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許多台灣人而言,拿下世界冠軍不僅僅是台灣棒球在運動項目上的一次創記錄勝利,同時也是台灣作為前殖民地,如何以一個「下克上」的劇本——找回了民族自信的里程碑。
文:施實
2024年11月24日,台灣棒球隊在國際棒球三大賽事之一的「12強賽」中,擊敗日本隊,奪下冠軍。
對於許多(甚至可説是大多數)台灣人而言,這不僅僅是台灣棒球在運動項目上的一次創記錄勝利,同時也是台灣作為前殖民地,如何以一個「下克上」的劇本——找回了民族自信的里程碑。
即便這個民族的邊界與載體目前仍然有些模糊,但若百年以後,回顧台灣民族主義發展的歷史過程,這場勝利必定是難以繞過的事件。
為什麼這場賽事如此重要?為什麼棒球如此重要?是什麼樣的社會力量與趨勢,締造了台灣這場勝利?在這場「百年一勝」之後,台灣社會與台灣人的精神狀態將會發生什麼變化?
首先,這是台灣棒球隊首次於當代國際棒球三大賽事(奧運、經典賽、12強賽)中奪冠。此前,台灣最佳的成績是1992年的巴塞隆納奧運銀牌。這對於視棒球為「國球」的台灣來説,是相當重要的一次記錄。
再者,這次的奪冠,含金量並不算低。雖然,目前效力於美國職棒大聯盟的明星選手如大谷翔平等都未返國參賽,被某些網友質疑台灣勝之不武。但持平來説,日本這次的隊伍全部由職業球員組成,其中不乏棒子滾燙的明星球員,實力可説是一時之選。
這支日本國家隊在近期的國際賽事中,記錄同樣驚人。自2019年的12強賽以來,日本國家隊在成人級國際賽事中,可説是「獨孤求敗」,在此一戰前,已經締造27連勝的驚人記錄。
能夠打敗這支由全職業球員組成的常勝軍隊伍,的確是台灣棒球史上未有的佳績。
當然,對台灣而言最重要的,還是在棒球這個項目打敗了日本。其所藴含的歷史與文化意義,恐怕是遠遠超過那座世界冠軍獎盃。
以野球落實「武士道現代化」的日本
台灣棒球運動的起源,與許多的現代化工程一樣,是從日本殖民時期開始啓動。而在日本文化中,被轉化為「野球」運動的棒球,也在其明治維新後的現代化運動裏,扮演了比其它運動項目更重要的地位。
根據學者林勝龍的考據,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將來自美國的棒球運動,與本國的武士道精神融合,讓「野球運動」在日本,不僅僅擁有美式娛樂棒球文化的特質,更被轉化為當代日本人精神修煉的道場。
活躍於1920至30年代的選手中野武二,便曾經這麼説:
我們對棒球的抱負之一,是將其打造為「日本的棒球」。充滿活力的日本青年,應透過棒球鍛鍊身心,而這項運動絕不能只是舶來的「棒球」(Baseball)。即使其形式和規則是從外國引入,但一旦交由日本青年來進行,必須徹底日本化,注入日本的精神,並賦予其日本武士道的氣概……
日本人應該將這項運動消化為適合自身體格的形式,並融入大和民族的意志,只有如此,才能賦予棒球作為「日本的棒球」的真正意義……
正如劍道、柔道、弓道、馬術等日本傳統競技中承載着祖先傳承的日本精神一樣,「日本的棒球」也必須注入這種競技精神,如此一來,才能成為真正的男子氣概運動,並作為一項具有武士道精神的競技被接受……
換句話説,「日本的棒球」即使在形式上是來自外國的產物,但在練習與比賽過程中,必須徹頭徹尾地成為日本原創的運動。不論是個別的技術,還是比賽的精神,都必須源於自身,成為屬於自己的東西。
在同一時期,率先將棒球(Baseball)翻譯為「野球」的日本教育家、棒球選手中馬庚,也明確指出,在他看來,未來的「野球」,將與日本傳統的國術「柔道」一樣,都具備鍛鍊青年身心的功能。
