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位年輕作者,透過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方式,採訪在安康社區、校園、巷弄、市場、街邊小吃店的越南移民,以13個生命故事串聯出一段隱藏的越南/台灣史。說故事的人有計程車司機、賣米線的老爺爺、市場雜貨店的阿姨、美甲店老闆;有過去是跨國企業千金的奶奶、在西貢經營布行的一家人,還有中文老師、跨國轉學生。他們是近在我們身邊的活歷史,串聯台灣與越南,無比重要卻大隱於市。
文:羅漪文
Chapter 06 木柵市場的阿姨:太平角落
砲火轟炸的中南半島
阿姨出生於柬埔寨金邊市,父母親是潮州移民,一家七口擠在租來的小房間裡,賣碳、賣糖果、做糕粿、漿洗衣服,用辛苦勞力換取在異鄉的生存機會。
炎熱的金邊給了阿姨一段清寒卻愉快的少年時光。在往後的日子裡,最讓她想念的是路口大嬸的金邊粿條擔子,爽彈的米製粉條淋上熱湯,加一點點肉末和炸蒜酥,一碗一塊錢,捧回家裡拌飯,就能夠把肚子填得飽飽的。
戰爭很快來了,砲火在郊區炸開,未意識到災難已經迫近,阿姨少年盲勇,和朋友們跑去圍觀破碎的現場,遠遠望去,見到瀕死的身軀,一抽一抽地顫動。
有一位果敢的姊姊,平常將孩子託給阿姨的媽媽照顧,自己則在柬越邊境走私貨物謀生,眼看亂世將至,媽媽商請那位姊姊帶著阿姨離開柬埔寨。阿姨於是從金邊搭運貨飛機到西哈努克港,接著步行、騎腳踏車或託人載送一程,輾轉來到越南河仙,最後抵達西貢。
一九七五年四月一日,阿姨離開金邊,半個月後,四月十五日,波布赤柬攻陷金邊市,[1] 他們沿街拍門,么喝市民立刻離開,說要清空金邊市捕抓反動分子,很多人突然被掃地出門,兩手空空,全身上下的財產只有身上穿的衣服而已。阿姨的兄弟和媽媽一路竄逃,困在鄉野的集中營裡整整九個月。金邊失色後半個月,四月三十日,越南的西貢也跟著變天,改稱胡志明市。
阿姨住進未婚夫的家,滿屋子大姑與小姑,雖然大家是客家人,但主要以越南語溝通,阿姨只會說潮州話和國語,人生地不熟,又不懂本地的交際規則,屢屢產生摩擦,讓她深感受創。
好不容易等到兄弟與媽媽逃離集中營,抵達越南,阿姨與丈夫舉行簡單結婚儀式之後搬出夫家,在屬於自己的小屋子裡迎接長女出生。九個月後,公安突然闖進她家門,大肆搜索一番,還把丈夫帶走,沒有官方審判、沒有正式解釋,阿姨的丈夫莫名其妙被關入獄,勞改七年。
漫長的七年之間,大概是擔心受到牽連吧,夫家親友並未過問任何事情。阿姨與媽媽、女兒相依為命,白天,靠著年輕勇壯,不吃早餐也敢騎腳踏車數十公里到郊區的工廠,載塑膠片到城區的店家販售,晚上則批一些衣褲在路邊擺賣。當時越南經濟蕭條,獨自一人擺地攤並不容易,三不五時便會遭遇街頭混混圍過來搶貨,甚至被公安免費索取,蝕本幾次後,阿姨只好放棄。
生意做不了,阿姨仗著自己在柬埔寨時期讀過幾年華校小學,就當起中文家教。彼時,越南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交惡,不但關閉所有華校,也禁止中文教學或出版,華人要學中文,只能偷偷摸摸地來。巧的是,阿姨的學生家長賣的是阿姨難忘的家鄉美食——金邊粿條。他們每天都要把花生炒香,搗碎成細滑的花生醬,再和其他配料一起翻炒出滋味繁複的潮州沙茶醬,而正是這獨門沙茶醬為金邊粿條畫龍點睛,所以店家生意興隆。
家裡開店的孩子特別愛玩,再說,學中文有什麼意義呢?懂得說潮州話、廣府話、越南話就可以過日子了。當地的華人不是很積極培養小孩學中文,甚至不讓小孩進入越南學校。阿姨的學生也因此草草學習,不久,她的家教事業又不得不中斷了。
