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的未來,我們必然會面對這一問題:下一次臺灣鈔票上面應該印著誰?如果今天我們要制訂全新的臺灣鈔票款式,您覺得哪些人物可以放在新的鈔票上面,取代那些一直注視地球儀的小朋友呢?還是正因為難以避免爭議,所以才使用那些國家未來主人翁呢?
關於新聞記者口誤報導陳澄波事件的熱潮已經消退,各種角度觀點的併陳分殊也差不多乏人問津了,所以輪到我們來談這個事件了。我們想要從較少為人知的國際新聞切入,然後將其對比放到臺灣的社會脈絡中觀察,不僅介紹國際新聞,也藉此思考陳澄波事件中其他思考面向的可能。
我們挑選的切入點是美國預定於2020年實行的一套全新鈔票政策。隨著自由意識的與性別平等,尊重多元文化等觀點興起,美國大法官於今年年六月通過了同性婚姻法案,可說是一個劃時代的見證。而早在十年前,便有人開始注意到:「為何美國紙鈔上面的人物肖像沒有女性?」
眾所皆知,雖然民主可以上追希臘時代,但西方國家的投票權一直掌握在擁有財產的成年男性公民手中,更精確地說,還必須是白種人。女性獲得參政權是二十世紀以後的事情,和女性可受大學教育基本上屬於同一時代的思維。美國女性於1920年獲得參政權,而美國財政部為了紀念女性獲得參政權一百年紀念,決定2020年新版十元鈔票將採用女性人物作為鈔票肖像。
在美國歷史上女性成為鈔票肖像只出現過兩次,而且都是非常短暫的現身:一次是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的夫人瑪莎.華盛頓(Martha Washington),另外一位就是代表西方殖民者與美國原住民和好交融的住民女性寶嘉康蒂(Pocahontas)。
而預定在2020年登場的美國鈔票女性,將會取代現行的十元美金鈔票人物肖像:美國憲法草案的執筆者之一,也是首位財政部長漢彌爾頓(Alexander Hamilton)。那誰可以作為新十元美金鈔票的候選人呢?
不管是文化網站「GOOD Magazine」、女權團體Women on 20s或流行文化雜誌《Rolling Stone》等都舉行了各種票選與推薦,其中最獲得支持的有身兼奴隸和女性解放運動的領導者哈莉特·塔布曼(Harriet Tubman)、推動 1948年人權憲章《世界人權宣言》的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主席,被尊稱為「世界第一夫人」的羅斯福總統夫人愛蓮娜·羅斯福 (Eleanor Roosevelt)。
還有「現代民權運動之母」稱號的羅莎·帕克斯(Rosa Louise Parks)、首女性黑人眾議院議員夏莉·奇澤姆( Shirley Anita St. Hill Chisholm)和當代首位女酋長曼基勒(Wilma Mankiller)等等。當然也有如流行歌星瑪丹娜、泰勒絲和雷哈娜等人,但其中令我感到特別是,名單中有世界上第一位接受變性手術的克利斯汀·約根森(Christine Jorgensen,1926-1989)。
本名叫做喬治約根森的他在成長過程中發現自己在性向上應該是位女性,所以不怕眾人的責難和社會的批判眼光,決定於1952年接受性別轉換手術,以那時的醫療技術或社會風氣而言這都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最近台中一中有位男老師在妻子過世後決定勇敢「恢復」成自己想要的性別,但不過十餘年前,臺灣變性人林國華則無法忍受社會的鄙視眼光而選擇自殺,可想見當年約根森所面對的巨大壓力。1970年上映的電影《華麗的變身,The Christine Jorgensen Story》便是以他(她)為主角,闡述了選擇變性一直都是一個巨大的認同挑戰,不僅對是自己,也是對整個社會。
不過真正有可能進入審查委員會的名單,則必須要符合幾個條件:
1. 對整個國家社會人民乃至於世界有重大之貢獻。
2. 在作為鈔票肖像前必須已經離世。
3. 必須擁有一定之國民認知度(但沒有明確條文或數據說需要有多少人認識)。
4. 其行為情操與個人道德上足為國民之表率或與美國立國方針相符合。
所以上述的變性人克利斯汀·約根森基本上是不可能入複選名單,且我們更容易注意到被提名的絕大多數都是女權運動或黑人民權領袖,這更凸顯了跨越種族膚色和性別所追求的平等與自由,更是美國近百年來最偉大且珍貴的資產。
如果我們把上述的條件和這一抉擇放到臺灣歷史中,我們更會發現:「我們幾乎找不到任何候選人。」要找到具有普遍性知名度、對整個國家社會具有高度正面意義的女性人物,幾乎沒有。
