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直在辯論著機器人會搶走所有人類的工作,就連老師的工作,也從過去的鐵飯碗變成現在極度不穩定的打零工,到底未來講求數據和人工智慧的時代、機器人可以創造機器人,現有的工作有八成會在十年內消失,教育和社會應該如何走下去呢?

解讀教育4.0

教育4.0的想法是從工業4.0來的,歷經了1.0的蒸氣動力、2.0的電力動力,到3.0的電腦化資訊處理,直到4.0的AI人工智慧的機器學習與高度自動化。工業4.0融入最重要的部分是物聯網,由中心電腦(人腦或手機)控制所有家電、生活、工廠,甚至是個人習慣。

大部分的學者在討論教育4.0都著重在數據及心智大智慧,例如線上教學裡,每位學生都透過穿戴設備顯示出各自的心跳速度、透過眼動追蹤器記錄眼球是在學習內容上或是分心娛樂上移動、透過裝有顯示腦波的耳罩式耳機顯示大腦的哪一部分(爬蟲腦、情緒腦、或理性腦)正在運作。

我們試著想像一個情節,這一天早上八點開始上數學課,在老師還沒開始上課之前,腦波系統已經偵測到學生阿明的爬蟲腦在運作、血糖低、且心跳加速,於是系統判斷阿明餓了,腦波系統傳輸一個訊息給學校的全自動物聯網合作社,合作社的麵包機與咖啡機馬上準備好熱騰騰的早餐,機器人就送到教室給阿明。

數學課進行到解題階段時,認知系統透過學生解題的步驟自動判斷學生對某概念的認知是在哪一個階段,例如在解三角函數問題時,小華無法使用x和y來列出聯立方程式,系統判斷小華的代數觀念需要加強,於是系統自動連結到代數的概念說明和解題方法的影片,讓小華馬上進行10分鐘先備知識的加強。

全班的運算過程都會進入認知系統進行分析和判斷,系統有所有針對三角函數的概念錯誤類型的大數據資料庫(包括角度轉換錯誤、聯立方程式不會分解、函數運算性質概念錯誤等),當系統判斷學生是哪一類型的認知不足,則自動派送相關概念的教學影片,讓學生進行補救教學。

認知系統將全班每位學生的運算情形與大數據資料庫比對,並針對需要補強的概念性問題各自加強,每位學生收到系統診斷後屬於自己的影片和習題,真正透過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做到適性教學。

另外教室內還設有情緒辨識系統,透過大數據資料進行AI比對,判讀學生當下的情緒狀況為何,例如一樣數學課裡,情緒系統偵測到萱萱的情緒是低落且帶有害怕,為何數學課裡會有這些情緒呢?老師下課後馬上連絡家裡,得知可能有父親家暴的情況,立即通知輔導員進入協助,搭配社工的幫忙,讓萱萱有警方的保護令,不再受到家暴的威脅。解決了情緒問題,萱萱的功課表現就突飛猛進了。

這是教育4.0追求的畫面,將大部分教學與學習的問題都交給人工智慧與大數據來處理,舉凡學習狀態、認知狀態、適性教學、生理與心理影響、情緒辨識等,當大量認知學習的問題都有AI的幫忙,老師就可以專心處理學生的情緒問題,以心理輔導和陪伴的角度,解決學生心理的問題。

萬物相互連結的時代,更要認識自我、保護自己

人類三部曲的作者哈拉瑞,在《人類大命運》提到未來的世界裡,數據將取代宗教和所有主義,小到人的一生,大到社會和世界,都將崇尚「數據至上」。

哈拉瑞說:「在十八世紀,人文主義從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走向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於是把神推到了一旁。在二十一世紀,數據主義則可能是從以人為中心,走向以資料為中心,於是把人也給推到了一邊。」

在這數據主義的世界,所有願意或不願意被收集的數據都將被收集並且分析,因此每個人的大腦及屋內所有電器都將連到物聯網,早上醒來麵包機和咖啡機已經準備好熱騰騰的早餐了;路上的車子和交通互相交流溝通,將不會有大眾運輸工具,因為早上八點出門,無人車已經在門口等著了,路上車子大量減少,因為載我上班的車子將我送到公司後,下一分鐘就接到下一個客人,且通勤速度變快,因為車之間的數據交流可以將行車之間的安全距離拉到一公尺內;森林的樹木的感受氣候的變化將化為數據,樹木產生的氧氣量將連結碳排放系統,直接透過碳定價換算成收益,其轉換的收入直接存入種樹農民的銀行裡。

因此在升學、求職、甚至結婚對象都有大數據分析完善的時候,學生應該如何學習呢?若無法認識自己,在這萬物相互連結的時代,完全被大數據和AI帶著走,人是否將失去自由呢?

