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真的有許多孩子為了安全需要安置,但也還有太多困難無法靠安置解決,因此安置才會做為最終的手段,在真的不得已的時候發揮功能。
在《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中,賦予了政府在孩子遭受特定不當對待時,有權力將家庭中的孩子做安置,甚至是剝奪監護權讓孩子永遠離開家中。雖然如此,實際上社工在執行上並不會輕易的將孩子安置,只有到情節嚴重才會考慮安置一途。
這對於許多在學校的老師或者民眾而言,是很難理解的。在他們的眼中,可能時常會看到的是孩子沒有被好好對待的部分:可能家庭經濟不好有一餐沒一餐、家人忙於工作也沒好好教孩子,又或者連家暴都發生了。既然孩子都已經受到傷害,家長的改變又看似遙遙無期,為什麼不直接就讓孩子離開家裡,找一個更好的人來照顧他?為什麼社工不安置呢?
在滿是困難的家庭,往往也能找到愛的蛛絲馬跡
在工作中與老師對談的過程中,能看到老師或者大人的憂慮是真心的。他們擔心孩子受害受傷,所以生氣與難過,希望他們不要在一個充滿傷害的環境中過生活,也不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唯一想到的方式就是安置,只要孩子離開那裡不就沒事了嗎?
其實如果有機會對一個家庭有更深的認識,我們會發現即使在那些混亂的家庭裡,也有屬於他們的愛的時刻。捫心自問我們自己,也不是所有人永遠都在歡樂和諧、美滿快樂之中長大:父母會爭吵、家裡經濟會不好,許多父母管教也讓我們生氣難過,每個家庭之中總有那麼一些衝突與受傷的時刻,即使如此我們也長大了,而且還可能愛著原本的家。
如果以同樣的標準來看,我們早已因為應該這些傷害而痛恨埋怨家庭,但多數的人卻不是這樣的心情,為什麼呢?
是的,傷害大到讓我們無法容忍、恨一輩子也釋懷不了的家庭也有,但多數的我們卻在這些傷害之外,依然感受到了父母的愛與關懷。即使爸爸一直打人,某天去夜市他卻突然買了台玩具車;就算媽媽總是跑不見蹤影,卻偶爾偶爾會要帶孩子去大餐。明明想起來充滿怨懟的,卻總是有那麼一些片段在心裡揮之不去,告訴著你自己依然是被愛著的,即使對他們有恨有怨,卻也是更深的失望說著愛的時刻為什麼不能多一點。
那些老師憂慮的家長與孩子也是這樣的。即使有那麼多傷害,卻很少有家長在照顧上永遠都在傷害孩子,即使自顧不暇限制了他們,還是有他們著能發揮功能的時刻。很多時候不安置不是要放著孩子受傷,而是社工即使是在一個家庭滿目瘡痍之中依舊看到希望,他們需要的只是多一點機會,黑暗中就能透出光亮。
安置切斷愛的連結,造成的傷害需要更多修復
就跟我們一樣,往往生活在受虐、疏忽等狀況家庭中的孩子一樣也有那些片刻,維繫著他們與父母的情感。因此即使外人看來那裡早已無可眷戀,孩子卻依舊維護著父母而不願意被安置,那不是因為他們傻,而是他們身上還有愛。
對被安置的孩子而言,他們與父母的情感被硬生生的切斷,留下的往往滿是遺憾與思念,或許他們也懂安置的理由,卻很難不去怨懟分開他們的人。安全被保障的同時卻留下了新的傷口,也許有的人能夠痊癒,有的人卻不行,無法整理好的情緒就可能發生適應問題,甚至抗拒與逃出安置的處所企圖回到原本的家庭。這也是為何安置評估的不只是安全還有孩子的意願,因為強制的帶離可能帶來的其實是一場災難。
而對於被帶離的家長而言,他們身為父母的價值被全盤的否定,這些原本就有困難的家長往往只會更加挫折,缺乏的親職能力也不會因為安置而提升。曾經有家長遇到社工跟仇人一樣,原來是因為他們已經有一個老大被安置過;但現實是在幾年後他們再度因家暴老二被通報,第一次的安置不但沒有改變他們,還讓後續與社工的合作上困難無比。
更重要的是,多數老師可能不知道無論是寄養家庭或是安置機構,絕大多數的安置都屬於緊急安置,孩子最終仍然是要回到家中的,只有極少數的孩子才會永遠離開。因此為了保護孩子,需要的其實是整體社會提供給家庭的資源,如果不靠社工、學校或是心理諮商長期的去提升家長的能力,安置也只是保護一時,最終孩子還是回到相同的環境繼續受害。
家庭願意努力,改變是有可能的
雖然許多家長的改變看似遙遙無期,但是我在自己的工作經驗中,也親身體驗過家長改變的潛能。曾經有一個爸爸多次家暴小孩,社工都一度要考慮要安置,但是我跟家長會談過後卻發現,他是真的不知道怎麼教:他不懂孩子的情緒所為何來,不懂怎麼鼓勵與處罰,唯一會的就是打;偏偏他又不說為什麼打,因為他覺得孩子應該自己會懂,但孩子只覺得莫名其妙,而且在一次一次「不知悔改」的標籤中越來越憤怒。
持續諮詢後,我教導家長訂出規則並說明的重要性,他也要學習去看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家長才恍然大悟孩子其實一直努力在變好。有一次他告訴我,他看到孩子犯錯後暴怒痛罵,過去的他應該會繼續氣的沒完沒了,這一次他冷靜後卻開始反省,才注意到孩子應該不是刻意犯錯。
他最後去向孩子道歉,並且說明下一次怎麼做才不會犯錯。他的改變帶來了孩子的改變,原本愛生氣的孩子不再生氣了,他知道爸爸的生氣不再是毫無道理,也不再用報復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
雖然他們還是有著許多相處的問題,但是在一旁看的我,確實發現他們改變了那麼一點;但那麼一點的成功,卻能成為家長繼續成長的動力,告訴他們你是可以做更好的。在跟這類家長工作的過程中,我深切的體會到許多家長在過往成長中多缺乏好好被對待的經驗,這讓他們在為人父母後完全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但他們很少有機會去意識到方法的問題,而是在困在「我就是教不好」的挫折中,繼續用著同樣無效的方式掙扎著。
他們真的需要的,就是有人好好陪伴他們一同討論怎麼處理那些日常生活的教養困難,然後從鼓勵與支持中學習改進。一開始的我是也不抱太多期望的,但他們真的在努力,即使是一個差點安置的家庭,也是有改變的機會的。
也許真的有許多孩子為了安全需要安置,但也還有太多困難無法靠安置解決,因此安置才會做為最終的手段,在真的不得已的時候發揮功能。只是那些涵蓋到與涵蓋不到的困難,終究需要靠的是社會提供這些家庭更多的協助,也許我們就真的有機會讓這些遭遇困難的家庭改變,去放下好多好多對孩子的憂慮與掛心吧。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