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你的母校,學術單位的規劃已經多久沒有深思、調整、與時俱進?我們和哈佛有多大差距,也許可以從中略窺一二?
如果你打開哈佛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的網站,你找不到系主任是誰,找不到「系主任的話」,這是疏失嗎?或者因為該系系主任很低調嗎?都不是,其實,大部分哈佛大學科系網站都如此。為什麼?
美國多數大學,入學時不分系,此事已為人所熟知。但哈佛大學部的運作,有一個部分和台灣很不一樣,卻少有人提及,就是學位和學系脫鉤,教學運作主體與單位殊異於台灣現況。
授課面打破學系門牆,為學生規劃課程更彈性
現在,哈佛大學發給學位的單位,不是科系,而是學程,哈佛並不是用program這個字,而是以另一個詞稱它:Concentration,因其意義相近,而且無更好的譯法,在此先暫譯為學程 。而且「學系」的角色和界限,在學生的求學經驗之中、在學校經營之中,重要性下降,甚至可能比學程更低。
例如,「Chemical and Physical Biology」這是一個學程的名字,而非科系的名字。在近年畢業生的經驗之中,從申請,到修課,到畢業,和Chemical and Physical Biology這個學程的互動密切,但是與其他科系的互動並不密切。
學程及科系之間,呈現複雜的網狀協力關係。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Chemistry & Chemical Biology這兩個行政上的學系,都負責Chemical and Physical Biology這個學程。而Department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這個系,參與負責了三個學士學程,包括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Chemical and Physical Biology以及Neurobiology。
學程師資來自各科系,「跨域」不是勇敢而是必然
學程的各種營運,由運作委員會主導,而委員來自極多領域。以Chemical and Physical Biology為例,該學程2014年時的運作委員,來自以下科系:
- Chemistry and Chemical Biology
- Physics
- Applied Mathematics
- Applied Physics
- Harvard College
-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 Organismic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 Medical School
- Microbiology and Immunobiology
其實,在哈佛近年的經營思維中,「科系」是一個需要減少強調的單位、概念,與界限。在哈佛的各種對外資料之中,比較強調的是各種知識領域、應用領域,而不強調「學系」這個行政單位。
在哈佛各學院的網站上,幾乎難以看到「學系」的列表。取而代之的,是學程的列表、興趣領域(Area of interest)列表。
很多應該是科系的單位,在網站首頁上,完全沒有「學系」(the department of)的字樣。例如,工程與應用科學院之下,完全不列出科系列表。Applied Physics的定位是不是我們認知的科系,在網站上並沒有確切的文字標示。
事實上,哈佛的學術、教學體系,是以網絡方式構成,不以狀樹狀階層分枝構成。
例如,在科學學院下,有兩個大群,非系非院。一是Life Sciences,一是Physical Sciences。而且這兩個大群之中,化學系都名列其中。顯然,在哈佛的體系中,容納牆頭草和蝙蝠派。
學程像是變形蟲,不斷調整修改適應新局
而在哈佛任職、任教的學者,在多科系之中合聘、多重任職的現象十分普遍。Chemical and Physical Biology的運作委員會13人之中,具合聘身分的有8人,5人只在一個科系任教。
此外,核發學位的單位「學程」,變化速度極快。
以Department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列出的畢業論文資料中可以看出,在1998年,只有生物學程,2000年出現生化學程,2007年出現Neurobiology,2008年增加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Chemical and Physical Biology兩個學程,直到如今。
而在2010年,生物學程,生化學程,都不再有學位論文的記錄。而僅以該系為例,改範疇、改名稱、整併,以重新界定該科系的定位,發生次數相當多。
哈佛在操作上,力圖減少行政牆界,而用多元的方式,將學習與教學的運作,與知識體系、應用需求,作最密切的搭配。哈佛自許為追求知識的殿堂,經常在進行學系名稱和領域上的調整;對知識範疇、教學使命的重新定義,更是不斷發生。
而「學系」名稱和組織的調整,也許太過麻煩,以致於,學校另設「學程」,作為更有彈性的的改變單位,從資料顯示,其調整密度甚至接近業界的「專案」。
看看你的母校,學術單位的規劃已經多久沒有深思、調整、與時俱進?我們和哈佛有多大差距,也許可以從中略窺一二?
延伸閱讀:
- 世界一流大學絕對不是有錢就能打造:哈佛跟台灣學校的六個差異
- 大學生注意,別再把修課滿滿當做是用功的好學生
- 別再說台灣大學生太散漫不值得自由,核心問題是這4個環境毒素
- 不自由怎能說是真學習:大學太多必修課的四個負面效應
本文授權其他學與業小棧合作之網路媒體引用轉錄
Photo Credit: Joseph WilliamsCC By 2.0
責任編輯:羊正鈺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