一九八六年,越南終於改革開放,街道似乎多了點色彩。阿姨的丈夫突然被釋放,他們的生活開始有些細微而緩慢的轉變,但阿姨並不滿意,因為她記憶中更多的是金邊的洞里薩湖,那遼闊的淡水湖有著豐盛的魚蝦蚌貝,而且柬埔寨人皮膚黝黑、性格溫和平靜,相比之下,越南人口才太好,阿姨在越南過得並不快樂。
從南北戰爭結束到八○年代中期,但凡經歷過越南共產黨「打資產」而還能偷偷保住黃金的華人,都想辦法偷渡離開。當時,阿姨輾轉聽到夫家的姪兒偷渡死了,但小姑偷渡成功了。左鄰右舍也時不時就有人悄悄不見,數月後傳來消息,人往往已經抵達澳洲、美國或德國;然而,也有人遭遇不幸,搭乘的整艘船沉沒公海。如此耳語來來回回,弄得人心惶惶,也勾起人們躍躍欲試的希望,可是要偷渡,費用皆以黃金計算,一人要價數兩,平時生活還要靠媽媽、姊姊接濟的阿姨,是哪裡都去不了的。
她丈夫還在牢獄之中時,帶她闖過柬、越邊境的那位大姊姊曾向她提議:「要不要一起走陸路到泰國?住進難民營就可以申請到澳洲了。」但阿姨看著自己襁褓中的女兒,想著路途顛簸,要是在途中病了,無藥可醫;餓了,無奶可餵,就把冒險的念頭強壓下來。多年後,那位大姊姊從墨爾本捎信過來,信上寫著:「當初妳跟我走,就不會受苦這麼久。」
對阿姨而言,越南是她的挫折之地,對阿姨的丈夫而言,牢獄經歷更是不堪回首,於是,一九九一年,兩人決定帶著大、小女兒,離開了雖有起色但仍滿目瘡痍的越南,前往台灣。
安康市場的越南家鄉味
阿姨一家賣掉房子,湊到一半的錢、再向丈夫的六姊借貸另一半,買了飛往曼谷的機票。她們中午抵達曼谷機場,被安排在倉儲區等待至晚上,才轉搭深夜的華航班機前往台北。當班機平安降落時,機艙內響起一陣掌聲,有人歡呼:「得救了!」大家懷著僥倖逃脫的幸福與忐忑,走進機場大廳,光亮潔淨的地板磁磚映照著一列短短瘦瘦的人影,他們全是仁德專案接來的越南華僑,滿心期待能在台灣好好過日子。
阿姨全家和其他人一起被安置在僑光堂過夜,空蕩的大禮堂只有一排排整齊的椅子,眾人蓋著僑委會贈送的薄毯子,或躺或坐在椅子上,等待天亮。
走出僑光堂大門,迎面是台北耀眼的陽光,馬路上汽車飛快奔馳,天橋上人潮熙攘,映入眼簾的是瓊瑤電影的場景,讓人感到有點恍惚。
丈夫的六姊一家早前已透過仁德專案移居台灣,住在安康社區,他們把弟弟接來台後,分出一個房間給四口人暫時棲身,不久便鼓勵弟弟在安康社區附近的木柵路上另外租屋。
九○年代初期的台北有很多工作機會,華僑們透過介紹進入新店、深坑一帶的工廠工作,其中,大家最想進的是薪資福利比較好的通用汽車大廠。體力健壯的人也可以去工地做工,薪水更多。阿姨最初在寶橋附近的電子廠工作,沒多久,台灣的電子廠搬遷到中國大陸,她便換到忠順街的小廠,負責電子零件測試,月薪差不多一萬四,有加班的話會到一萬五千元,但若商品遭客戶退貨,負責的整組人就被扣薪,該月大概只能領到一萬兩千元。
工作數年後,忠順街的電子小廠關閉了,阿姨又再轉去小家庭裁縫代工,但做了幾個月,也收了。一九九八年,在台北工廠全數搬去大陸之前,阿姨來到安康市場擺攤賣雜貨。
長期以來,安康社區是政府安置仁德專案歸僑的住所,華僑們沾親帶故,即使搬出社區,也都在周邊租屋,在木柵形成不大不小的越南華人聚落。不過,此地越南來的人雖多,卻缺少販售越南食材的店家,如果想要一瓶魚露,大家得跑到新店的泰國商店去買。
阿姨在安康市場租下一個攤位,一切從零開始摸索,最初是跟泰國店批泰國魚露、泰國金山醬油、冬蔭醬、潮州冬菜來賣。當時,木柵人主要去木柵市場和木新市場買菜,安康市場早已沒落荒涼,僅剩兩間台灣雜貨店、一間枕頭棉被店、一攤豬肉,很少人知道這裡新開了一攤越南雜貨,阿姨往往枯守攤位,一天頂多只賣出一瓶魚露。
漸漸地,大家嫌去新店購物太遠,才逐漸轉來安康市場跟阿姨買調味品。阿姨陸續增賣泡麵、米線等乾貨,丈夫的六姊也租下旁邊的攤位,賣起越南蒸春捲、綠豆餡湯圓等小吃,提供零星的外帶。接著約二○○○年以後,台灣男人大量迎娶越南南方女孩,他們打聽到阿姨的攤位,便帶著年輕的妻子遠道而來採購。
