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最近登上Netflix的全球收視冠軍,我也迫不及待的收看這齣最新的韓國廚藝實境秀節目,果然相當好看,每一集都讓人看得欲罷不能。

今天這篇主要是針對目前最新播出的團體賽,也就是在歷經第一回合的黑湯匙廚師淘汰賽、以及第二回合的黑白湯匙大廚一對一的競技後,第三回合的黑白大廚團體對決。料理方面我所知有限,但團體合作該如何才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戰力及成效,才會是我在這一篇分享的重點。

從學校到職場,幾乎每個人都需要在團隊中與其他人共事,但不見得每次和他人協調或合作的經驗,都是順利而愉快的。甚至對有些人來說,即使結果也還OK,但他個人的感受卻是不舒服的;至於那些最後結果還砸鍋的經驗,那就更不用說了,想必更會讓人一肚子氣。那麼,有沒有可能是在大家沒有默契、甚至各自並不特別喜歡對方的情況下,還能達成符合期待的成果呢?

其實是有可能的,因為「合作」本身並不只是一種意願或一種態度,「合作」的本身就是一種技能,而且是一種或不可缺的技能;精通這種技能的人,就更容易與他人配合愉快,而不擅長或不注重這種技能的人,即使本身也知道團隊合作很重要,但最後可能還是會因為始終無法達成讓自己滿意、也符合大家期待的成果,變得怨天尤人或徒呼負負而已。

該如何檢驗出這一點?其實你只要問自己,在每次有團隊協作的機會後,你有多少次心中會想:「不如我自己一個人做,還會比較快/好?」當你這樣想的比例愈高,你可能就要開始自我檢視看看,會不會你其實也有合作的意願,但卻不知道該怎麼與他人合作,也就是你其實缺乏合作的技能?

(下文包含節目內容與競賽結果,請斟酌閱讀)

先來簡單說明一下《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這個實境秀競賽節目吧!

這個節目用刻意製作出階級差異的方式,找來100位各有專長的廚師,先把其中80位被定位成民間高手的廚師,把他們稱為黑湯匙,再找來另外20位享有盛譽的名廚,其中還不乏米其林星級餐廳的主廚,而他們則被稱為白湯匙。

由於黑湯匙在節目中的階級較低,所以他們就連名字都沒有出現、而只以「烹飪狂人」、或「一二三」之類的代號相稱,用以凸顯階級對立,激起黑湯匙想要擊敗白湯匙、才能打響自己名號的鬥志,而最後贏家將會獲得3億韓元(約相當於新台幣720萬)的大獎。

那麼誰又能來當這麼多知名大廚的評審呢?《黑白大廚》的兩位評審之中,其中一位是曾經主持過多個美食節目、本身也擁有一個跨國餐飲集團的白種元。另一位則是經歷也讓人嘖嘖稱奇的安成宰,看起來很年輕的他,是韓國目前唯一的米其林三星主廚。13歲就隨父母移民美國的他,其實一開始是職業軍人,還曾經派駐伊拉克;之後他本來想當汽車技工而去讀了機械學校,但他後來轉去讀藍帶廚藝學院,原因居然只是因為學校會保證就業。

之後加入米其林星級餐廳的安成宰,就從最低階的學徒開始做起,然後一路竄升;而在他自己出來在舊金山開業的第一年,他就拿到了米其林一星。他之後回到韓國開業,先是連續三年拿到米其林二星,然後在2023年拿到三星,成為迄今韓國唯一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廳的主廚。光聽安成宰和白種元兩位評審的講解,其實也是《黑白大廚》的另一項看點。

《黑白大廚》

Photo Credit: 《黑白大廚》

接下來,在第一回合中,其實多數也都是熱門餐廳主廚的80位「無名」黑湯匙,要拿出自己的拿手好菜,由安成宰和白種元兩位評審決定存活還是被淘汰,最後只會留下20人。

在第二回合中,由20位經歷淘汰賽存活下來的黑湯匙,一對一的與其中一位白湯匙用指定食材對決,然後由兩位評審以矇上眼睛品嚐的「盲測」方式,來決定哪一方會被淘汰。

在這樣的比賽機制之下,很意外的不是名聲及資歷較高的白湯匙大廚一路輾壓黑湯匙,許多資深名廚及米其林星級主廚居然輸給相對藉藉無名的黑湯匙,最後白湯匙和黑湯匙的戰績為11:9,而後再由白種元和安成宰兩位評審各選出一位敗部復活的黑湯匙,讓白湯匙和黑湯匙的人數相等,進入下一回合的團體賽。

而在團體賽中,黑白兩組又分成兩輪對決:肉類組和海鮮組。因此,他們的隊伍中要做出的第一個決定,就是哪幾位要去負責肉類組,而哪幾位又要去負責海鮮組?

