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電視
公視董事長胡元輝談《聽海湧》爭議(下):立足當代、重塑歷史——時代劇不可能也不需要為歷史蓋棺論定
本文為公視董事長胡元輝針對台劇《聽海湧》觸發的史實/戲劇爭議之回應。胡元輝在文中以英國、日本以及串流於當代的興起發展,對於各國公共媒體製作所謂時代劇/歷史劇產生的「竄動」進行反思與討論。也在最後下了重要結論,胡元輝表明,公共媒體製作時代劇,其實不只是讓觀眾進入或理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空,其實也是重新以當代的視角回顧歷史、詮釋歷史,甚至是改寫一個過去被「誤解」或「誤導」的歷史。就此而言,歴史劇或時代劇不可能也不需要為歷史蓋棺論定,它不是歷史探索的終點,而是尋找史實、多元對話的起點。
公視董事長胡元輝談《聽海湧》爭議(上):以英國、日本、台灣公共媒體為例,思索時代劇製播與意義
本文為公視董事長胡元輝針對台劇《聽海湧》觸發的史實/戲劇爭議之回應。胡元輝的提問是:「歴史與戲劇之間的距離是多少?公共媒體應該如何製作以歷史為背景的戲劇?」而胡元輝在文中率先爬梳《聽海湧》引起的迴響——無論是褒或貶皆有;而後則以英國BBC、日本NHK討論公共媒體在製播時代劇/歷史劇的位置與功能;最終回看台灣公視,進一步討論近25年來的進程,並且拋出《斯卡羅》延伸討論。胡元輝也給出了這樣的說法:「任何歴史劇或時代劇都不可能完全符合史實,任何歷史描述也都面臨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挑戰,甚至是瞎子摸象的質疑。歷史研究一再提醒,現在認定的史實,未必就是歷史的真實,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人類亦未必能對歷史有『如實』的瞭解,歷史論述如此,以歷史為背景的戲劇亦然。」
《聽海湧:啟航 歸來》主創團隊專訪:如何讓演員走起路說起話來就像是四○年代的人?
首部以臺灣人為視角拍攝的二戰懸疑影集,具體刻畫臺籍戰俘監視員的悲愴故事。他們是沒有軍階的臺籍軍屬,接受徵召前往戰地,在陌異窘迫的婆羅洲戰俘營,替日軍監視盟軍戰俘,同時也被嚴密監看著,戰時他們背負不得違背的軍令,戰後他們背負無法辯解的罪刑,無論局勢如何轉換,臺灣人永遠被夾在中間。
【論壇】與AI同行:人機協作時代來臨,媒體工作者應積極練習運用AI,協作出更好的新聞
胡元輝認為,AI將影響新聞產製的三個面向:前端新聞訊息的採集、中間的新聞製作、後端的新聞行銷與演算法應用,「未來的新聞業是AI協助的產業,編輯室會是AI協助的編輯室。」因此,他建議新聞從業人員更積極去善用AI。
《人選之人》延播爭議:公視主辦辯論交流會,支持和反對的理由各是什麼?
為了劇中演員賴佩霞宣布參選副總統後,電視劇《人選之人》是否應該延播的議題,公視邀請了劉昌德、黃銘輝、范琪斐、林錫輝一同討論,並由陳信聰擔任主持人。活動中公視董事長胡元輝表示:《人選之人》延播牽涉到法律、專業倫理,以及最重要的——公視作為公共媒體,到底在這個社會扮演什麼角色。
從《人選之人》看勞動問題:黨工適用勞基法嗎?遇到職場性騷擾該怎麼辦?
在《人選之人》我們可以看到,好幾幕在下班時間後用LINE交辦訊息,那到底這樣算不算加班呢,其實關鍵在於是否有因為該訊息而「立即實際提供勞務」;此外,劇中花了蠻多的篇幅在處理性騷擾,倘若真的遇到這種事,我們又該如何尋求幫助與解方?
【隨點隨看串流+】Netflix《人選之人》:幕僚困境不夠透徹、選戰節奏也欠佳,只有「造浪」缺少「人選」
實在無法理解,《人選之人》的文宣部,就只是一個為了總統大選才成立的文宣單位,更偏向競選總部的文宣編制,這樣與真實的政黨文宣部的情況相比,是否又有些定位不明?或許因為編劇的政治經歷並不夠久或涉入不夠深,因此對於幕僚個人的困境描述得不夠透徹,也沒有把選戰的節奏步伐詮釋好,導致選舉操作部份有些無力。不但沒有演出公正黨主動製造議題的橋段,也沒有在政黨議題攻防中做出什麼成效。
為什麼「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這句台詞,在《人選之人》中那麼重要?