台灣的食品進口商也注意到新興的越南市場,會來詢問阿姨想要進哪些貨品、有什麼需求?就這樣,越南魚露、咖啡、煉乳、蝦醬、米粉、春捲皮等等,終於在台灣上市,遠嫁來台灣的越南女孩們無比欣喜,家鄉的食材,安撫了她們離家的惶恐。
越南女孩們喜歡問,有沒有鴨仔蛋?有沒有包春捲的香草?有沒有唱片?有沒有西寧蝦鹽?凡是她們提出的要求,阿姨都會想辦法滿足,於是,彰化的蛋農學到了孵鴨仔的方法,雲林的菜農開始種植勒沙葉、薄荷葉、芋荷與水合歡,至於唱片等需求,則由旅行社帶來越南詼諧劇、流行歌的光碟。大家想要的,大部分都有了。
遷台十餘年,阿姨和丈夫總算打造了足以安頓生活的事業,兩人既忙碌又喜悅。此時,丈夫的六姊不賣熟食了,也改賣雜貨,其他華僑紛紛進駐市場,越南河粉、美甲店、越式金飾店相繼開張,越南語音此起彼落,整個安康市場因越南食材而顯得生氣勃勃。
安康市場變熱鬧,台灣雜貨店也跟著受惠,人們買了家鄉貨,也會彎過去買砂糖、買飲料。還有算命阿伯也來擺攤子,用國語、台語外加比手畫腳,為越南女孩們算紫微斗數。
不過,安康市場並非永遠充滿正能量,隨著南方女孩嫁來台灣的人數越多,當她們的台灣夫家還在摸索該如何對待遠來的兒媳婦之際,華僑社群對此也抱持多種態度,難免有人高聲評斷這些女孩,阿姨沒辦法一一阻止,只好裝作沒聽見。同時,越南當地因著改革開放而有台商進駐,當地人於是更熟悉台北、高雄等城市的名字,又因為嫁娶之事,對台灣人的某種難以言明的情緒,慢慢擴散開來。
二○○四年,段氏日玲受虐事件 [2] 爆發,引起譁然,二○○六年,又有阮氏紅琛命案 [3],越南人往台灣嫁女兒的熱潮幾乎是被澆熄,後來轉向嫁往南韓去了。無獨有偶,台北市政府認為安康市場荒廢太久,該是時候拆除改建作其他用途,阿姨參與其中才剛成形的越南食材小聚落,迫不得已,只得快速解散。
木柵市場的國際商店
無奈收掉店面的阿姨,拿著市府給的遣散費,在木柵市場後門租了一間店面,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生意卻已大不相同。當時,台北郊區的電子工廠幾乎絕跡,成衣代工也沒有了,建築工地也暫時少了,許多華僑頓時失去工作,只好出來販賣小吃或雜貨。
此外,許多嫁來台灣的越南女孩適應了台灣生活之後也想開店,於是木柵區乃至整個大台北,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許多越南小店家,大家的客源或多或少重疊,彼此激烈競爭,便壓低了利潤。在這個情況下,阿姨每天早上七點出門,晚上七點回家,一天工作十二小時,才勉強維持住自己的事業,就這麼過了好多年。
相對於其他店家,阿姨店裡的越南風格比較淡,她懂得國語、潮州話、柬埔寨話、廣東話、越南話,什麼都懂一點點,但都不是非常流利。阿姨的華人口音、南越腔的越南語,自然而然吸引不了新來的北越看護工,但北越看護工因為逃跑率太高,很快被政府禁止引進,阿姨的店便只剩華僑和少量南越配偶等老客戶會上門。好在,不久之後,印尼姑娘們出現了。
阿姨的店整潔明亮,販賣東南亞食品卻沒有鮮明特定的國族特色,這點讓印尼勞工們感覺自在,大家寧可來阿姨的店採買,用零星的國語、英語和手機Google圖片詢問食材。還有些人曾經在香港工作過,乾脆用廣東話和阿姨溝通,甚至還會帶朋友來,自己當翻譯協助採買。交錯融合、什麼都有一點、什麼都包容,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多元特色,阿姨的店才誤打誤撞成為印尼社群的聯絡據點吧。
