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素養
台灣各中學擬設「民主教育課」,政治素養該成為國中必修課程嗎?
「民主教育」在台灣現在就是一門主科課程,在教材和教師培訓方面都擁有相應的資源,「隨著人工智慧等現代科技在課堂上的應用,新課程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張老師說,「我們不要被政治人物所迷惑,要仔細觀察。」教室裡一片嘩然,這一天的學習目標達到了。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像台灣一樣,在民主教育上投入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資源。
吳媛媛《上一堂思辨歷史課》:你能想出十個女性歷史人物的名字嗎?
《上一堂思辨國文課》&《思辨是我們的義務》作者吳媛媛最新力作!本書深入瑞典教育現場,直擊瑞典式歷史教育如何引導學生思辨、質疑、批判,培養未來公民在民主社會需要的知識和態度,造就普及全民的公民素養和民主意識。
《丹麥SUPER老師這樣教!》作者序:我不禁想,離開哥本哈根搬到首爾,讓我的孩子錯過了什麼?
本書收錄十位丹麥Super在教學現場的經驗心法,他們走進教室,是為了點燃孩子自發的學習動力,放大學生的未來。當孩子失去學習動力時,丹麥老師打造更多元、生活化、活潑的課堂風景,點亮孩子眼裡的小星星。
【書評】《政治檔案會說話》:如何利用本書引導學生對轉型正義進行「探究與實作」?
政治檔案做為啟動轉型正義機制的證據來源,當教師們有機會應用政治檔案在課程,使學生得以接觸並進行探究,目的不在培養專業研究者,而是意味著未來的公民可藉此理解極權體制的運作,認識獨裁政權如何以不正當的法律或命令納入更多協力者成為共犯,以及戕害人權、侵奪人性和凌虐生命的歷史事實。
《被遺忘的人群》導讀:由下而上的「戰爭體驗」與平民歷史記憶,願不再有人被遺忘
作者埃德加・波特和冉瑩夫婦,訪問了超過四十位在地耆老,他們當年是學生、教師、助產士,甚至是神風特攻隊隊員,並且結合大分縣各地檔案館豐富的報刊、民眾回憶錄,重建了這段彌足珍貴的歷史記憶,讓我們得以一窺當時人們在戰爭下的日常生活,以及面對戰爭的心境與態度。
政治進入校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德國「U18選舉」
培養年輕人關心時事教育,避免盲目信仰個別政治人物,學會檢驗政治人物,讓政治可以透明而貼近生活,才能培養未來公民對政治有正確的認知與態度。
政治進入校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德國「U18選舉」
培養年輕人關心時事教育,避免盲目信仰個別政治人物,學會檢驗政治人物,讓政治可以透明而貼近生活,才能培養未來公民對政治有正確的認知與態度。
《學校最該教什麼?》:民主怎麼教?讓學生重返「白色恐怖」
到底要如何讓學生們深刻「感受」民主、了解民主之「得來不易」,進而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呢?或許可以逆向操作,體驗一下何謂「不民主」?
《學校最該教什麼?》:民主怎麼教?讓學生重返「白色恐怖」
到底要如何讓學生們深刻「感受」民主、了解民主之「得來不易」,進而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呢?或許可以逆向操作,體驗一下何謂「不民主」?
「教訓」周芷萱:為什麼我們的公共討論、網路留言集體欺負女生?
我好奇的是,如果要攻擊論點,那大可針對論點討論,或者根本不討論,但為什麼會出現一大堆「只針對年輕女生」的「教養」來討論比較?是因為我們的社會認為男生發言比較不需要教養,還是因為我們對於年輕女生的教養有獨特的要求?
「嘉義人缺乏公民素養,不是個做組織的好地方」?側記後318時期嘉義的運動面貌
在回顧嘉義後318時期的各種運動之後,我覺得嘉義地區並非缺乏公民素養,而是缺乏讓嘉義人投入運動的歷史機遇。
「二二八不是放假而是悲劇」,台灣的歷史教育必須徹底拋棄國民黨的黨國史觀
台灣的歷史教育必須徹底拋棄國民黨的黨國史觀,以求全面提升台灣人民的見識,讓人權、民主、自由與法治這些元素徹底進入台灣人的靈魂。
當我們的教育開始傾向培養一個工匠,而非一個人......
大學教育原本的目的,是希望增加知識應用的廣度,以及社會參與的深度。但現在,一般學生再也不去思考「我們對這個社會能有什麼影響?」、「我們和社會的關係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