要說起《人選之人 - 造浪者》最有共鳴的台詞,相信應該是:「所以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很多事情不能就這樣算了,如果這樣的話,人就會慢慢地死掉,會死掉。」雖然是文方的經典名句,但隨著劇情的開展可以看見,還有很多角色呼應著這句台詞。
《人選之人 - 造浪者》登Netflix台灣排行榜冠軍,導演:「這些文化、語言是只有台灣人才懂的細節」
Netflix華語職人劇《人選之人 - 造浪者》開播之後引發台灣觀眾熱議話題,對此,劇中主創團隊,製作人林昱伶、導演林君陽、主演謝盈萱、鍾瑶也各自發表對於好評迴響的看法,其中導演就表示:「我們紮實地製作戲劇,很開心這些努力經營的細節能被好好看見。」
【關鍵專訪】Netflix《人選之人 - 造浪者》林君陽、黃健瑋:台灣明明有自由民主,但為什麼沒有政治劇?
在過去曾經被視為「雷區」的政治題材,成功賣出Netflix國際版權,呈現台灣社會的民主自由、選舉與激情,本篇文章特別專訪導演林君陽與男主角黃健瑋。「新加坡有人認真問我們為什麼台灣沒有政治劇?這個問題一直在我心裡,覺得對啊,應該要來做政治劇的。」
推動公廣集團數位轉型,公視董事長胡元輝:我要讓《公視+》成為國人最常用的本土串流平台
在國際串流影音平台大舉入侵台灣的現在,社會被這些外來商業平台限制了想像,台灣應該建立「數位公有領域」,讓我們的內容、個人數據不會為外國商業平台所控制,同時能擴大公共參與。而公共電視,就身負了建立「公共OTT平台」的重責大任。
面對付費頻道與串流夾擊,「韓國公視」KBS如何活用數據與IP延續競爭力?
KBS數據政策部副總監金大韓認為,《紐約時報》是數位轉型的成功案例,它超越了傳統媒體,讓讀者願意付費訂閱,來閱讀高品質的新聞;另外像「達美樂披薩」的企業轉型,則是讓營運目標不只停留在「推出好吃的披薩」,而是讓客戶可用多元的數位管道訂購餐點,「把本質加上創新,就是數位轉型的成功。」
【座談】陳信聰:我在《有話好說》十幾年,應該有一些東西可以做吧?
陳信聰表示,自己之所以改弦易轍,用一種幾近「搞笑亂來」的方式來做節目,就是希望吸引人來看。在這個意義下,點閱率是重要的,如果不要點閱,又何必做節目?只是點閱並不是他追求的目標......
【音樂】《茶金》OST:魏如萱、王若琳等人唱出悲歡離合的過去,在未來給予撫慰與溫暖
用音樂品味那些悲歡離合的人生,宣洩自己心底深藏,或許愛過,曾經熾熱也曾經受傷,或許懷念又依戀,唱出屬於你的故事,也讓《茶金》四大OST,在歲月洗鍊之下,成為屬於你的人生之歌,在未來繼續給予撫慰與溫暖芬芳。
《南國啟示錄:檳城篇》:兼容並蓄的歷史寶藏,多元共榮的人文城市典範
檳城有太多太多故事了,每個故事都可以閃閃發光,讓人看得目不轉睛。有峇峇娘惹文化,華麗氣派的混搭風格,女性為主承載的文化;有「逢山有客、客住山」樸實、腳特實地、努力奮鬥的客家移民;有隨遇而安、飲水思源、宗族精神展現的「姓氏橋」
英國實驗:80戶家庭連續九天不能使用任何BBC的內容,才發現對它的依賴有多深!
那些最初表示BBC對他們來說沒太大意義的人,常將費用與串流影音Netflix和Disney+等訂閱費用進行比較,但許多人在9天不能看BBC後發現「BBC能提供的比自己想像得要多」,費用相對來說也十分合理。
公廣集團治理失能的根本原因,就是超高政治審查門檻的公視董監事選任制度
若放任這種舉世罕見、荒謬絕倫的公視董監事選任制度繼續存在,未來類似或更離譜的政治惡鬥還會發生,公共媒體被期待的普及性、高品質、獨立性與多元性也將難以充分實現。
從《我們與惡的距離》到《華燈初上》佳作不斷,台劇如何走出台灣、登上國際?
這個時代裡,影視聚集的開發依然面對諸多競爭,開啟國際合作的橋樑是第一步,如前所述,台灣的影視產業在近5年才脫離傳統電視台製程的綑綁,接下來如何在載體不斷轉換、各類內容爆炸的時代,建立完整的影視產業鍊,依然是一大挑戰。
國民黨審查委員以「研究228撕裂族群」反對陳翠蓮任公視董事,台派批:台灣轉型正義的悲哀
國民黨推舉的審查委員廖元豪指出,陳翠蓮的意識形態是否會影響和其意識形態不一樣的人、會否讓員工為難,要深思,他認為陳翠蓮不適任公視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