如何做出決定

許多人一提到團隊合作,往往一開始最快連想到的就是下一點如何溝通協調,很多人更簡化成,好像凡事只要講清楚了,其他的環節就都會沒問題了,但哪有那麼簡單呢?

其實,早在如何溝通協調之前,更重要的一個命題就是如何做出決定。萬一你都能做出夠好的決定,或者退而求其次,你們能設法避免糟糕的決定,才會讓團隊合作順利啊!難不成只要大家溝通無礙,做出的決定就一定會是最好的嗎?

因此,黑白兩組在團體賽中首先這個決定,也就是誰要去肉類組、誰又要去海鮮組,就可以預見之後問題產生的端倪。

或許和每位大廚各自的專長有關,但一開始就明顯發現,想去海鮮組的遠比肉類組的來得多;即使有人主動希望另外一位加入肉類組,其中幾位大廚卻拒絕得蠻堅決的。

於是,鄭智善、金璿京、曹銀珠三位女主廚自願加入肉類組,但在其他大廚都希望能選海鮮組的情況下,曾獲得米其林一星的黃鎮先,認為兩組人數不宜過於懸殊,所以在識大體的情況下也加入了肉類組;戴著帽子的崔康祿後來也表示願意幫忙,所以就這五位代表白湯匙出戰肉類組。相較之下,他們自己也認為,彼此之間的料理菜系和專長是重複的,但在沒有其他人願意加入肉類組的情況下,也只好由這五位出賽。

至於黑湯匙,每個人也都有各自的偏好,但在大家認為料理菜系應該要均衡的情況下,原本想選肉類的中華料理女神朴恩影,後來也選擇加入海鮮組,原因是她認為肉類組已經有兩位是和她一樣擅長中式料理的,所以外形可人的她加入已有三位擅長西式料理的海鮮組,或許才會對團隊是最大的加分。

Photo Credit: 鄭志豪

從小時候打球分隊,到長大進入職場之後進行任務分組,無論是選人的隊長或主管、又或者是被選或被指派的隊員或部屬,其實大家心中應該都會有個很大的疑問,到底我要怎麼安排人選才最好?

小時候打球分隊的時候或許思考的比較簡單,就把最強的幾個設法選來就好啊!但長大之後才發現,若是每一項任務或專案都永遠只找最強的那幾個上,就會面臨兩個問題:

  1. 每次都只找最強的那幾個,久了會不會把他們操到掛啊?
  2. 每次若都找同一批強手,那其他人哪還有機會得到磨練呢?那他們是不是永遠都沒有機會變強?

然後還有隱藏性的第三個問題:

我所認為的最強,他們真的在這個項目上也是最強嗎?會不會有其他更適合的人選?

「一談就贏」是個談判課程,有很多人會誤以為談判就是設法講贏對手就行了,但其實談判在訓練的正是一個做出好決定的能力。畢竟,當你無法做出夠好的決定時,耍嘴皮子又怎麼會有用呢?

關於如何做決定,我們可以從很多不同的面向來考量,但純就團隊運作來說,我個人傾向會認為:

  1. 多元組合是重要的,假如給我選的話,我也會希望自己的團隊多元性要夠高;
  2. 在面臨像《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這樣的選擇時,成員的意願會重於能力。簡單說,當我們要選擇一個人去接受挑戰時,這個人的意願強烈程度,對我而言會重於這個人當下的能力是否頂尖。

當然不是說能力不足、只要靠熱忱就行,可是在不同人選的能力都達到一定水準的情況下,我寧可選擇一位較甘願的人來做,而不是一位能力出眾、但被指派或交付任務時會不情不願的人。

除了選組之外,接下來就是黑湯匙和白湯匙的兩組都各自要選出一位組長。肉類組的白湯匙選出了曹銀珠,而黑湯匙則選出了三星擔任組長。

雖然節目中用一個「擺盤很強」交代過去,但我想其他幾位也很厲害的白湯匙主廚,應該沒人是不會擺盤的吧?我想是因為韓國人很重視年紀及資歷,所以曾在世界三大烹飪大賽拿下兩面金牌、而且還是首位獲此殊榮的女性,所以白湯匙肉類組才選擇曹銀珠擔任組長。

