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在〈項羽本紀〉裡面選〈鴻門宴〉一篇,其實我是不太能接受的。就好像你要剪《咒術迴戰》的精華,但是只剪了他們吃飯逛街的日常部分,真是讓人黑人問號。老子要看的是神仙打架!怪物亂飛!龜派氣功波!biubiubiu!碰碰碰!誰要看你們在那吃飯喬事情,好不容易快打起來,劉邦居然跑了,強烈的只擼不射感令人十分不適。你倒是選一些打起來的部分啊!

更過分的是,教科書就盯著這一小段不很重要、且腦補過多的〈鴻門宴〉亂分析項羽有多笨、劉邦有多聰明巴拉巴拉,你們懂個屁項羽??作為項羽的粉絲,我感到十分不悅。

「西楚霸王」項羽到底有多煞氣?到底為什麼鴻門宴上不殺劉邦?讓我們把故事講清楚!

古代館長・戰神項羽

項羽名籍,羽是他的字,「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身高超過一百八、能扛起兩百公斤左右的大鼎、才華氣度過人。現代舉重的紀錄是兩百六十七公斤,能舉到這個程度的無不是百餘公斤的超級壯漢,可以想見項羽的真實形象,既不是何潤東、也不是馮紹峰 [1],絕對更接近館長陳之漢。

館長項羽「喑惡叱吒,千人皆廢」怒吼一聲,千人嚇死,打架時有霸王色霸氣的效果。「吳中子弟皆已憚籍」他家鄉的小夥伴都覺得這個巨人很可怕,真正是惡名昭彰 [2]

項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國將領,他阿公項燕更一度殲滅秦國二十萬大軍,最終兵敗自盡,在楚地是貴族世家 [3]、更是英雄世家。秦滅楚後,貴族特權不再,但英雄威望猶存。

他二十三歲那年,陳勝揭竿起義,諸侯紛紛復國,天下大亂。他叔叔項梁也想造反,帶著項羽拜訪當地省政府 [4],見了省長,項羽就一劍砍了人家腦袋。省政府的人頓時大亂,館長項羽拔劍亂砍,「籍所擊殺數十百人」,整個省政府原地嚇瘋,全員趴地臣服。

項梁於是自立為省長,開始率軍一面抗秦,一面大肆擴張地盤、併吞周邊勢力,漸成楚國最大軍閥以及各路軍閥的共主,並立楚懷王當虛(傀)位(儡)元首。

劉邦正是歸順項梁的小軍閥之一,還跟項羽一起打過秦軍、一起屠過城池,彼此惺惺相惜、情不自禁,約為兄弟(冷知識:劉邦時年四十八,只比秦始皇小三歲,都可以當項羽爸爸了,項羽這聲歐尼醬喊得不虧)。

然而好景不長,不過一年,叔叔項梁意外輕敵戰死。楚國一時群龍無首,這時一直是傀儡的楚懷王不甘寂寞,趁機接管了指揮權。

懷王不願再當傀儡,一方面害怕項家又把他架空、一方面又必須借助項羽控制項氏嫡系軍隊。於是他做了兩件事:第一是任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副將,攻

打在趙國的秦軍主力;第二是任用劉邦一邊沿路徵5一邊繞後打秦國老巢。其一是為了利用宋義壓制項羽的影響力、其二是為了創造楚軍的第二個核心劉邦。

秦軍主力四十萬雄師包圍鉅鹿城,趙王被困,趙國正在滅亡的邊緣。燕、代、齊、楚各國都發兵來救,但大家都被秦軍嚇怕了,全都龜在旁邊不敢動手,這就是成語「作壁(防禦工事)上觀」的由來。

Photo Credit: 好人出版

宋義所率楚軍也隔水觀望,館長項羽這個爆脾氣十分不滿,你帶著我們項家的兵在這裡當孬種,你宋義算什麼ㄐㄅ啊?項羽勸諫失敗,就又一劍砍了人家腦袋(咦我為什麼說又?)。其他將領有沒有意見?當然是沒有、沒有、沒有, 通過。

於是項羽帶兵過河,令士兵打碎鍋子、鑿沉船隻,表示不幹爆秦軍誓不回家,此即「破釜沉舟」的由來。楚軍神勇無雙、殺聲震天,個個都能打十個,九戰九勝,閃電擊潰秦軍,生擒主帥王離 [6]

「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圍觀不敢參戰的孬種全看傻,等項羽擊破秦軍才如夢初醒,下場幫忙收尾。戰後項羽召見他們開會,諸侯「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只能跪著用膝蓋走進會場,不敢抬頭看戰神項羽一眼。

Photo Credit: 好人出版

鉅鹿之戰過後,項羽不但奪回楚軍兵權,更隱然成為諸侯共主。

又與剩餘的二十萬秦軍周旋半年後,秦軍主帥被迫率軍投降。項羽怕二十萬降兵日後反抗,遂將其全部殘忍坑殺,隨後揮師秦都咸陽。

鴻門宴上幹嘛不一劍砍了劉邦腦袋?