阿姨認真地招待新顧客,辛勤不亞於當年創業的時候。印尼姑娘們告訴阿姨,想要芫荽子、臭豆、天貝、新鮮辣椒、芭蕉葉,想要在伊斯蘭新年吃椰棗,阿姨都想辦法叫貨。木柵區的看護工薪水偏低,但好處是時間較為自由。有印尼姑娘跟阿姨要折扣,為不能出門的姊妹採買各種日常所需,經營起小小的代購事業。
也有人煮家鄉美食給阿姨試吃,阿姨提議調整味道,不要太鹹、少一點辣,這樣台灣人也能吃。而對越南婦女,阿姨則提議,把蒸春捲的豬肉內餡換成雞肉吧,這樣印尼人也能吃。大家以阿姨的店為據點交流,漸漸地,越南人開始好奇想嚐嚐印尼的巴東牛肉、薑黃飯,印尼人肚子餓時會買越南糕點和春捲,而週末逛市場的台灣人看見琳琅滿目的異國餐盒,也深受吸引,拓展了自己的味蕾地圖。
阿姨的店通常是上午熱鬧,下午冷清。寂靜無人的時候,隱約展現另一番私密風景,堪稱商業之餘的人情國際商店。
印尼的阿蒂喜歡時不時來店裡停留,她一邊幫忙阿姨修剪香茅,一邊閒話家常。在當家庭看護以前阿蒂曾在工廠待四年,存了不少錢,不但在老家整修房子,還買了一塊地登記在自己名下,交由爸爸管理。阿蒂的媽媽早逝,她是爸爸帶大的,言談之間對爸爸十分尊敬與孝順。她曾大膽述說自己想要轉去日本從事地下酒店的工作,這樣會賺得更多,但因為顧慮爸爸的心情而放棄,選擇繼續乖乖當個低薪的看護。
歲末年終之際,有位印尼大姐,總會搖搖晃晃地來到店裡,買一罐飲料坐著喝,阿姨知道她才剛幫雇主家大掃除完畢,累得只想發呆,就不理她,自顧自的整理起貨物來。或有越南大姐曾一進店門就放聲大哭,說自己辛苦工作寄回家的錢,都被老公花光了。
阿姨模仿過去安康市場算命先生的動作,拉起大姐的右手掌仔細端詳,結結巴巴地說:「妳的命很不錯,會賺很多錢,但妳要懂得自己存起來,等回去的時候再帶回去。」阿姨的女兒們聽到不擅言詞的媽媽竟會如此安慰人,樂得哈哈大笑。
除了辛勞的婦女們來店短暫透氣,一些家務出了狀況的女生也會來找阿姨。
有位柬埔寨女生,從漂亮少女時期就常來光顧,現在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先生總是病懨懨的,然而手機中竟然有與其他女生的曖昧簡訊。她發現後跟丈夫大吵,氣呼呼地說﹕「要亂搞大家就一起亂搞啊,以我的長相,一定可以找到別的男人。」她對著阿姨嘮嘮叨叨兩個小時,才稍微心平氣和地回家。
另有一位越南女生的先生去世了,夫家要她搬離住處,她雖害怕,仍不失機伶地先取走先生留下的房屋所有權狀,交給阿姨代為保管。阿姨拿著文件,狐疑地問大女兒該怎麼辦?大女兒覺得:「先生的房屋理應由太太繼承吧?她最好去問一下法律扶助基金會,藏房屋權狀也不是辦法。」
或是越南女生經過了十年貧乏的婚姻,終於下定決心離婚。她不想讓越南姊妹圈子知道自己的痛苦,就想到找和越南移民圈若即若離的阿姨幫忙。看著來到店裡的她臉色憔悴、眼眶浮腫,阿姨的大女兒二話不說,幫忙不識字的她填寫離婚協議書。
附註
[1] 上世紀中葉以降,柬埔寨新起左翼勢力,統稱「赤柬」或「紅色高棉」,領袖為波布,一九七五年推翻高棉共和國取得政權。赤柬長期接受中共的支持和援助,執政後仿效中國實施類似「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政策,無預警將大量市民驅趕至農村,沒收私有財產、廢除貨幣、拆散家庭等等,企圖將柬埔寨建設成為無階級之社會。同時,又發起「大清洗」,大規模處決平民和政敵,造成約兩百萬人非正常死亡(相當於當時該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史稱「高棉大屠殺」。
[2] 遠嫁來台灣的越南女子段氏日玲,遭到丈夫劉正祺及其前妻林麗如聯手拘禁、凌虐,使她從四十公斤瘦到只剩二十九公斤,兩人將奄奄一息的段氏日玲棄置在台中工業區路邊,幸有民眾發現而送醫獲救。此事件不僅震撼台灣社會,還廣傳海外,一度影響台灣在越南的形象。