試想當你想結婚的時候,人工智慧算出來:「根據1億筆資料庫,數據顯示,你若與小美結婚有90%會離婚,若與小英結婚,離婚率將降到45%。」但你是深愛小美的,這時候你該聆聽自己心裡的聲音,還是聽從數據指示呢?

因此在萬物連結、數據至上、資訊自由的時代,「高感性能力」和「保護自己」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重要。

數據有如人權

為何「保護自己」在AI時代這麼重要呢?因為當所有數據都在有意或無意之下被收集了,若被獨裁者刻意扭曲濫用,數據將會是集權統治的工具。

2020年剛爆發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時,多種線上教學軟體紛紛出爐,Zoom因為介面操作簡單、連線品質穩定、功能齊全,在這段時間Zoom的股價水漲船高,成為2020年的年度熱股。

而資訊安全的議題在這時也成為大家高度討論的議題,因為Zoom的創辦人來自中國、多個數據中心設在中國、且被證實視訊資料被送到中國伺服器。

因此台灣教育部下令禁用Zoom,然而因為大部分的老師已經習慣Zoom的操作,且大量的教學工作坊已經在Zoom的架構下,訓練教師使用Zoom來設計互動課程,這時候的禁用馬上又被帶入政治化議題,引來各方教師及媒體的撻伐。

然而我必須說,教育部的作法其實是正確的,Zoom有大型數據中心在中國,試想中國是可以透過法令調閱所有資料,透過語音辨識系統將教師所說的話變成文字,再經由大數據分析關鍵字查看哪位老師在課堂上討論到自由、民主、反送中、武漢肺炎、中國陰謀、台海問題、極權、文化革命等字眼,這位老師可能就成了黑名單了。除非這老師都不要去中國港澳,不然可能就被扭曲解釋,而且還有影片為證。

很多老師會覺得:「我算什麼咖,中國根本不會盯上我!」這樣想的確沒錯,但是當大數據系統把你列入黑名單,中國根本不會管你是什麼咖,可能只要坐上飛機,過境香港就被監禁了,甚至在別的國家機場,都有可能被中國引渡。

這不是「教學有什麼好資安」的問題,而是「數據有如人權」的問題,當數據被扭曲濫用,人權就蕩然無存了。

《未來科技的15道難題》書中提到當初微軟與美國最高法院打了近十年的官司,最後美國司法部通過「Cloud Act(雲端法案)允許美國執法機構向法院申請存取美國業者境外資料的合法權力,但業者同樣可以根據境外國家的隱私法令來挑戰這些搜索令。」意思就是說,政府有權搜索數據,但業者也有權拒絕搜索,雙方站在道德上去論述,而不是恣意由任一方在私利和圖謀的角度上濫用數據。

其實Zoom應該也要與中國有類似雲端法案的法令,否則都會是不安全的。而生活在數據主義的年代,為了「保護自己」,當然有疑慮的軟體就不要用了。

不要被AI控制

雖然大數據資料庫可以為任何事情做出預測,但AI在情感處理和自我意識的能力是弱的,理性的數據不能代表事情的全貌。因此在機器人時代,人還是有極大的優勢,只是需要比過去更努力探索自己、激發自己的高感性能力。

Daniel Pink(丹尼爾・品克)在17年前的書《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已經大膽的預測未來的機器人時代是著重高感性能力,包括設計、故事、整合、關懷、玩樂、及意義。

在17年後回顧這本書,看到預言都一一成真,iPhone是藝術品(設計)、行銷要靠小編(故事)、解決社會議題要靠社會設計(整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是以公益為出發點(關懷)、成功企業都強調遊戲文化(玩樂)、疫情下珍惜每個與家人相處的時刻(意義)。

相信在下一個20年,在機器人可以自己創造機器人的時代,這些高感性能力會越來越重要,因為這些能力是決定我們為何生為人、了解自己做什麼事才有意義、學習是為了解決社會議題和改變世界。

