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除了可見到很少的馬華電影,最容易觸及的就是馬華文學。但馬華文學的內容,都是在現代中文文學的脈絡下,馬華作家不斷回憶家族、家鄉以及尋找馬來西亞華人在中華文化下的定位,以及地景描述。看再多這類文學與影視作品,台灣人還是會對馬來人一無所知。但馬來人正是馬來西亞的主體。
去年12月於台灣院線上映的馬來西亞電影《富都青年》,挾主角吳慷仁獲得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的聲勢,上映首週末,就以近1,500萬票房奪得全臺票房冠軍打破馬來西亞電影在台灣的票房紀錄。最終票房全台甚至突破1億台幣,成為非商業片的極佳表現,是近期華人劇情片在台灣的最高成績。甚至在馬來西亞本地,也獲得超過3000萬台幣的紀錄,口碑與票房雙收。本片於6月登上網飛(Netflix)的線上串流。
《富都青年》由王禮霖自編自導,他2000年初期進入馬來西亞的Sony音樂,在音樂圈發展十餘年,隨後轉攻電影,擔任監製與製片身份,參與過《分貝人生》、《樂園》、《迷失安迪》等華人作品。《富都青年》是他首度自編自導的作品。雖是處女作,電影各方面卻沒什麼缺點,比許多資深華人導演的作品都來得要好,也展示了王禮霖的才華。
典型馬來西亞電影、非典型的馬華作品
這是一部典型的馬來西亞電影。過去有些馬華電影因為入圍金馬獎,在台灣上映或發行過。片中聚焦的都是華人,也以華人本位主義在看「華人在馬來西亞生存的這件事」。但《富都青年》有些特別,它其實給人一種馬來西亞的在地感。
其他馬華電影裡面,華人總像是把馬來西亞當成背景,片中華人明明有受到馬來西亞環境、語言、多元族群的影響,但思維與生活一如美加城市之內的唐人街,自我封閉地在華人社群中,過著一種「沒有國家的中國人」的生活;《富都青年》卻著重於移民話題,藉由一對沒有身分證的華人兄弟(看來也無血緣關係),來看沒有身分的人在馬來西亞的環境中,如何相濡以沫。
由於主角是華人兄弟,很理所當然地跟其他馬來西亞華人一般,大多跟華人相處。片中另外兩個重要角色,一個華人女社工,與第三性華人鄰居,成為兩兄弟最親近的人。但因為這兩兄弟沒有身分,看起來沒有親人,所以跟華人社群毫無連結。他們居住的破屋,是馬來西亞當地非法移民與窮人群聚之地,所以來往的人裡面各色人群都有。兩兄弟的工作,也都會與其他種族的人互動。但看起來兩人都不會在地最通行的馬來語,而是用跟其他非法移民溝通最順暢的世界主流語言:英文,來跟其他族群對話。
光是就處境、氛圍、語言,還有其他因為真正的介入了兩兄弟的生活,而顯得十分立體的孟加拉人、馬來人,讓片中的非華人不再像其他馬華電影那樣成為街景,而是真正從非法移民與當地窮人的角度,呈現了某種馬來西亞的真實面。
這實在令人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