[3] 台灣南迴鐵路於二○○四年至二○○六年之間,發生多次軌道遭到人為破壞而導致交通意外,在一次嚴重的火車出軌翻覆事故中,警方發現車廂內有越南籍女子阮氏紅琛的遺體,相驗後判斷為加工死亡。經追查,阮氏極有可能遭到擔任台鐵知本站售票員的丈夫李雙全及其兄弟李泰安設計殺害,意圖詐領保險金。全案也被媒體稱為「南迴搞軌案」。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抵達安康:在身邊的越南移民故事,企業千金、計程車司機、市場與美甲店的阿姨……》,聯經出版
作者:高雅寧、王光輝、江婉琦、吳姿樺、周兆鴻、金其琪、洪敏真、宮相芳、徐俊文、陳亮妤、陳品鴻、彭翠瑛、曾祥宇、黃馨慧、詹佳惠、廖啟均、蔡佳璇、羅漪文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家的所在,即是認同所在。」
意想不到的隱藏版越南/台灣史!
大歷史下,最親近你我,生猛有活力的小歷史。
他們是你的老師、同學、朋友、鄰居,
你認識他們,卻從來不真正了解。
政治大學「興隆安康.共好文山」USR計畫採訪作品
記錄越南移民在台灣的動人故事
歷史課本裡找不到,社會課本也不見其身影。
如今,他們現身說法……
13段藏在巷弄中的移民史
17位年輕作者,透過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方式,採訪在安康社區、校園、巷弄、市場、街邊小吃店的越南移民,以13個生命故事串聯出一段隱藏的越南/台灣史。
說故事的人有計程車司機、賣米線的老爺爺、市場雜貨店的阿姨、美甲店老闆;有過去是跨國企業千金的奶奶、在西貢經營布行的一家人,還有中文老師、跨國轉學生。
他們是近在我們身邊的活歷史,串聯台灣與越南,無比重要卻大隱於市。
《南海血書》、華僑「歸」台……追求自由與安康之路
移民以遷徙的軌跡書寫歷史,反映時代的動亂、社會的變動。本書從1970年代起始,訴說因南北越戰爭,人們如何流離輾轉、拚盡全力想抵達安康之所。1980至1990年代,在越共統治之下的華人如何過生活,又怎樣透過當時國民政府推出的「仁德專案」追尋自由。最後探究經由婚配、依親、遠赴海外讀書而來台定居的移民,在學業、事業之間,他們如何站穩腳步,成為照亮他人的光?
以遷徙的軌跡,書寫生命的故事
台灣的移民社會真貌,究竟是什麼模樣?平凡老百姓的小故事提供具體而入微的視角,補足大歷史失落的一環。
這些「有越南經驗的移動者」在不同的年代輾轉流離,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他們的故事並未因靠岸而結束,仍在繼續,不停繼續。
本書特色
- 台灣歷史課本應該要有,卻從來沒寫到!
- 近代台灣移民社會形成的重要一環。
- 第一手訪談,深入、親切,別處看不到的生命故事。
- 現正進行中,你我身邊活生生的歷史。
- 挖掘市井小民生動精采的個人史,與大歷史相扣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 澳洲
- 人類學
- 印尼
- 柬埔寨
- 難民營
- 政治大學
- 國民政府
- 赤柬
- 田野調查
- 紅色高棉
- 代購
- 越共
- 移民社會
- 金邊
- 西貢
- 魚露
- 鴨仔蛋
- 中南半島
- 香茅
- 南迴搞軌案
- 安康社區
- 安康市場
- 木新市場
- 羅漪文
- 木柵市場
- 仁德專案
- 抵達安康
- 越南移民故事
- 興隆安康.共好文山
- USR計畫
- 越南雜貨
- 華僑社群
- 北越看護工
- 東南亞食品
- 段氏日玲
- 阮氏紅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