相較之下,黑湯匙的組長人選似乎更注重功能性,因為在六位成員中,三位的專長是韓式料理、另兩位的專長是中式料理,他們認為由專長為西式料理的三星來居中協調,會比較有效;他們或許沒有說出來的是,對有在不只一家米其林三星級餐廳歷練過的三星來說,他們的成員不但已經在前兩回合見識到三星從刀工到烹調的功力,而且相較之下,三星所受過的正式廚房訓練,也對他們接下來分派任務來說會更有效率。

果不其然,雖然節目剪輯上也應該有突顯誇大的效果,但白湯匙的肉類組呈現出一種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狀態,太多知名主廚各自的主觀意見過於強烈,而老是認為自己的意見最好、但是別人的執行卻都不夠好,相較於三星在黑湯匙肉類組的任務分派比較流暢,後來果然在百人投票的結果中由黑湯匙勝出,也算是一種在節目安排的階級面以下剋上的出奇戰果。

到了再下一輪,白湯匙的海鮮組要和黑湯匙的海鮮組交鋒,白湯匙選出有30年餐飲經驗的明星主廚崔鉉碩擔任組長,而黑湯匙則選出火花男擔任主廚。而由於前一輪肉類組敗北的經驗,白湯匙的海鮮組上場前就決定,為了避免太多意見造成決策紛亂,所以一旦他們選出組長之後,一切就以組長的決定意見為準。

但這不代表其他人都不能有意見,就像曾擔任過白宮國宴主廚的李愛德華,其實在過程中就對組長崔鉉碩的一些想法有所交流,但我認為相較於白湯匙自己的肉類組,海鮮組在這方面的界定就很明確:那就是大家還是可以有各自的想法或不同意見,但假如有爭議時,一切以組長的決斷為主。

反觀很多人在職場上或不同的團體中,總以為爭論無益,所以自己即使有不同的想法,還是乖乖閉嘴就好,但其實沒有不同意見並不是件好事,我們該有共識的是該如何面對不同意見,而不是反倒希望有不同意見的人都不該提出來,這樣反而會讓團隊的運作走向錯誤的方向。

反觀黑湯匙的海鮮組,一方面火花男的猶豫不決,讓他很難得到組員的信服,再方面且戰且走的邊做再邊決定菜色及做法,真的會讓人很訝異;試想,萬一我們在工作時,老闆或主管也說:「我也還不知道該怎麼做……這樣好了,我們先做再說,看接下來會做出什麼再決定吧!」你會不會也心裡頭七上八下,還沒出去打仗、就先對自己公司失去信心?

《黑白大廚》

Photo Credit: 《黑白大廚》

因此,當黑湯匙的海鮮組最後只以少數票數敗北,而且白種元和安成宰兩位評審的票還都投給黑湯匙,只能說黑湯匙端出來的料理口味肯定絕佳,否則只以中間許多混亂的決策過程來看的話,差距還能那麼小真是奇蹟。

但這就代表白湯匙海鮮組的組長人選決定的夠好嗎?與其這樣說,不如說他們用來達成共識的決定夠好,才是真正關鍵。

如何溝通協調

溝通時會有哪些障礙?簡單說會分成以下幾種:

  1. 有聽沒有懂
  2. 聽懂但不做
  3. 根本沒在聽
  4. 完全沒默契

也就是例如當白湯匙肉類組在進行料理時,原本該負責馬鈴薯泥的金璿京,做到一半才發現自己忘了這件事;等到其他人提醒她要去把馬鈴薯壓成泥時,她又不知道該怎麼做,然後戴帽子的主廚崔康祿就去示範給她看。

後來當崔康祿蠻客氣但堅定的對大家說,他認為馬鈴薯泥應該加入紅燒肉的醬汁調味、然後把調味完的馬鈴薯泥本身也當成一種醬料時,金璿京堅持認為自己原先打算把奶油加進馬鈴薯泥的方法會更好,其實這裡出現的就是一種溝通協調的問題,而我很高興地看到他們的組長曹銀珠沒有直接決定哪一種方式會更好,而是先做出來試吃再說,而這就是一種溝通協調出解決途徑的方法。