台灣的棒球文化,正是奠基於這樣的「武士道野球」精神之上。從基本規則的認識、觀念、球技,乃至於對於棒球運動的哲學思考與情感,無一不受日本野球精神的影響。
球棒,就可説是現代日本人的武士刀。就連今日的日本隊,也都以「侍(武士)Japan」自我命名。
在黑船事件後,對於西方文明感到焦慮、「亡國感」滿溢的日本人,在各個領域都進行了徹底的革新,並在各領域都試圖將西方文明與日本傳統文化結合,打造出既適應新時代、又保有舊國體尊嚴的新日本文化。
「野球武士道」,正是日本訓練下一代年輕男子的方式,讓他們同時擁有可以進行現代化比賽的肉體,且並不喪失傳統武士靈魂,同時培養現代守法公民的意識。
自殖民時期開始,台灣人也有各式各樣的因緣,成為揮動這把刀的人。台灣旅日名將王貞治,甚至在教練的密傳之下,以武士刀練習揮棒,留下一張寓意深遠的「揮刀 / 棒」照片。
然而,作為殖民地,台灣自始至終一直都未被日本視為平等的國民,自然更不可能被日本主流社會視為合格的武士,這點無庸置疑。因此,在台灣對野球運動的百年熱愛中,摻雜了許多難以言説的情感。每次在棒球對決上日本時,面對來自「文化起源地」的隊伍,台灣似乎總是多了一分膽怯,對輸贏多了一些雜念。
百年求一勝的台灣
舉例來説,在2024年這場「百年一勝」的賽事過後,許多台灣網友不約而同地貼出一張照片:
1931年,台灣嘉義農專棒球隊,以「日本國民」的身分,前往東京挑戰甲子園賽事的畫面。當時,被認為是弱隊的嘉義農專,也如今日這支賽前不被看好的台灣隊一樣,跌破眾人眼鏡,闖入「日本高中棒球聖殿」甲子園,拿下亞軍。
不過,以上這一段關於台灣網友所貼照片的説法,其實不算精確。正確來説,多數台灣網友貼出的,是電影《KANO》的劇照。這部以嘉義農專棒球隊故事為藍本的電影中,也有許多真正的台灣小球員出演。在2024年的12強決賽中,表現不俗、還因奮力撲壘而受傷的潘傑楷,差點演出片中「率嘉農隊伍打進甲子園」的男主角吳明捷。潘最終因為課業與練球壓力婉拒出演,卻在十年後親身參與上演真實的「反攻東京」戲碼,也算得上是巧合。
「百年前嘉農沒有拿回來的冠軍,今天台灣隊拿回來了!」這是台灣網路上在賽後最常見的感嘆。更有不少人指出,台灣棒球——甚至是台灣人——終於可以開始在精神上與日本平起平坐,克服「矮人一截」心態,在「現代性」的賽場上,成為一名有自信的選手了。
不瞭解日本與台灣野球史的人,或許會覺得這樣的説法言過其實。然而,若將上述野球運動開拓者中馬庚、中野武二等人的説法納入考慮,則台灣人會有這樣的感觸,其實可説是有所本。
為了完成現代化工程,追趕歐美先進國家,日本發展了野球運動,取得了殖民地台灣,最終以發動戰爭吞敗告終。台灣作為被迫加入日本議程的殖民地,在各種領域一直作為「次等人」而存在,終於在這場比賽後,以堂堂正正、現代文明的方式,擊敗了日本。
再者,台灣結束日本殖民時代後,棒球熱潮仍然一直持續,從職業賽事到社區棒球,都吸引了大量的民眾參與。
另外,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中華民國政府為了維繫民間的信任與穩定,亦不斷地利用棒球作為民族主義的工具。在當時,不管是成人棒球、青少年棒球,甚至是兒童參與的少年棒球比賽,只要「中華隊」獲勝,媒體便會以「棒打洋人」、「民族英雄」稱之。藉着球棒,一吐自家在國際政治戰場上處處遭中共逼退的悶氣。
既然棒球與國家的氣運相連至此,台灣共同體的迷茫與混亂,自也影響了棒球運動的整體發展。在過去,棒球迷們總是感嘆,為何台灣個別選手的實力不差,卻總是在大型賽事中「惜敗」,迄今才取得第一面獎牌?
