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佳芸(台大中信兒家研究中心執行長)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強調了父母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小孩好,實則不然;嚴厲的管教方式就可能為兒童帶來負面的影響,進而反映在兒童的問題行為上。

照顧者對兒童的教養態度表現在不同的管教方式上:溫和親密的父母鼓勵小孩說出自己的問題、自主的父母讓小孩安排自己的時間、監督的父母總是檢查小孩做了些什麼、而採取嚴厲管教方式的父母則傾向大聲斥責、體罰小孩,也比較不允許小孩對其所的決定發表意見。

嚴厲管教對兒童帶來負面影響

嚴厲、高壓的管教方式對兒童的成長過程帶來重大的壓力,許多研究亦證實了嚴厲的管教方式會對下一代造成傷害。

例如,因為嚴厲管教的父母無法提供小孩足夠的情緒支持,提高了兒童情緒調節困難的可能性;嚴厲的管教方式也可能會破壞兒童的安全感,進而影響兒童面對壓力時的反應。

雖然研究指出華人小孩比起西方小孩,更順從於父母的監督,所以會以比較正面的態度面對父母的管教,但嚴厲的管教方式仍然對華人兒童帶來負面的影響。

嚴厲管教與兒童問題行為息息相關

為了深入探討嚴厲的管教方式對華人兒童行為的影響,台大中信兒家研究中心於2017-2018年間,在台北市和新北市進行「兒童身心健康調查」研究案。透過自填問卷蒐集了6480位國小一、三、五年級(6-12歲)學童主要照顧者的資料,探討教養方式和兒童行為的關連性。

透過分析其中4521位填答者和主要照顧者皆為兒童父母的資料,台大中信兒家研究中心發現父母嚴厲的管教方式和兒童的社交問題、攻擊行為、注意力問題,和退縮行為都有顯著的關聯性:當父母越傾向採取嚴厲的教養方式時,兒童有越高的機率會表現出這四種問題行為。

為什麼父母會採取嚴厲的管教方式?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行為來自於觀察、學習、模仿他人的行為。

這樣的觀點解釋了嚴厲管教方式為什麼容易「代代相傳」:遭受體罰、言語暴力的小孩,長大之後模仿父母的攻擊性行為,把這樣的管教方式帶給下一代。兒童的攻擊行為便是學習、採納父母嚴厲管教方式的結果。

除了學習來自父母的攻擊行為之外,親職的壓力和心理健康、吸毒酗酒等成癮行為、不健全的家庭功能、和負面的童年經驗都是造成嚴厲管教的原因。

台大中信兒家研究中心「兒童身心健康調查」研究案中,亦詢問了填答者小時候是否曾遭遇「父母離婚、目睹父母親打架、重要親人死亡、目睹暴力或謀殺」等負面的童年經驗,以探討負面童年經驗和嚴厲管教在華人社會的關聯性。

「兒童身心健康調查」研究發現,4521位6-12歲兒童的父母中,有將近11%的父母有過負面的童年經驗,其中以目睹父母親打架最多(10.9%),其次為父母離婚(8.6%)。

台大中信兒家研究中心發現負面童年經驗和嚴厲管教有顯著的正相關:經歷過負面童年經驗的父母親,長大之後有較高的機會採取嚴厲的管教方式。由於這些嚴厲的管教方式常常成為下一代的負面童年經驗,因而容易形成一個從負面童年經驗到嚴厲管教的惡性循環。

父母的心理健康扮演關鍵角色

台大中信兒家研究中心「兒童身心健康調查」研究發現:父母的心理健康在負面童年經驗和嚴厲管教的關係中扮演著中介的角色。

若經歷過負面童年經驗的父母能夠透過自我覺察、專業協助等方式正視自己的心理健康,並對孩子採取比較正向的教養方式,將能打破從負面童年經驗到嚴厲管教的惡性循環。

這樣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即使無法讓每個孩子都免於負面童年經驗的威脅,但我們仍能透過對心理健康的覺察、正向親職教育的推廣、心理輔導和支持團體的協助等,打破負面童年經驗和嚴厲管教的惡性循環,守護兒童的身心健康。

台大中信兒家研究中心也期許藉由這樣的研究結果,能讓父母及主要照顧者更了解嚴厲管教對兒童帶來的負面影響,透過更支持、包容、溫暖的方式,陪伴每一位兒童健康成長。

本文經人本教育札記授權刊登,原文刊登於此
原標題:嚴厲管教與兒童問題行為的關聯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溫偉軒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