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
陳姓社工遭批批態度惡劣被起訴「過失致死」和「偽造文書」,工會:檢方不了解社工實務
社工工會表示,檢方對社工實務有些不理解,紀錄補正是社福界面對重大案件及媒體事件的通常程序,為因應各界索資需求。補正資料若有疑義可以檢視,但不宜直接推論為「不良動機」,甚或藉此判斷犯後態度惡劣。
劉姓保母姐妹虐童案,檢方起訴兒福聯盟社工造假訪視紀錄並求處重刑
陳姓社工撰寫的訪視紀錄部分內容有造假、時間錯置等,而且很多都是案發後才增補進去。檢方也發現陳姓社工明知剴剴出現各種異狀和身上有傷,但卻沒有增加訪視頻率也沒有告知家屬,反而聽信劉姓保母「他自己摔倒撞到」的說詞。
《富都青年》登上Netflix:非典型馬華作品,吳慷仁從影以來最佳演技,深度貼近真實馬來西亞社會
台灣除了可見到很少的馬華電影,最容易觸及的就是馬華文學。但馬華文學的內容,都是在現代中文文學的脈絡下,馬華作家不斷回憶家族、家鄉以及尋找馬來西亞華人在中華文化下的定位,以及地景描述。看再多這類文學與影視作品,台灣人還是會對馬來人一無所知。但馬來人正是馬來西亞的主體。
收出養體系的困境與省思:該如何與時間競速,為寶貴小生命打造永遠的家?
由於保母虐兒案而引起話題的,除了社工的超時、超額工作狀況外,出收養制度也隨之浮上媒體版面,引發各界關注、檢討。本篇文章將由投入收出養服務20年的勵馨基金會現身說法,由第一線的服務觀點出發,說明台灣現行收出養的制度及挑戰。
一位優秀法官之死,能否喚醒衛福部停止轉嫁份內工作給法院?
4月12日,一名士林地方法院法官疑似因工作壓力過大而輕生,讓全台法官呼籲各界重視法官過勞問題。日前,衛福部社工司要在《社會救助法》修正草案中大幅增加法官工作量,讓民間團體感到詫異。社會各界都希望能根本性修改法案,法官過勞輕生的事件,能否讓衛福部停止將責任轉嫁給法院?
資深社工師:當保母虐童案的檢討變成連坐式懲罰,只會逼走更多社工
如果沒有全面性來看待這些問題,事件會再重覆發生。而把不合理的期待和工作,丟到基層社工的頭上,只會逼走更多的社工。我們需要的是務實且可行的全面計畫,而不是連坐法式的懲罰。同樣的,我們也會期待社會給予社工專業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讓社工的專業因為有社會眾人的善心為後盾,可以繼續往前。
保母虐嬰案:兒盟今再開記者會致歉,稱內部正進行改善,強調財務均公開透明
保母虐童案引發社會譁然,兒童福利聯盟今(27)日召開記者會,董事長林志嘉再次向社會鞠躬致歉。董事馮燕表示,聯盟正配合衛福部、教育部的指正進行出養流程與社工督導機制的改善。對於組織的人事、財政狀況,兒福聯盟則強調董事會成員均未支薪,且聯盟的財務狀況均有揭露、請會計師簽證。
詹順貴:保母虐童案照妖了政客的醜陋、鄉民自以為的霸凌,所幸社會仍有溫暖的一面
筆者最驚訝也最想知道、更認為兒福聯盟有義務公諸社會的是,該聯盟既然(竟然)每年可以結餘1億多元,試問它給這些基層社工的待遇多少?這些社工每天或每月的工作量多少?有無加班費?員額與所需分擔的案件是否超量?希望兒福聯盟可以提出資料詳細回答。
保母虐童案:衛福部訂8結論、訪視指引4月底上路,要求雙北市府、兒福聯盟10日內提報告
張美美說,未來出養必要性應由地方政府進行評估,現行法令規定民團可進行評估,但沒有說地方政府不能做。其他結論包括協助出養前兒少安置資源與經費、加強居家托育人員照顧家外安置兒童訓練,提升專業人員兒少發展與兒虐辨識知能等。訪視頻率包括不同社工訪視,家外安置會有一個政府指派的主責社工,保母則有居家托育機構安排的社工,2種社工會合作,加強訪視密度。
《我們都被貼滿了標籤》:社工「耗竭」有無數個理由,任何一點都可能讓我們情緒潰堤
社工不是活菩薩,不只做功德,他們有血有肉,當然也有情緒;身心障礙者則除了有形的障礙,還有更多隱形的需求,除了現實層面的資源,也需要情感層面的支持,只是我們往往看不到,或者選擇不去看。
警方上銬女社工炎上:很多瞎掰評論看了眼睛很痛,真正問題是警察與媒體的「作秀文化」
能不能上銬?當然可以也當然不可以,要不要上銬是一種「綜合判斷」,目的是在考量戒護能力後不能確保安全,「得」使用警銬,如果覺得安全,當然也可以不使用。首先,讓我們看看「警察人員使用警銬規範」......
