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台灣上映的電影《窗邊的小荳荳》,改編自作者黑柳徹子的真實故事,也是從她寫下的自傳改編成電影的。故事一開始描述了一個看似有過動症的黑柳徹子本人,在體制內教育中,不斷地被老師斥責、趕出學校的故事。

體制外教育的先驅:巴氏學園

黑柳徹子在小一時,會不斷掀弄學校的課桌椅,當窗戶邊出現了「叮咚廣告人」的時候,黑柳徹子便會跳上窗戶迎接,使得全班跟著騷動起來,造成老師的困擾,課程便無法接續下去。因此到最後,學校要求黑柳徹子的媽媽把她轉學。

後來,喜歡火車的黑柳徹子,來到了一間由小林宗作創辦的巴氏(Tomoe)學園。在學園裡,學生不需要上固定的課程:想要畫畫的可以去畫畫、想要彈鋼琴的可以去彈鋼琴、想要運動的可以去運動;在課程結束之後,學生還可以到校外去散步。

在用餐的時候,校長要大家準備「山珍」和「海味」,也就是來自山裡的食物和海裡的食物。這些食物,除了讓孩子營養均衡之外,也會在孩子沒能帶齊食物的時候,特別為孩子準備足夠的備料。

巴氏學園是一間考量孩子差異性的學校,有點類似於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譬如運動會,黑柳徹子的好朋友是個小兒麻痺的學生,他們便設計了兩人三腳,讓行動不方便的同學,也可以參與這項活動;另一名學生因為患有類似侏儒症的疾病,被老師嘲笑說是未進化的猴子,但運動會也設計了爬鯉魚旗的比賽,讓他嬌小的身軀,可以快速地通過障礙。

小林校長在夏天到來時,讓所有的學生裸泳,為的是讓孩子們欣賞彼此身體的美,而沒有帶著有色眼光來看待男女之間的差異。甚至當黑柳徹子的錢包掉進糞坑,她無奈地跑去撈糞坑的時候,校長也只說了一句「要記得把它恢復原狀喔」,而不是「妳在這裡搞什麼東西?大便很髒有病菌妳知不知道?」

這間在二戰時期創立的體制外學校,就算搬到現在而言,依然實屬不易。

《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的芬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