這還只是在溝通技巧和能力面上的問題喔!溝通或團體互動時,經常還有一個和本質或事件本身無關,而更關乎心情的部分,也就是很多人或許也有達成共識的期待、甚至雙方在意見上的歧異並不那麼大,但許多人不自覺地會把不滿或不耐煩寫在臉上,所以有時候是臉色很難看、或者有時候是聲調讓人感覺不悅,自然就會讓彼此心情都不爽,而最後就是破局收場。

再舉白湯匙肉類組為例,或許有時候她們自己會認為只是在開玩笑,但金璿京和鄭智善的一些話語,相較之下就會聽起來比較尖酸或帶有批評的意味,往往會讓身旁的夥伴覺得不舒服。

看到組內已經有很多不同意見,甚至已經擔心花在討論上的時間過多會影響進度,我們可以看到另一位主廚黃鎮先即使不見得同意,但卻選擇不插嘴,而默默地自己能做是一點;但這樣真的會帶來最好的結果嗎?那可不見得。因為其實也願意一直在做的他,還會被其他同組夥伴嫌說不曉得在做些什麼呢。

但黃鎮先畢竟也是位曾拿過米其林一星的主廚,之前也在和黑湯匙的一對一競技中,順利擊敗創意十足的撕漫男,所以再次證明,有溝通總比毫不溝通來得好,當自己有意見卻毫不表達時,這不叫以團隊為重,而可能委屈了自己、但別人卻還是未必滿意,最後也無法為團隊帶來加分的效果。

我自己有一個課程叫做「體驗式團隊建立」,我經常看到許多團隊在挑戰各個不同關卡的過程中,萬一從溝通開始就出問題的話,通常會花上三到五倍的時間,才能完成另外一組輕鬆就能打通的關卡;而即使經過一個上午之後,大家把彼此溝通的管道好不容易弄得比較順暢之後,到了大家起碼在基本溝通上沒有問題時,決勝的關鍵又會在哪裡呢?答案就是比較會幫每位組員打氣的那一組、同時相處氣氛更好的那一組,最後就更有機會拿到冠軍。

對照《黑白大廚》來說,黑湯匙肉類組就不吝給自己的同組夥伴讚美和肯定。兩位阿珠瑪型的阿姨無菜單料理1號和學餐名家在努力切菜時,同組夥伴不只一位會讚嘆說,「她們切得真是快啊!有她們在真好」;負責炒料的外送員廚師在一開始炒出來的與組員們的期待不符,讓他有點氣餒而不知所措,但之後一遍又一遍的重炒之後,等到味道終於讓大家都滿意了,大家也不吝給他讚美,讚美的外送員廚師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因此,照顧好大家的心情,其實也是溝通協調時的一個要點。

如何調整應變

我自己是一個凡事都喜歡做好計畫的人,但我也很清楚,無論計畫再好,計畫總趕不上變化。因此,無論是廚藝競賽也好,或是職場工作也一樣,到最後補不見得是計畫萬無一失的人才贏,而是遇到變化或出錯時,愈能快速修正的人,最後勝利的機會愈大。因此,如何調整應變,有時才是決勝的關鍵。

就拿海鮮組的對決來說好了,當黑湯匙還在討論菜單時,他們驚訝的發現,白湯匙居然毫不猶豫的就率先往食材區衝,然後就把扇貝和淡菜都先拿光了,之後再開始慢慢去撈他們早算清楚條數充足的比目魚。

很多人或許會認為,老江湖的他們果然老謀深算啊!但我卻覺得,他們顯然是在剛剛觀戰先上場的肉類組比賽時,分好組的他們就已經先討論過;加上確實也經驗豐富的他們認為,等食材拿到之後,他們可以再慢慢討論要做什麼菜色不急,反正這幾位大廚能做的菜色肯定多到不可勝數。

相反的,就像他們的對手黑湯匙一樣,即使討論好了要做什麼菜色,萬一關鍵食材被對方拿走了,那就白搭了,菜單搞不好又要重新想,所以搶先去拿食材才會更重要。

因此,白湯匙的海鮮組做出了一個正確的決定,而對黑湯匙的海鮮組來說,考驗的就是他們如何在失去先機的情況下,該如何調整應變了。只可惜擔任組長的火花男,卻反而比自己的組員更驚慌失措;組員看在眼裡,也無法協助安撫組長的心情,反而對自己的組長更失去的信任感。