保母虐童案:陳建仁要求中央地方1個月內通盤檢討,兒權盟提3建議改採不預告訪視並提高頻率
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台北市長蔣萬安今日提到保母精進措施,此個案是在等待收養的前置階段,屬於特殊狀況,需要全日托保母,等於沒有家屬可以每天確認小孩情形,因此未來需要有更強力的介入手段,包含將提升全日托保母的資格、條件、待遇、訓練標準。
保母虐童案:政院加強監督收出養前家外安置、增訪視頻率;台大社工系憂上銬爭議造成輿論貶抑專業
兒盟昨(13)日發表內部信提到,面對如此巨大的集體創傷,已集結內外部諮商人力,規劃並進行心理減壓團體,即日起提供兒盟同仁個別諮商,對於後續社工在司法的程序,不論是證人或被告身分,也組成律師團協助應訊,謹慎應對。
上銬是為了滿足民眾獵巫需求?社工孤軍奮戰的處境,只會讓愈來愈多人望而卻步
政府雖於去(2023)年七月拍板了社會工作者的「歷年最大調薪」,但調整後起薪也只有每月三萬七千多元。對於一種需要長期處在高強度壓力與責任、同時負擔十幾個高需求家庭的第一線工作者而言,這樣的待遇仍然非常不足。如果連相關的協會、政府單位都沒有辦法在事件發生時與社工人員站在一起,這種孤軍奮戰的處境,只會讓愈來愈多人望而卻步。
保母虐童案凸顯社工真是屎缺:柯南一天處理的命案上限也就是六個,那我們的社工每天處理多少案子?
「社工現在就已經是一個屎缺,只有憑著一股傻勁才有人做。」這可不是我說的,諸位只要上網搜尋「社工人力」看看各種相關論文以及政策討論,就知道政府為了想撈人來做社工這個坑,不只委外方案保障社工薪水,還廣開社工學分班,都還是無法解決社工不足的問題。在這個情況下,如果大眾們在拿這位出包社工「社死」祭旗,釋放出的是什麼訊息?
1歲童待出養期間疑遭保母虐死,衛福部社家署提6點改善方向盼不再漏接
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說,昨日提出6點改善方向,其中就包含縣市政府應與收出養媒合機構密切合作、積極了解出養童受照顧情形,不能僅是由機構自行媒合;對於照顧出養童的保母,也將要求須受特殊訓練課程,並增加訪視。
《我們都被貼滿了標籤》:「你不給錢,我就死給你看」,當社工被服務對象情緒勒索時
這是一部社工與身心障礙者生命交會的故事。一邊是弱勢族群,一邊是服務弱勢族群的弱勢工作者,同樣不被認識,同樣不被理解。於是他們有時兩人三腳、並肩前行,偶爾也有針鋒相對、情緒潰堤的時刻,彼此所碰撞出的火花或是溫暖的燭光,或是燎原的星火,儘管不全然溫馨美好,但在「連結資源」的行動背後,卻串起了更多的情感連結以及迥異的生命經驗。
如何協助移工在台生產?懷孕移工受歧視,反映部分台灣人看待移工仍帶有工具的視角
一位印尼女性廠工在台四年多,配偶同樣在台擔任廠工,在懷孕5個月後感到工作無法勝任與雇主合意解約轉出,但仍遇到仲介企圖強迫移工返國不歸還行政文件,試圖製造移工轉換期期滿離境的事實。依法令移工懷孕待產期間合意轉出後,可申請暫停轉換期到妊娠結束後的60日內,但仍不乏有社工表示,曾聽到醫生、雇主或仲介方歧視的話語,認為她們是來台灣工作,不是生小孩。
當性侵案走進司法訴訟(下):法官真的「輕判」性侵案嗎?訴訟能給被害者公道還是療癒?
從統計結果來看,強制性交罪大多被判處3年以上5年以下,強制猥褻罪則多在1年以下。這樣的結果是否意味著「輕判」?有豐富性侵案審判經驗的法官表示,性侵的樣態有很多種,量刑時也會考量不同的要件,不過他最重視的還是,被害人和被告有沒有在事件的認知上達成一致,被害人通常要的不是賠償或嚴懲,而是對方承認錯誤。
香港學童自殺了,學校社工跑哪兒?
近來香港學生自殺問題令各界憂心忡忡,紛紛站起來表示關注,呼籲行動。讀註冊社工姚芷君和社工學者關志健(下稱姚關)大文,百思不解。在微觀層面,疫情前夕學校社工人手得到倍增,疫情後學生面對危機,姚關就說社工比例還是不理想,靠社工「並非上策」。進一步增加社工人手好嗎?姚關又說「殊不容易」,行內人手短缺嘛。那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