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runo Kaufmann
翻譯:楊煦冬

在台北市立三民國民中學教學大樓的走廊上,就可以聽到805班教室裡傳出的喧嘩聲。教室的門敞開著,一屋子14歲的學生正在聚精會神地操作平板電腦,他們正在上民主課!

學生們的任務是辨識台灣政界最重要的政治人物。除了照片和提出的口號,張老師還在前面的螢幕上,展示了一些可以和不同政治陣營掛鉤的,著名政治符號和音樂曲目。

805班的選舉

「我知道他,」一個同學喊道:「我的父母投了他的票。」「不會吧,」她的同桌侯同學說:「我絕對不會投給這樣的人。 」

「討論完政治家,我們再來看看政策,」老師說。她用動畫短片的形式,在輕鬆氛圍下介紹了各黨派主張的政策。

805班的學生們先分小組討論;然後以班級為單位進行討論;最後讓他們以電子投票方式進行秘密投票,選出自己支持的台灣政壇政治家。

我在這裡看到的是一次嘗試教學,台北國立三民國中共有400名學生,是試驗這種新課程的幾十所試點學校之一,這些新課程將在五年後實施。台灣未來的教學計畫是把年輕人培養成「世界公民」。

民主教育在台灣是一門主課

「民主教育」在台灣現在就是一門主科課程,在教材和教師培訓方面都擁有相應的資源。 「隨著人工智慧等現代科技在課堂上的應用,新課程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張老師說。

隨後,這位老師在講台螢幕上,以彩色表格的形式向學生們展示了最後的選舉結果:全班同學選出的政治家所側重的政治事宜,與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政治話題並不一致。

最後老師補充說:「我們不要被政治人物所迷惑,要仔細觀察。」教室裡一片嘩然,這一天的學習目標達到了。

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像台灣一樣,在民主教育上投入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資源。

身處中國「地緣政治環境」中

在瑞士教育專家胡特(Petra Huth)看來,這是「台灣開啟民主制度和地緣政治環境」帶來的結果。

而她認為瑞士則情況完全不同:「這裡的很多人都覺得,我們已經生活在最好的民主制度中了,只要在家裡的廚房餐桌上講講就夠了。」

在台灣這個2400萬人的島嶼上,民主教育被視為是一種攸關生存的策略,因為台灣有一個不友善和專制的鄰邦。而瑞士這個900萬人口的國家,與和平的歐盟共處,因此政治教育仍被視為可有可無的選修課。

因此也帶來了不同的結果,台灣國立師範大學(NTNU)的劉美慧教授,在談到一項大規模國際比較研究的最新結果時說:「我們的學生首次取得了全球最佳成績。」

在2022年,一個在全球24個國家中第三次進行的「國際公民與教育調查」(ICCS)中,台灣青少年在「公民知識」方面表現出色。瑞士只參加了2009年的首次調查,而瑞士年輕人的得分只達到了平均值。

在這項全球民主教育調查中,針對年輕人成為有責任心的積極公民,所需的多項技能和能力進行了考察。

其中包括年輕人如何看待政治參與;他們對國家機構和人權的重視程度;以及他們作為消費者對待道德議題的看法。

台南高中針對學校設施的投票

在台南,國立台南第一高級中學的同學們對學校園內的設施,和舉辦的活動投票,一個由四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對結果進行了分析。

在此之前,他們首先針對某些提案收集了簽名,並在學校的議會上進行了討論。選舉委員會主席、18歲的王同學說:「我們在這裡實踐的一切,都是我們以後可以用到的。」

但是他這種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的熱情,在台灣的年輕人中也不多見。

業餘時間很少參與政治活動

台灣國立師範大學教授劉美慧教授說:「大多數學生表示,他們在課餘時間沒有時間或興趣參加政治活動,讓年輕一代參與到政治中來,對於台灣來說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與其他民主國家相比,在台灣,願意參與政治活動的年輕人人數,與官方政治中的青年參與率之間的差距更大。

所以最近一項旨在統一投票和選舉年齡的憲法公投中,就因未獲得多數贊同票而未被通過。

現在年滿18歲的台灣年輕人,可以簽署公民動議並參加投票。然而,他們在20歲之前不能參加選舉投票,且須等到23歲,才能成為地方或國家議會席位的候選人。

儘管台灣存在這種矛盾,但瑞士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胡特依然認為,在學校中的民主教育方面,台灣是個榜樣。她說:「在瑞士,許多內容都被納入了國家21個德語州的教育計劃。例如,烹飪課。但政治教育始終不是一個單獨的學科,而是被視為教學計劃中可持續發展領域的跨學科科目。」

她在接受《瑞士資訊》採訪時表示:「因為在瑞士,教育是由各州負責的,所以有關民主教育的相關國家動議,總是在州這一層受阻。」

但Huth認為,在孩子們進入青春期前,還沒有其他煩惱的時候,就開始在學校中接觸到民主教育非常重要。

本文經《Swissinfo瑞士資訊中文》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原標題:台灣學校中的快樂民主教育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張博丞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