最接近這個條件的或許是宋美齡,她的歷史定位,或是在美國國會的演講均令人印象深刻,但在今天臺灣社會氛圍中,她並不適合,也不會被接受。其他如蔡瑞月、劉鳳學、廖瓊枝、紀政,吳健雄,雖然在某個領域有卓越之貢獻,但卻都無法到達全國人民之普遍認識,有些甚至還有國籍問題。
事實上,不要說女性了;退一千步,要找尋滿足上述條件,足以刊載於鈔票上的男性都不容易。大家或許會聯想到什麼賴和、蔣渭水、林獻堂等,或是曾經出現在二十元銅板上的莫那魯道(不要忘了,他之所以鑄在錢幣上是為了紀念他抗日),事實上都會有爭議。
那,你如何嘲笑陳澄波新聞?在網路上諷刺主播該誤報的人,其實絕大多數根本不識陳澄波。筆者身為歷史學博士,但是我認識陳澄波根本不是因為學校教育;精確地說,現在三十歲以上的人根本對這塊土地上的人物認識甚淺。
所以當我看到那新聞時,根本不覺得可笑,而是莫名的無奈與哀嘆,我們對於自身土地上的人與物都還相對陌生,但卻好黨同伐異,筆誅口罰。當美國挑選鈔票這一新聞出來時,我曾和內人一起討論合適的人選時她就提到了陳澄波,但我說「不行,認識的人太少了」;而當誤報新聞出現時,我只能苦笑地說:「現在可以當鈔票肖像了。」
不久的未來,我們必然會面對這一問題:下一次臺灣鈔票上面應該印著誰?如果今天我們要制訂全新的臺灣鈔票款式,您覺得哪些人物可以放在新的鈔票上面,取代那些一直注視地球儀的小朋友呢?還是正因為難以避免爭議,所以才使用那些國家未來主人翁呢?
補充一則故事作為參考,2012年加拿大有一則新聞指出,當時公開的新一百元面額鈔票引發了爭議,因為在一百元的面額上主要的圖案則是一名女性科學家在注視著顯微鏡。一開始有人批判:為什麼是女性?女性為什麼可以放在鈔票上?之後發現輿論轉變,爭論點變成「這名女科學家的圖案看起來像是黃種人」,這讓部分加拿人民眾感到不滿。
反對者認為,鈔票應該代表著國民全體,而加拿大並非是一個以黃種人為主的國家;其次,這張圖案的構思似乎在論證:亞洲女性比較擅長科學,在理工領域表現卓越,這也與一般認知相違背。
在與論的壓力之下,加拿大中央銀行更改了設計,把女科學家變成了「白種人」。但是又同樣引發了爭議,另外一群人認為這種作法無異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強化了白皮膚人種與卓越科學家之間的連結,當時加拿大的華裔議員Ted Hsu公開也批評了銀行的朝令夕改,他認為這種改變排擠了加拿大境內的有色人種,更否定了加拿大身為一個多元化的國家。
試問,假設沒有這個新聞,您會特別注意到上圖中那個科學家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嗎?或許您根本不會注意到那是「女性科學家」。就算有了這則訊息,您能清楚從上圖中分辨其膚色與種族特徵嗎?
所謂的民族主義,乃至於各種歷史上發生的種族歧視與滅絕等意識型態,必定是一些非常敏感、在乎的人群經過「刻意計較」與「放大宣染」所產生的東西,絕非理性之產物。這與國家是否強盛、文明是否發達無關,而存乎一心,關於偏狹的執念。
本文獲U-ACG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參考資料:
- 「妳」是主角!美國十元新鈔將出現女性肖像
- 150年來第一次,女性登上10元美鈔,實力女將霸氣出場!
- Which Woman Will Be the Face of the New $10 Bill?
- New Canadian Hundred Dollar Bill Depicts a Woman–U.S., Take Note!
- The First and Last Woman on the Dollar Bill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
- 變性
- 蔣渭水
- 陳澄波
- 鈔票
- 林獻堂
- 紀政
- 肖像
- 泰勒絲
- 瑪丹娜
- Alexander Hamilton
- Christine Jorgensen
- Eleanor Roosevelt
- Harriet Tubman
- Martha Washington
- Pocahontas
- Rosa Louise Parks
- Shirley Anita St. Hill Chishol
- Wilma Mankiller
- 克利斯汀·約根森
- 劉鳳學
- 吳健雄
- 哈莉特·塔布曼
- 夏莉·奇澤姆
- 宋美齡
- 寶嘉康蒂
- 廖瓊枝
- 愛蓮娜·羅斯福
- 曼基勒
- 漢彌爾頓
- 瑪莎.華盛頓
- 羅莎·帕克斯
- 莫那魯道
- 蔡瑞月
- 賴和
- 雷哈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