最後包括在關鍵的燉飯開始製作的時間,五個人就有三種不同的意見和聲音,所以正如前面就提到的,他們的成品在口味上顯然不比對方遜色多少,其實以那麼混亂且團隊氣氛不佳的情況來看,已經是超水準的發揮了。

再看白湯匙的肉類組,當紅燒肉一直煮不爛時,都讓做為觀眾的我們為他們緊張,心想這些不都是知名大廚嗎?怎麼連把肉煮熟都會發生問題啊!幸好他們會嘗試各種不同的做法,最後還是用壓力鍋設法在很短的時間內把肉煮熟了。該說這是調整應變得當嗎?還是死馬當活馬醫的搏對了呢?這就交給大家來判斷了。只能說當最後的結果還是在肉類組輸給黑湯匙時,我們會期待白湯匙能夠更早找出問題點的話,或許就有更充裕的時間去找出更多調整應變的方式了。

如何發揮團隊角色

我是台灣極少數有英國貝爾賓團隊角色(BELBIN Team Role)認證的老師,加上我雖然不是廚師,但我也有在連鎖餐飲業服務過的經驗,所以當我在看《黑白大廚》乃至如《地獄廚房》等廚藝競賽實境秀時,我很清楚的知道,假如大家能對團隊角色有更多認識,就能把團隊的效能發揮得更好。

其實不只是在廚房的合作,在任何工作上的團隊合作都一樣,貝爾賓做了許多研究,無不證明九大團隊角色愈完整的組織或團隊,產生出來的成果就會愈好。

貝爾賓團隊角色(BELBIN Team Role)

Photo Credit: 鄭志豪

貝爾賓團隊角色(BELBIN Team Role)

之前已經在不少篇文章中有提過,不過讓我們在本篇再複習一次:貝爾賓把團隊角色分成九種,分別是:行動導向的完成者、執行者、形塑者,謀略導向的創新者、監察員、專家,以及人際導向的協調者、資源調查者、團隊工作者。

而以《黑白大廚》來說,既然找來的都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廚,其實就本質上來看,他們每一位都自然會扮演好專家及創新者的角色,幾乎沒有一位是不擅長這兩種角色的;其中有好幾位,看起來也對冷靜進行邏輯評估的監察員角色並不陌生。但即使如此,這三種卻都是謀略導向的角色啊!相較之下,行動導向和人際導向的角色就可能沒人扮演了。

很多人一聽到「行動」二字,可能就會覺得自己有在拚命做就行了,但即使只考慮這個面向,那也只符合行動導向中的執行者啊!而即使就只以執行者來說,其實不是你的產出夠多就行,而是你能不能把團隊決定的工作,用高效率來完成;例如白湯匙海鮮組的兩位日式料理主廚安惟鍟和蔣皓埈,兩人片魚片的神乎其技,而同組應該是美籍韓裔的李愛德華處理扇貝也處理得相當仔細,這都符合執行者的定義。

反過來說,萬一有些人只能獨善其身的話,其實他們連執行者都不見得是啊!更不要說少了同為行動導向的形塑者和完成者的話,就還是會顯得行動導向不足。

就《黑白大廚》的團體賽來看,我覺得相較之下最缺少的還是人際導向的角色。每個人都試圖要協調,但卻極少人會跳出來扮演協調者的角色;這種狀況在時間壓力下會更為明顯,所以我們自己在面臨一些工作上的挑戰時更要引以為鑑。

尤其對兩次對戰中輸掉的那一組來說,大家更可以明顯發現,能讓團隊氣氛更和諧融洽的團隊工作者,大概也都發揮得不夠好。有趣的是,在一般團隊通常比協調者還少的資源調查者,這次白湯匙海鮮組的組長崔鉉碩,反倒會主動跑去向競爭對手借大蔥,所以也發揮了一些資源調查者的功能。

關於貝爾賓團隊角色的發揮,不能也不應該只停留在知道有哪幾種角色就行了,而要能知道該怎麼去具體運用,以及該如何去解決實務應用上的問題,未來我也會繼續在不同的文章及相關課程中,為大家進行更多說明及介紹。

《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的團體賽對戰出現在第6集和第7集,而到底誰會拿下這個最新熱門實境秀的冠軍呢?我也很期待能盡快知道答案。

本文經鄭志豪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原標:《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團體賽,從全球收視冠軍實境秀來看團隊致勝的4個關鍵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