接著就是課文〈鴻門宴〉的內容。

略過那些華麗到疑似腦補的枝節,〈鴻門宴〉的主線是:此時劉邦已經先一步繞後攻入咸陽,本想將秦地直接據為己有,卻差點被項羽爆打,於是趕快去找

項羽道歉解釋:「都是誤會,我有乖乖等你過來辣!」

這一課最核心的問題莫過於「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

傳統的解釋就是范增說的「大王為人不忍」、韓信說的「婦人之仁」,司馬遷也有意往這個方向引導。但只這樣解釋,未免膚淺,也太瞧不起政治人物了。

要說明這個問題,有幾件事應該要先知道:

1. 國際秩序:滅秦戰爭的主要訴求是恢復六國,即重建秦代以前諸侯林立的封建國際秩序,並非「換人做做看」。這跟之後的各朝代換是完全不同的。

2. 項劉關係:劉邦跟項羽本來是好基友,並且當下名義上都還是「楚將」,算同事而非上下級。不要被課文一口一個「大王」、「項王」給誤導了。

3. 項羽地位:項羽才剛剛以軍功奪回兵權、震懾住諸侯,還並不是名正言順的共主。

4. 兵力對比:劉邦經過沿路兼併、徵兵,已經成為十萬兵的大軍閥。而課文寫項羽有四十萬兵,但其實包含當時膝蓋走路的各諸侯軍,本人麾下楚軍精銳很可能不足十萬。

5. 懷王之約:此前有所謂「懷王之約」,說誰先攻入咸陽,就能佔領秦地為王(注意是成為封建秩序下的其中一個諸侯王,而不是說號令天下的帝王)。本質上類似二戰後聯合國接管戰敗國,只是不打算還。

綜上,當時的情況,就像是二戰後美國率聯軍與蘇聯會師柏林。這時候不論是當場刺殺史達林還是大舉進攻蘇聯,都顯得超級沒水準,很可能影響戰後的盟主地位。樊噲所謂「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正是在說這種顯而易見的國際道義。何況項劉倆人之前還在一起過 [7](並沒有)。

對項羽而言,其共主地位尚不穩固,當務之急顯然是召開舊金山會議、建立聯合國,坐穩盟主寶座才是正理,絕不該貿然再挑起新的戰爭。

因此,鴻門宴主要的歷史意義並不是未完成的雪山山莊殺人事件,而是確認「劉邦臣服項羽」,讓項羽能順利主導戰後會議,切蛋糕分封諸侯。只有在「先入咸陽」的大軍閥劉邦歸順之後,項羽才算把「滅秦聯合國」正式整合完畢。

西楚「霸王」與彭城之戰

然後就是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自立為西楚霸王,正式重建被秦消滅的封建秩序。

「霸王」這個詞十分中二,「霸王槍」、「街頭霸王」、「超人力霸王」、「海霸王」,已經成為表達煞氣的語助詞,但其實他原本的意思還是很嚴肅的。

所謂「春秋五霸」並不只是說他們國力強盛,他們還有「代天子維護秩序」的責任。先秦「霸」、「伯」相通,有「長子」、「大哥」的意思,「稱霸」就是當諸侯的大葛格,大哥要保護、管教、照顧弟弟們,所謂「九合諸侯,一匡(正)天下」。所以弟弟被外族入侵了,哥哥要挺身而出;弟弟們打起來了,哥哥要主持正義;弟弟國內內亂,哥哥要去維護和平;相對的,弟弟也要聽哥哥的話,不然哥哥會海扁你,而且會帶著弟弟們一起海扁你。

項羽自封「西楚霸王」,正是要建立類似春秋時期的「霸政」秩序,十八路諸侯都是王,而項羽是王中的大葛格,可以號令天下,但也要負責保護大家。

我們要特別注意到,此戰之前,項羽只是一個軍功較高的副將,不要說號令天下,在楚國都不算前三號人物。他利用自身武勇奪取楚軍軍權、利用楚軍威名成為諸侯聯軍統帥、利用諸侯聯軍兵力號令天下,每一步其實都是以小博大的政治套利。