棒球,是無法一個人打的
這就要談到棒球比賽本身的特質:不限時間與比分回合制,導致比賽變數極大。即便到了最後一局下半,都還存在落後隊伍「逆轉勝」的可能性。其次,棒球比賽對於隊友默契、團隊感、總體戰略與調度的要求極高,即便陣中有明星選手,仍有可能因為教練團的調度失誤而落敗,較少存在「一人救一隊」的英雄主義式戲碼。
而回顧台灣歷史,從殖民地時期,日本將其視為次等公民的情況下,對於「反攻(日本)內地」始終存在緊張與自卑;到了戰後,棒球又成為中華民國被國際孤立時,代替「亞細亞的孤兒」出氣的工具。
於這種自我認同總是處於高度不確定的情況下,產業本身並不成熟,科學化程度也不夠高,甚至國家對於球員的防護與保險工作,一直都做得相當零落,也讓台灣球員的實力無從發揮。
最重要的是,在過去,台灣民間對於棒球欣賞、栽培的態度,也可説是相當幼稚。台灣民間流傳一句戲言:「台灣的國球不是棒球,而是贏球」,意指球迷對於輸球的球員殘忍無情,對於球員與棒球總體環境沒有長久支持的打算,而只希望透過短暫的勝利來慰藉心中的挫敗與焦慮。
主體性的轉機
不過,在二十一世紀,這一切有了明顯的變化。尤其在2020年後,covid-19疫情與中美對峙等多重因素交織之下,台灣的主體性意外得到了舒展的空間。在東京奧運中,許多項目的選手屢屢奪金、創下不少歷史紀錄,早已顯露出台灣「國家自信與體育實力並進」的新格局。
而在這一次的東京12強賽事中,台灣政府與民間從國家隊員的保險、後勤、防護,乃至於出賽的物質與精神支持系統,都比以往更加成熟。現任立法委員兼任中華職棒大聯盟會長的蔡其昌,發揮其擔任政治人物的協調手腕,串起國家與企業資源、球團、球員與球迷的網絡,尤其在留心打造「台式應援」文化上,蔡其昌可説是扮演了關鍵角色。
打開網路上的比賽影片,不難發現台灣球迷所唱的曲調、跳的「應援舞」都相當整齊劃一,創造滿滿的連結感。然而,在這一系列賽事伊始,是由台灣各球團自行提供應援曲,而《台灣尚勇》這首廣受台灣球迷喜愛的應援歌曲,卻沒有入選。
蔡其昌對台灣媒體透露,因為有球迷對此表示不滿,不斷敲碗要求官方應援直接使用大家喜愛的《台灣尚勇》這首歌曲,他才去居中協調,讓此事成真。
近年來,隨着台灣棒球熱潮逐漸復甦,主要由女性組成的啦啦隊文化也逐漸受到矚目。不但在日本網路上掀起討論「台式應援文化」的熱浪,BBC也特別製作一支影片,探討台灣棒球啦啦隊文化的崛起。
在球場上,球迷隨着啦啦隊的帶領,熟練唱出加油歌聲與舞步,甚至個別球員的應援曲,大家都倒背如流,這毫無疑問是建立共同感的好方式。
而台灣球迷如軍隊般整齊劃一的動作,也讓人不禁想起:這確實是一個經歷了38年戒嚴(也就是軍事管制政策)的國家。儘管在民主化後,台灣已變得開放、自由,但民眾的身體,依然保持着順從羣體的記憶。在必要的時候,人們彼此之間的默契感與配合度依然很高。
就如同2020年台灣疫情爆發時,台灣人可以極快的速度配合政府控制、嚴格要求彼此戴口罩,震驚其它國家的衞政部門。在台灣人寬鬆與漫不經心的外表下,依然藏着服從戰爭動員、服從羣體秩序的靈魂。
而《台灣尚勇》這首歌本身的旋律與舞步,確實簡單、活潑、好記,讓台灣球迷即便到了東京觀賽,也可以用這種方式,在不同座位區一起為台灣加油。為台式應援與台灣共同體的打造工程,再寫一頁傳奇。
如無意外,也無其它政權以極端暴力方式強行摧毀它,台灣人這次在棒球場上擊敗日本之後,便會一步步踏上建立自我認同之路。新時代的台灣人,在面對中國或日本時,都漸漸可以將其視為僅是歷史的一部分,而非永遠仰望、奔赴的祖國。
