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曾經歷過學生年代,多半應該都對「校園生活問卷調查表」不陌生,也就是教育部舉列了各項霸凌常見要素,提問六個月是否曾經發生在你或你的同學身上。捫心自問,自己是否真的確實按照現實狀況作答?又或是如果沒有的話,是什麼樣的因素讓你卻步了?害怕被抓包?惹麻煩?懶得寫?不敢寫?至少我承認我沒有認真回答。
文:苑
關於霸凌,你是被害人還是加害者?大家應該還依稀記得前總統陳水扁下台後,被「台灣社會」霸凌最慘的人,也就是陳水扁的女兒陳幸妤。你大概沒辦法細數陳水扁到底是因為什麼被關,你甚至忘了她曾說過什麼,畢竟當時其實也沒人真的想聽她到底要說什麼。
但在媒體日夜不斷的提醒下,你還可能對她被大批記者包圍,一支支充滿攻擊性的麥克風搭配尖酸刻薄的語氣質問的崩潰身影還有印象。你可能還記得中天曾經有個全民大悶鍋的節目,曾經有人因為刻意模仿她被拍下的出醜的樣子,而博得大眾一片笑聲。
為什麼說是整個台灣社會的霸凌?你翻著這些新聞默不作聲,只是在心中厭煩這個瘋女人一直在「搏版面」,你打開電視節目,看見藝人模仿她崩潰的樣子,你忍不住大笑出聲;你閉上眼睛,拒絕正視思考這件事,你關上耳朵,選擇不去聽不同的聲音,「這世界不會因為那些作惡多端的人毀滅,而是因為漠不關心的人」。
這一兩年來隨著各種議題逐漸浮上檯面,霸凌議題也三不五時被拿出來「檢討」。不過今天想聊的,不是單從被害人還是加害者的角度來看霸凌,而是從整個結構性的犯罪結構來討論這件事,為什麼說霸凌是一個整體性的精密結構?來舉一些校園中的例子吧。
我們都曾經歷過學生年代,多半應該都對「校園生活問卷調查表」不陌生,也就是教育部舉列了各項霸凌常見要素,提問六個月內是否曾經發生在你或你的同學身上。捫心自問,自己是否真的確實按照現實狀況作答?又或是如果沒有的話,是什麼樣的因素讓你卻步了?害怕被抓包?惹麻煩?懶得寫?不敢寫?至少我承認我沒有認真回答。
國中的時候曾經有老師這樣告訴我們:「你們這些東西不要亂填,平常『玩玩』就不要亂寫,不然會被教官抓去約談喔,很麻煩的。」我到現在還是不了解老師口中的「玩玩」定義是什麼,也不了解為什麼台下一片哄堂大笑,甚至還有人以此拿來互相嘲弄。
更甚者,有別校朋友私下透露,讓她印象很深刻的是自己曾經勇敢作答後,老師察覺後要求她退回重寫,令人不勝唏噓。教育界有很多關心學生的老師,但是也不乏這種息事寧人草率了事,我把心思拉回來盯著這張表格,試圖想要認真的看上面的問題作答,在聽見後方同學回收的腳步聲後又作罷。「妳還沒寫完?」他看著我的眼神有點警戒,於是我交出了問卷。
國中時期那個被飽受嘲笑的女生浮現在我眼簾,她最後不意外的,轉學了。老實說我連她的名字都幾乎想不太起來,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還記得她的笑容。我想我是不會再有機會看見她了,但是我確實欠她一句對不起,對不起,我知道我也是當年霸凌妳的其中一人。
每一個大大小小的霸凌,甚至已經變成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在上演的戲碼,幾乎所有的數據都清楚顯示校園霸凌的嚴重性,而這還可能只是帳面上的數字。教育部架設網站、推廣對霸凌的影片、問卷動機立意良善,但是後續處治和根本的預防也不應該被疏忽。
對此,我認為要落實問卷調查的實施,更應該同時也做好配套。例如更嚴謹的保密措施,像是直接請同學寫好放進箱子交回等措施,盡可能減少被第三者看到的可能性。此外,除了家庭教育也該從國小階段開始藉由課程討論引導學生如何尊重他人、保護自己、和他人溝通、甚至是更多發洩自己情緒、認識自己的管道。
其實,懂得如何宣洩自己的情緒箴的很重要,這些都是學歷成績完全無法取代的,甚至我覺得如果能夠落實這點,所謂的霸凌幾乎都會式微。我認為每個人心中多少都潛藏著想要傷害、排擠異己的欲望,有些人選擇用肢體暴力來傷害他人,有些人用言語毀謗打擊,當然更多的人會把自己的歧視和厭惡用冠冕堂皇的藉口來粉飾包裝。
這也是為什麼前面提到如何處理自己內在衝突會如此重要,這些問題固然棘手,也不是朝夕就能夠有明顯成效,因為霸凌不僅需要外力的介入,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該更認真的去思考問題的核心;唯有如此,霸凌的陰霾才會有撥雲見日的一天。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