按法理而言,再怎樣都輪不到項羽一個二十六歲小副將去分封天下,但他做到了,既是膽魄、更是政治精算。

然而以小博大這種事,就是很容易翻車。項羽確實沒有能力保護他所分封的小弟。於是諸侯中實力較強、野心較大的,短短半年內就開始侵略周邊的弱國。

齊地田榮、趙地陳餘、秦地劉邦一下併吞了六七個諸侯國,項羽鎮壓不過來,這些人反而形成反楚聯軍,集結五十六萬大軍直撲西楚。項羽人在齊國鎮壓不在國內,反楚聯軍趁虛而入,聲勢浩蕩、旌旗蔽空,如入無人之境,一路打進楚都彭城。

但他們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戰神項羽。項羽親率三萬精兵趕回彭城,竟把五十六萬聯軍殺得血流成河,當場格殺十幾萬,逃跑推擠落水的又有十幾萬,濉河被屍體堵塞而斷流。那一天,諸侯又回想起了被巨人項羽支配的恐懼。楚軍一度包圍劉邦三圈,這時一陣怪風颳起,捲起沙石、吹翻樹木房屋 [8],楚軍大亂,劉邦才僥倖逃脫。

Photo Credit: 好人出版

此即戰神項羽顛峰之作「彭城之戰」。

「秦王」劉邦與烏江自刎

話分兩頭,劉邦當初沒有如願在咸陽稱王,但很快就又打回咸陽,占領秦地全境,並繼承了「秦政」的專制國家機器。透過秦國的酷烈法制,劉邦得以快速動員最大量的人力、物力,這就是秦國當初得以稱帝的祕訣,一言以蔽之—「割韭菜」[9]。於是「秦政」猶如魔戒找到它的新主人,準備再度君臨天下。

劉邦雖在彭城之戰挫敗,幾乎要死掉,但憑藉著「秦政魔戒」,不管戰敗多少次、被殺多少人,都能東山再起。反觀項羽,一直以手上嫡系精銳為作戰核心,雖然所向無敵,卻經不起劉邦人海戰術的消耗。

劉邦強制動員大量百姓作戰,搜刮財富進行賄賂等間諜活動,全盤照搬秦滅六國的政策 [10]。雖然數度被打到落荒而逃,甚至把子女踹下馬車加速逃跑、派大將假扮自己以便棄城逃跑 [11],最終還是把項羽磨到兵疲食盡。

到了最後階段,劉邦已經占盡優勢,兵力六倍於項羽、所有諸侯不是被滅就是臣服,劉邦卻還是要用最卑劣的詐欺手段取勝。劉邦先是與項羽議和、約定邊界,然後趁項羽撤退之際全軍出擊,終於令項羽吞下生涯首敗。

項羽一路潰退,最終身邊只剩下二十八騎,他自知必死,於是要在這些死忠粉絲面前完成最後的戰爭表演。「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12]」他指定一處山頭會合,然後騎兵分三路衝出重圍,中途項羽順手斬殺一將 [13]、喝退一將、手刃上百人,最終三路順利會合。

一行人突圍到烏江邊,本有機會渡江徐圖再舉,但項羽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既自責失敗,更不願戰火再綿延故鄉、禍及天下。於是他下馬、拔劍再戰,劍光到處,無不血肉橫飛,「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創」[14],人生的最後一場敗仗,也要打出屠殺的氣勢!

項羽殺得過癮了,發現人群中有個自己認識的人,就決定把腦袋送給他,讓他換取劉邦的封賞。

於是項羽橫劍自刎,這一年他三十歲,結束了戰神驕傲而短促的一生。

項羽又笨又壞才會失敗的嗎?

容我分別回答。

項羽被指稱愚笨,通常是鴻門宴與分封諸侯兩事,前已論及,不再贅述,其他細節問題我們有機會再詳談(機會在哪?)。

那麼項羽是否是因為殘忍邪惡,喪失民心,才導致敗亡的呢?