就像賽事中,台灣隊長陳傑憲在擊出關鍵三分全壘打後,不斷繞場奔跑,並用雙手反覆比畫胸前,彷彿想讓眾人看見他球衣上的字樣。
然而,他的球衣胸口上,卻僅有藍色布料,沒有任何花紋圖像。
許多人在第一時間不解其意,後來才知道,他是在呼應隊友前一日在記者會上的比畫動作,那胸口消失的字樣,正是「Taiwan」。
受國際情勢與奧會模式限制,台灣在國際上一直以「中華台北」之名參賽,且即便取勝,也僅能演奏以國旗歌改編的奧會歌曲、升起奧會旗幟,不能升國旗、唱國歌。
對於陳傑憲與他出生於解嚴後的同儕而言,這樣的局面一定是令人氣悶而委屈的。而新世代的他們,也找出了自己「表態」的方式。這在打出致勝一球后,以雙手比畫胸前空缺的動作,同樣在網路上感動、召喚了許多台灣人對於「正名」的熱情。
或許,這畫面正是一個隱喻:自2024年這場勝戰開始,台灣人可以開始在胸前書寫「Taiwan」主體歷史的窗口年代,正式揭幕。從這場「百年一勝」開始,台灣人的精神世界,不僅僅是與中國疏離,甚至也開始慢慢越過日本,走向下一個階段。
本文經歪腦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原標題:「百年一勝」的台灣棒球:前殖民地的逆襲,世界冠軍與一座「主體性」的里程碑
延伸閱讀
- 12強勝利之後:把握奪冠氣勢改革台灣各級棒球,打造最強體質
- 國球是棒球還是「贏球」?今天的團結感動其實來自黑暗過往,還有我們打贏了韓國
- 為何說12強賽奪冠最大功臣是曾豪駒?因為他帶隊的方式直接掃除了台灣球壇的傳統弊病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馮冠維
核稿編輯:翁世航
-
打敗日本,是王建民到林昱珉兩代王牌等了26年的夢想成真
中華隊擊敗日本,奪得12強冠軍!本文回顧2004雅典奧運及2013年經典賽的遺憾,到如今由新世代球員完成夢想。教練團成員多曾為球員,親身經歷這些挫敗,如今終能破除心魔,令人感動。二十多年來的悲願,終成真!
-
台灣棒球「朝聖之旅」:重新想起被迫忘記的歷史,找回神隱的共同體之名
棒球百年發展,交織臺灣與中、美、日帝國複雜關係。本文以「朝聖之旅」概念分析臺灣棒球如何反映殖民、認同與民族主義,並反思「臺灣隊」名被「中華隊」取代的困境。球員以手勢標記「Taiwan」,找回神隱的共同體之名。
-
從這場「百年一勝」開始,台灣人的精神世界不僅與中國疏離,甚至越過日本走向下個階段
對於許多台灣人而言,拿下世界冠軍不僅僅是台灣棒球在運動項目上的一次創記錄勝利,同時也是台灣作為前殖民地,如何以一個「下克上」的劇本——找回了民族自信的里程碑。
-
【圖表】從假球低潮到世界冠軍,兩張圖看台灣職棒觀眾人數變化和國家隊的表現
台灣棒球隊於世界棒球12強賽擊敗日本奪冠,寫下歷史新頁。台灣棒球曾經在假球風暴下陷入低谷,這座世界冠軍在職棒35年的此刻更別具意義。讓我們透過中華職棒例行賽觀賽人數變化,一起回顧台灣棒球重返榮耀的歷程。
-
27連勝的日本隊為什麼這麼強?一大關鍵是「侍JAPAN」國家隊已經體制化、公司化
日本的國家隊在被台灣斬斷紀錄之前,已經是27連勝的狀態,而這段期間為什麼他可以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撇開他們本身就實力超強外,另一大關鍵就是,它們的國家隊已經體制化、公司化,那個名字就叫做「侍JAPAN」(侍ジャパ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