主管對於菜鳥可以做到鉅細彌遺,但對資深人員則更會期待「舉一反三、一點就通」。
萬一主管連點你都沒有,你是否具備工作者本來就應該與時俱進的認知?例如現在大家都在用數位工具在做筆記,打個關鍵字一秒就找到相關紀錄,結果你還在凌亂的筆記本中翻找某年某月的手稿。雖然最後仍勉強把事情做好了,但方法卻是毫無效率。這些主管都看在眼裡,然後就直接反映在考績。
二、你的角色職責轉換了,你還處在學習期 (learning curve)
角色職責轉換,標準必然有變,
但並非所有人都會為此未雨綢繆。
舉個例子,你本來是薪資管理的大當家,數字概念一流,非常細心,因為工作型態的關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數年如一日著運動休閒服來上班,主管從來沒有意見,也年年給出不錯的考績。而因為公司招募人員的短缺,你想要拓展自己的職涯,申請轉調該職位而主管答應了。
但除了面談過自己的部屬,你幾無招募經驗,就在此時,你臨危授命參與一個你不熟悉的職位的面試,結果服裝儀容不宜就算了,要問什麼也沒有譜,整個人慌成一團。
這類事情發生的次數越頻繁,考績勢必越會受到影響。你有多少時間學習新角色需要的知識跟技能,端賴所在公司給你多少時間餘裕,幸運的話或許有個好資深好前輩,帶著你上手。不幸的話,就會像剛剛那個趕鴨子上架的案例,還沒射過靶就要上場打仗。
如果主管的思路是「因為你還在學,以一個新手來說你算是做得很不錯了」,那你很幸運,這是一個把學習曲線納入考量的好主管。但並不是所有主管都會這麼想,所以對於剛轉換職務的第一年,你要做好可能會拿到較低考績的心理準備。
那到底要如何減少角色轉換時考績下滑的機率?
還是那句老生常談「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在你有轉換計畫的前半年到一年,你就得主動補充相關技能,把自己從內而外變成那個角色應該要有的樣子。
關於內,以薪資大當家要轉招募新手的案例來說,提前修習招募面談技巧,是你應該主動做的。至於外,一個天天T-shirt加球鞋的研發工程師想轉業務人員,那是不是至少該開始改變穿著轉換形象,最起碼上班先把鬍子刮乾淨吧。
三、由不熟悉你的主管來打考績,他對你的實際表現不夠了解
可能因為各種變數,在打考績的當下你是沒有直屬主管的狀態,於是只能由更高階的主管來擔任考核人員,又或是你的主管離職,新主管剛上任就要打考績。
這種情況首要避免用舊思維舊習慣來挑戰新老闆,把擔心考績變差的不安全感一股腦加之於對方。
- 「我們以前就是這麼做的,沒有人說不滿意,怎麼您一來就意見那麼多」
- 「這個要改那個也要改,嫌我們還不夠忙嗎?」
- 「您要如何保證你的方法比較好?出狀況了還不是我們收拾」
- 「老闆何不食肉糜,總堅持一些不接地氣的方法,於是發動小團體與之對抗」
- 「保持沈默消極以對,老闆你說你的,我做我的 」
以上述心態面對新老闆,那真是引火自焚,特別遇上打考績期間。
新官上任三把火,一上任即雷厲風行,憑印象就武斷地打出考績的主管並不少見。遇到這種情況建議要採取主動,包含了解主管的期待與風格,績效成果,內容盡量具體、量化、明確易理解,即時提供給打考核的主管做參考。
如果你所在公司文化允許,也可以主動安排跟主管的一對一面談,讓對方更瞭解你一些。這些舉動不需要等績效考核來臨才做,主管上任的第一天你就該幫助自己的主管更加的瞭解你,減少打出印象分數的機率。
萬一很不幸,你的主管對於了解你並不感興趣,只想把他認為的成功經驗複製到你現在的工作,建議先陪他跳幾支慢舞(迎合他的作法一兩次)。假設試了結果差不多,那就用他的方法,功勞給主管,你也會受益。
若成果不如預期,再不著痕跡地推薦你的方法,然後歸功於老闆廣納百川(雖然其實你只是按既有的方法做而已)。掌握這個基本原則,我相信你們的磨合期不會太長,考績不如預期的可能性也會降低。
四、你與主管之間對於做法(how)未達共識
做成怎樣(What)達成共識不難,
但要怎麼做(how)就很有學問了。
例如部屬雖然達到績效目標但同時得罪了一票人,在部屬的視角,覺得同事多半是豬隊友,所以對他們很不客氣,然而主管很重視團隊和諧,並不認可這種態度。又或是有些人的工作風格不拘小節,大方向雖有掌握,但細節卻充滿瑕疵,然後剛好碰上魔鬼就在細節的主管。在這些情境下,很容易出現主管評價低於員工自我評價的情況。
這時你有兩個因應對策:
- 找更有利的證據說服主管你值得更好的考績,爭取翻盤機會
- 再給自己一個績效週期的時間(通常是半年或一年),靠攏主管的期望,把希望放在下一次
第一個做法需要有開放文化的支持,並不是每個公司都具備員工來爭取,考績就有變更的空間,因為這也暗示著主管打考績的決策或標準可以輕易被改變,在相對top down(上對下強制決策)的文化下,這個舉動也可能被貼上不服從的標籤。
第二個做法就要看你怎麼看待再熬一陣子這件事,有時候與主管之間存在工作準則的歧見(例如你不拘小節、主管鉅細彌遺),很可能在你們共事時間,自始至終都不可能達成一致,你得有這個心理準備。
五、與主管關係惡化,於是給你比以往差的考績
拿到不如預期的考績,可能有人會歸因於主管不喜歡我、理念不合,無法客觀針對績效結果打考績。然而打考績本身很難避免主觀因素,除非你所在公司的考績設置百分之百與工作目標連結,而你的工作目標又是完全量化、無主觀判斷的成分。然而這種情況少之又少,與其感嘆不公,不如亡羊補牢,思考在下一次打考績之前,怎麼走出這個窘境。
關係走下坡絕對是一個有跡可循的過程,例如你們可能在某一個事件種下不愉快的種子後,從此就經常在會議中爭得面紅耳赤,或是你堅持某個做法,結果不如預期,傷害到主管的信譽,本來你有較多自主權,主管因為不再信任你的判斷,開始限制你的決策範圍。諸如此類都不會是一覺醒來突然發生,任由其惡化、不做任何補救,那與坐以待斃相去不遠。
你反而應該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你們這樣多久了?是什麼原因或事件積累造成的?
- 那些原因或事件,再次發生的機率有多高?能否盡量減少或避開?
- 你願意付出多少努力調整自己,以求能改善關係?
- 萬一徒勞無功,你的下一步?
如果連跳槽的準備都有了,那就把改善彼此的關係就當作向上管理的練習。改善了表示你打怪升級,這世間又少了一種你應付不來的老闆;失敗了也沒有損失,反正考績已成事實,且你也做了最壞打算(跳槽)。
最後也是最重要一點,你得先斷開「對考績不滿意就只想著丟辭呈這個心理連結」。
剛剛談的五種情境,可能出現在任何公司任何工作上,所以在負氣離職以前,是不是該先探究自己究竟是怎麼敗下陣來,避免重蹈覆轍?
離職是一個選項沒錯,但它絕對不是第一個。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