一般論項羽殘暴,通常是指他慣常屠城、坑殺。

先論屠城。其實史料所記項羽屠城只有四次:襄城、城陽、咸陽、齊城郭;而劉邦屠城卻高達十次:城陽、穎陽、武關、煮棗、胡陵、城父、六、參合、馬邑、渾都 [15]。甚至劉邦起家的時候,就曾威脅自己家鄉人服從:「不然,父子俱屠。」(比起項羽愧對家鄉江東父老的心情,真是天淵之別)項羽死後,魯地不肯降伏,劉邦也是「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真是從頭屠殺到尾。說好的「寬大長者」ㄋ?阿怎麼一天到晚在屠城?

Photo Credit: 好人出版

當然我也不是說劉邦真的比項羽殘暴數倍,這只能說明當時屠城根本是家常便飯,大家都是這樣搞的。如果從現代人權觀點來看,這些軍閥有一個算一個全都是變態殺人魔,逢年過節一定要去銅像底下潑紅漆的那種。

再論坑殺。劉邦確實沒什麼坑殺降卒的習慣,但這並不是說他比較仁慈,而是因為劉邦作為大一統集權主義者,完全可以把降卒打散建制後收歸麾下;而項羽作為封建國際主義者,如果不殺降卒就必須歸還,秦軍歸秦國、齊軍歸齊國、苓膏龜苓膏、孫子龜孫子。因此當他判斷對方將來還會反抗,就可能決定消滅有生力量,以削弱敵國。這其實不是道德問題,而是「立國精神」的問題。

對我而言,項羽的失敗的主因只有一個,就是這個「立國精神」的問題。項羽想要建立的春秋「霸政」秩序,似乎早已過時,經過戰國與秦火的摧殘,人們已經不相信盟約、不敬畏秩序,只相信手中的武器。於是最終,當然是由最殘酷的秦政機器收割了天命。

其實項羽自己詐坑秦卒、弒殺懷王,從德行上講,也已遠非理想的霸主。但如果他不能做到,也再沒有任何人能做到了。

又也許正如項羽所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之敗,遠非必然,有很多如果、很多偶然。

如果項梁沒有意外戰死、如果懷王沒有妄圖奪權、如果項羽比劉邦早一步踏入咸陽、如果彭城之戰沒有那道怪風、如果英布猶豫之間沒有叛楚 [16]、如果滎陽對峙時那一箭 [17] 正中要害……

背叛、反抗項羽的,最終往往得到了他們當初最不願意看到的結局。齊、趙因私憤率先發難,終於把國族悉數奉送給劉邦,一切政治文化傳統灰飛煙滅,成為毫無個性的漢屬郡縣;英布恩將仇報,大漢也對他恩將仇報,待遇遠不如

事楚,最後不免身殞族滅;彭越、韓信 [18] 妄想他們不配得到的王位,合該身首異處;最愚蠢的莫過於張良 [19],親手葬送自己少年時的復國理想,雖然逃難似的終老,午夜夢迴少年,恐怕也並不比死了更愉快,呂后不懂他的痛苦,打斷了他的絕食「何至自苦如此乎?」

如果這些人不那麼短視近利,千年中國歷史走向,或將全然改寫。

國殤

若論後見之明,項羽固有失策之處,但我細看整段歷史,項羽走的每一步幾乎都解釋得通,沒有什麼毫無道理的臭棋。要知道,封建轉向專制,乃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變局沒有之一,他的所有處境,都沒有恰當的前例可循。

至於那些「性格決定命運」的無聊雞湯,我不予置評。但至少可以說,他生為楚人、死做楚鬼,未曾叛此一念。至少他不是劉邦這種毫無原則的野心家,征戰一生、殺人盈野,最終只是建立了第二個暴秦,並為第三、第四、第五個暴秦鋪好了前路。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20]

