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艾波(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公共電視董事長胡元輝在台灣大學新聞所舉辦的研討會宣布,公廣集團將以「數位優先、以人為本」為原則,在未來三年將加速推動數位轉型,希望多數節目能優先或同步於網路播出,將《公視+》打造成國人最常使用的本土串流平台。

台大新聞所在2022年12月9日舉行「數位傳播新趨勢:新聞實踐、資訊操控危機與平台管理政策」研討會,邀請業界資深媒體人、學界專家共同探討數位時代下新聞媒體的生存困難、社群與媒體的資訊操控,以及對平台問責與管理的可能方案。

公共媒體連結民主制度,能保障新聞自由

在研討會現場,胡元輝以「媒體轉型與民主永續」進行專題演講。他首先引述歐洲廣電聯盟(EBU)在2020至2021年的研究,一個資金充分、治理績效也被肯定的公共服務媒體,不但有助於提升公民與民主制度的滿意度,提升公民在參與政治的自信,也能保障新聞自由,協助建立良好的資訊環境。

胡元輝也以加拿大和瑞士的公共媒體為例,說明公共媒體的重要性。加拿大領土廣闊,《CBC》提供的服務讓居住在偏遠地區的居民也能享受到高品質的內容,顧及少數族群的權益。而在領土面積較小的瑞士,公共媒體可跳脫「市場小」的限制,提供全國性的文化商品,為瑞士民眾建立國族認同。

胡元輝強調:「公共媒體連結了民主。在當代民主社會,公共媒體如果消失,社會就不健康。」

胡元輝指出,公共媒體除了新聞資訊的傳遞服務之外,更應負起培育、促進公民參與的責任

Photo Credit: 卓越新聞電子報

胡元輝指出,公共媒體除了新聞資訊的傳遞服務之外,更應負起培育、促進公民參與的責任

社會極化、人民疏遠政治,當前民主體制面臨諸多挑戰

然而,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成立滿100週年的當今,全世界的民主制度面臨諸多危機。EBU研究報告指出,當前民主制度面臨的挑戰包括威權主義、社會極化、人民因無力感遠離政治、政治經濟力量以各種形式控制媒體,以及不實訊息破壞民主機構合法性、影響民主社會理性對話。

民主政治面臨這麼多危機,「公共媒體」的角色就至關重要。但對照《BBC》一年高達1420億台幣的收入,台灣的公共電視一年的預算只有9億多元,相當於全台每人每年只有繳39元給公共電視。

胡元輝說,台灣社會對公共媒體的想像是萎縮的、失落的。參照國外經驗,公共媒體可以做很多事情。數位化作為公共媒體轉型的新契機,可以讓民眾了解公視的重要性,深化公民參與。

公廣集團推動數位轉型,以「數位優先、以人為本」為原則

胡元輝指出,公廣集團未來三年的目標,是加速推動數位轉型,希望讓公視的線上影音平台《公視+》成為國人最常使用的本土串流平台。公廣集團將推出更多原創性的內容,同時希望多數節目將優先或同步於網路播出。

但和商業串流影音平台不一樣的是,公共媒體是「數位優先,以人為本」,把觀眾當成公民,而非消費者。例如,《BBC》在進行數位轉型,也於2022年投注3億英鎊的預算建置旗下串流平台《BBC iPlayer》,但不同於商業平台的演算法為了商業利益控制數據,公共服務的平台希望使用者能自己控制數據。

胡元輝說明,公共媒體的數位化在實踐上會往三個方向努力。第一是在製作內容上,希望能讓更多的公民參與;第二是可藉由數位工具的運用,在節目發想、製作與後期回饋上,納入公民的意見;第三是規劃線上參與的平台,讓公民對政府決策的參與有新的想像與做法,為問責制度帶來更多可能。

胡元輝說:「我希望公共媒體的存在,是源自於國民的協定,希望透過公共媒體的運作帶來生活的美好,實現共好的社會。」

胡元輝(右)與林麗雲(左)在會後合影

Photo Credit: 卓越新聞電子報

胡元輝(右)與林麗雲(左)在會後合影

國際OTT平台大舉入侵,傳播學者:壯大公共OTT平台非常重要

台大新聞所教授林麗雲指出,和許多歐洲國家不同,台灣是先有商業媒體,在1998年才成立了公共電視。因此台灣社會對公共電視的想像是「小而美」,要如何壯大公共電視,甚至能達到與商業媒體制衡的力量,是她一直以來對公共電視的期許。

林麗雲表示,在國際串流影音平台大舉入侵台灣的現在,社會被這些外來商業平台限制了想像,台灣應該建立「數位公有領域」(digital commons),讓我們的內容、個人數據不會為外國商業平台所控制,同時能擴大公共參與。而公共電視身負了建立「公共OTT平台」的重責大任。

林麗雲也強調,壯大公共媒體最重要的還是資金,這牽涉到台灣政府對公共媒體的想像,是否有透過公共媒體深化民主的意志,同時也必須靠民間的力量,有更多關心台灣傳播環境的公民支持公共媒體,開啟社會對公共媒體更積極的想像。

更多卓越電子報文章

本文經卓越新聞電子報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