資本主義造成的異化

社會學的分析指出工業革命帶來工廠化,讓勞工為公司和老闆生產產品,並且試圖賣出產品,而在這過程中勞工不斷地被剝削,甚至面臨低薪、裁員、長工時、低尊嚴的情況,到最後利潤都是老闆和高層員工賺走,而勞工卻可能連自己生產出來的產品(iPhone、車子、房子)都買不起,甚至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晉升到上等階層,因為所有的勞工都只是細緻化、專工化社會裡面的小齒輪,隨時可以被替換,從麥當勞員工到大公司工程師,隨時可以被解僱,後面一堆人排隊等著要進來工作。

原本和諧相處的兩個物體,因為社會制度的發展,造成人際與社會的疏離感、歧視、甚至對立,這就是馬克思強調的「異化」。

過去馬克思提出無產階級鬥爭,主要的歷史淵源是源自於工業革命後,他看到勞工被剝削,因此號召勞工要起而為自己的權益抗爭,爭取社會公義,可惜卻被列寧和毛澤東誤用,成為少數領導者為了掌握政權,擴充少數人野心的利益最大化,而清算擁有錢財的生意人和擁有批判能力的知識份子。

現在中國以前所未有的大力道在「整頓」大型企業公司、知名藝人、遊戲開發商、補習班以及醫藥界,追求「共同富裕」,其實是打著均富的口號,破壞西方的民主與自由的價值。

當馬克思提出均富的時候,他並沒有想要成為共產主義,或是消滅資本主義,反而是讓社會更趨於平等。可能當時的他還沒有「自我實現」的價值觀,了解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有能力幫助他人,把自己的影響變成社會的正向發展,才會得到「自我實現」。

一個需要劫富濟貧的社會

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在《21世紀資本論》提出要課九成的遺產稅的建議,這樣才能杜絕財富及階級世襲及富二代,每個人才會想要打拼,而不是只想當靠爸一族。

「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也應運而生,這個概念是在沒有任何條件限制下,每位國民可定期領取足夠生活的金錢,讓人們的生活可以滿足他們的食衣住行基本需求,落實基本人權,當他們的基本需求被滿足,就會進而思考更高層次的需求,就是社會尊重和自我實現。

這樣的「劫富濟貧」與中國的「共同富裕」是不同的,前者是強調每個人都有最低開銷的基本需求,政府透過合理的稅收制度,將大公司賺取人民的利潤合理的分配給每位國民;而後者是讓大公司拿著原本該給股民的股利,以「做公益」的理由捐給國家,比較像是「繳保護費」的概念。

支持「全民基本收入」的荷蘭歷史學家羅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在他的書中《改變每個人的3個狂熱夢想》提出三個天方夜譚的夢想:

  1. 全民基本收入:不論年齡和貧富,為每個人制定一個保證最低生活開銷、不用審查、也不用強制工作的全民基本收入。
  2. 縮短工時:每個人每週工作15小時,等於不含周末,一天工作3小時。
  3. 開放國界:任何人可以自由地搬到世界上任何的地方。

在未來AI時代的演進中,會有越來越多的勞力工作由機器人取代,而人與機器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去關懷社會、幫助社會、找出自我價值、幸福感及快樂,讓世界是個正向學習、互動和互助的社會。

美國創業家、總統及紐約市長候選人,楊安澤,是台灣華裔,他提出「人本資本主義」,就是透過社會資源的正當分配,讓大公司的利潤可以正當分配回社會,而不是像亞馬遜公司壟斷了所有的零售市場,讓美國30%的零售實體商店倒閉、房地產飛漲、物價上升、保險醫療被控制、而勞工卻是被極盡的剝削,還面臨未來可能沒有工作的窘況,例如無人飛機替代快遞員、無人駕駛替代貨車駕駛,甚至企業在做的公益和綠能為公司賺了另一筆大錢,卻可以使公司免於繳稅。因此楊安澤提出從這些壟斷市場的大企業扣稅,而讓錢回到社會人民手中,18-64歲的公民每人每月一千塊,稱為自由分配(freedom dividend)。如此才能真正達到公平正義的社會分配。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提到人的需求分為基本生活需求、安全需求、人際關係、社會尊重、還有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全民基本收入的概念就是滿足人們最基本的需求,讓更高層次的需求可以顯現,讓幫助社會及找出自我價值成為正向循環的價值。

機器人時代應該是一個需要「劫富濟貧」的時代,當所有的勞力和簡單工作都有機器人幫忙處理,資本主義產生的利潤、大企業所賺的錢,可以透過全民基本收入讓每個人都享有最基本的生活,人的生活就可以追求更崇高的找尋意義、自我實現、互相關懷、實踐公益。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朱家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