註解

  1. 分別出演電視劇《楚漢傳奇》、電影《鴻門宴》中的項羽。
  2. 館長陳之漢旗下品牌。
  3. 我知道你想說什麼,閉嘴。
  4. 會稽郡。
  5. 主要是陳勝、項梁潰散的殘軍,以及降伏楚地、魏地、韓地的在地秦軍。
  6. 王離的阿公王翦,正是擊敗項羽阿公項燕、攻滅楚國的名將,如今風水倒轉,爺債孫償,彷彿天命。
  7. 我個人是站暴躁年下攻腹黑大叔受(沒人想知道)。
  8. 有人說是沙塵暴,我考量地點在江蘇,應該是龍捲風更合理。
  9. 其實戰國時代大家都在競相割韭菜,只是秦國特別高效、特別殘酷,終於贏得了割韭大賽的勝利。
  10. 史料不足,其實我沒有很充分的證據。但近年出土漢簡,明確顯示漢代的社會控制幾乎照搬秦代;且楚漢相爭,雖然漢是挑戰者,但總兵力卻往往多於楚,而且一直打輸也不見減少,可見其動員烈度。滅楚之後有大臣說:「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饒,可益實……陛下雖都關中,實少人。」關中秦地作為劉邦根據地,並未受到楚國進攻,卻「少人」到需要填補,最合理的理由,就是都被拉出去打仗死光了。我們有理由相信,漢戰勝楚的最大關鍵不是別的,正是秦帝國留下的這套罪惡的高效動員體系。
  11. 分別是彭城戰後、在滎陽被圍困時。
  12. 以防有人看不懂:「今天本來就是必死的決戰了,要為你們痛快一戰,一定要三次戰勝,為你們擊潰包圍、斬殺將領、砍斷敵旗。讓你們知道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會打仗。」
  13. 「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這個傢伙後來搶到了項羽一條腿而封侯,他的孫子是司馬遷的親家公,司馬遷應該從他們家採訪了不少最後一戰的實況。
  14. 還是翻一下:「項羽一人就擊殺數百漢軍,自己身上也有十餘處傷口。」項羽屢屢留下獨殺上百人的紀錄,我初看也覺得匪夷所思,但細想又覺並非不可能。項羽是館長一樣的大猛男,而秦軍、漢軍往往是動員來的一般百姓,而且是常常吃不飽飯的那種,根據秦簡,他們連衣服都要自備,很多人恐怕連盔甲都沒有一件。想像館長身披重鎧、腰跨駿馬,吼聲如雷、槍出如龍;而我手無縛雞之力、只有一件爛爛的公發武器,我看到館長大概都快嚇尿了。還真的是一槍一個小朋友,一百個我也不夠他殺的。但最後一戰對上漢軍精銳,身邊不到三十人,一人殺數百,未免還是有點誇張,可能是赤泉侯誇大了項羽的神勇吧,畢竟他被項羽嚇噴好遠。
  15. 詳王子今〈劉項屠城史事辨正〉。有人注意到嗎?其中「城陽」重複了,是他們倆一起屠的,是他們愛ㄉ證明(工三小)。
  16. 彭城之戰後,劉邦一度快被逼死,但他及時說動楚國南方的九江王英布叛楚,項羽不得不分兵阻擋,才換得劉邦一線生機。楚滅後,英布被逼造反,並被殺死。
  17. 楚漢數度對峙於滎陽,劉邦有一次在城上被射中胸部,差點掛掉。
  18. 彭越不滿沒有被項羽封王、韓信覺得不被項羽重用,都投向劉邦,後來雖然是封王了,但最終一樣慘遭殺害。
  19. 張良是韓國貴族,世代為大官,年輕時曾雇用殺手用大鐵錐刺殺秦始皇未遂,後來成為劉邦最重要謀士沒有之一。曾親自建議劉邦不要分封六國後人為王,一手促成大一統局面。事成後為了躲避劉邦對功臣的誅殺,他求仙問道,半隱居起來,學習辟穀絕食的法術。
  20. 屈原《九歌・國殤》。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迷因國文:我的108課綱古文15篇哪有這麼可愛!》,好人出版

作者:黃星貿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古文人物其實是emo怪、煉銅渣男、超壯館長、大法師
兇殘政客、慣老闆、馬屁精!!??
★★史上最顛覆、最口無遮攔的古文解讀!★★

古人也是人,其實跟我們每個人一樣,會emo、會嘴砲、會傲嬌、會哭會笑,沒有那麼遙不可及或高大上,只不過講話再直白一點就會hen棒。

為此,本書作者選擇了108課綱十五篇古文,但我們先不冠冕堂皇談什麼核心素養,我們不過就想讓你多看一點點別人的人生,畢竟你想要說的,前人們可能都說過了,你想要做的,前人們可能也都做過了。

而且……說不定看看別人坎坷的人生,就會覺得自己的人生真是幸福順遂多了呢!(嗯?)

最重要的是,古文存在之必要,就堪比給現代人的練功大全,你會發現,有些事即使過了千年,還是一遍遍反映現今社會,而這些「過來人」的心路歷程、踩過的坑、怎麼打怪升等,作者通通都寫在書裡啦!只要一本在手,帶你洞悉人性、看破江湖!

迷因國文-立體書封

Photo Credit: 好人出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