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觀念座標

三月份,德國公共電視台有兩個節目以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為題,製作嘲諷內容,第一個節目於3月中播出,隨及遭到土耳其抗議,土國政府甚至召見德國駐土耳其大使表達抗議。土耳其的大動作,讓這段諷剌內容在YouTube點閱率飆升,該節目甚至加上英文和土耳其文字幕。德國方面以言論自由為由,拒絕對艾爾多安的抗議有所回應。

然而,第二個節目在3月底播出、以詩作嘲諷艾爾多安的節目,卻在電視台媒體以及YouTube全面下架,節目主持人遭德國政府起訴,此舉在德國引起相當大的爭議。

第一個節目:NDR的「Extra3」

德國和土耳其的外交關係,最近因為兩個嘲諷節目而陷入危機。3月17日,德國公共電視台NDR的節目「Extra3」,製作了一首艾爾多安之歌,內容嘲諷艾爾多安對各種自由的打壓,其中包括起訴羈押兩名報導土耳其與敘利亞激進份子進行軍火交易的記者、以及對性別平等的打壓。內容亦嘲諷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為了解決難民危機,對土耳其百般示好——「要對他好,因為他手握所有籌碼(Be nice to him, since he’s holding all the cards)」。

該節目播出後,土耳其召見德國駐土國大使表達抗議。柏林認為此事屬於新聞自由,因此拒絕給與正面回應。土國的大動作,反而使得這段內容受到相當大的重視,節目甚至YouTube打上字幕,讓不懂德文的人也能明白內容。

對於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的反應,該節目主持人艾林(Christian Ehring)在之後的節目中表示,艾爾多安很明顯有在看我們的節目,但卻沒有付任何的費用(註:在德國,每戶每月都必須繳交約新台幣700元的廣電費)。他還說:「如果他想要聽見批判聲,就必須看Extra3;如果他不想要見到異議,那他最好去見德國總理。」

艾林接受德國媒體《萊茵郵報 Rheinische Post》訪問時說:這個事件發生後,為這段內容帶來前所未有的曝光率。製作單位對這件事的反應相當複雜。他說,「政治壓力不大,我們給自己的壓力更大。我們很清楚,現在許多人都注意到這個節目,這些人之前可能根本沒看過這個節目。」他坦承:在設計內容之初,沒有想過可能的後果——像是導致外交危機。

製作單位的反應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因為湧進來的觀眾意見也和以往不同。在這個事件後,製作單位獲得很多的正面評價——不似以往的意見投書——儘管欣見這些正面評價,卻又必須保持超然距離。

歐洲議會主席馬丁.修斯(Martin Schulz)也為德國的新聞自由護航,他認為政治人物必須要能和諷剌節目共存,即使是土耳其總統,「不能因為我們在難民議題上的合作,就必須對土耳其基本權利的打壓保持沉默」。土耳其總統則是提出反駁,認為「侮辱和恐嚇不能被視作新聞自由、或是批判」。

第二個節目:ZDF的「Neo Magazin Royale」

另一個在公共電視台ZDF播出的節目「Neo Magazin Royale」,因此其內容對艾爾多安的「惡意辱罵」,主持人可能因此吃上官司。網路上有關該節目的播出內容,目前遭到移除。

根據總理發言人表示,總理梅克爾4月3日與土耳其總理達夫托葛魯(Ahmet Davotoglu)通話中說,主持人波梅曼(Jan Böhmermann)對土國總統「蓄意侮辱」。她同時也對達夫托葛魯表示,該節目內容已經遭到移除,強調聯邦政府相當重視新聞和言論自由的價值,但非沒有節度。

根據德國刑法第103條,侮辱他國元首,可求處至多3年的自由刑或是罰金。然而刑法第104條第1項也註明,這項刑事訴求的成立要件在於,德國和被侮辱之國的外交關係因此受到影響,被侮辱之國提出起訴請求,聯邦政府有保留起訴的權力。根據德國《每日新聞 Tagesschau.de》4月6日的報導,主持人波梅曼已遭曼茲檢察署的起訴(譯註:公共電視台ZDF位於曼茲)。4月10日,土耳其政府也正式送出起訴請求。

公共電視的政論節目主持人安娜.威爾(Anne Will)以此事件邀請來賓發表看法,左黨的國會議員達得倫(Sevim Dagdelen)批評梅克爾在這個事件立場不中立,扮演著球員兼裁判的角色。歐洲議員布洛克(Elmar Brok)雖然同意梅克爾對於該節目內容的評論,但認為聯邦政府不應該對該主持人提出告訴。

媒體對於梅克爾和聯邦政府的動作都有所針砭。認為目前德國的動作是以踐踏新聞和言論自由的方式,來安撫土耳其總統。

由左至右:以詩作諷刺土耳其總統的德國電視節目主持人波梅曼(Jan Böhmermann)、德國總理梅克爾、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

由左至右:以詩作諷刺土耳其總統的德國電視節目主持人波梅曼(Jan Böhmermann)、德國總理梅克爾、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

新聞言論自由:從諷剌節目到刑事案件

本週一(4月11日),曼茲檢察官證實,艾爾多安已經對波梅曼提出刑事告訴。

根據德國法律規定,聯邦政府保有起訴權。日前,德國總理辦公室、外交部、和司法部開會討論波梅曼事件。政府發言人賽柏特(Steffen Seibert)召開記者會表示,調查過程將會維持數天,而且將不會因為德國、或是歐盟試圖拉攏土耳其在難民危機上合作受影響;也不會因為德國總理梅克爾對於該諷剌內容的評價而受影響——梅克爾曾經表示:該諷剌內容是「蓄意侮辱」。賽柏特再次強調:梅克爾對這整件事的態度是,創作自由和新聞自由是沒有妥協空間的。

這件事引起各界討論。網路上有人發起連署聲援波梅曼,從週日晚間起,連署人數已超過16萬人。媒體同業也相當關注這件事。同樣諷刺時事的《今日秀 Heute-show》主持人維克(Oliver Welke)批評梅克爾的評論,他在接受報紙《畫報 Bild》訪問時說:「這是一個天大的錯誤,希望她會因此後悔。」

值此,也是德國作為法治國家、和其獨立司法的檢視。德國國會的內政委員會主席,基督教民主聯盟的黑非林(Ansgar Heveling)接受《萊茵郵報 Rheinische Post》訪問時表示:不反對獨立司法的介入調查,「我們應該對我們身為法治國家有信心」。漢堡媒體法教授恩格斯(Stefan Engels)接受德國媒體通訊社《dpa》訪問時說:這個案子的爭議,最後可能會到憲法法庭的層級——如果因為侮辱外國元首被正式起訴,這個案件的核心就會是:達到「侮辱」的界線在哪裡?

聯邦外交部目前的態度,則是質疑這個案件的正當性。

根據《每日新聞》的整理,從諷剌節目到外交危機,德國不是第一次發生這種事。1987年的對象是當時伊朗領袖何梅尼(Ajatollah Khomeini):一段剪接的14秒影片中,蒙面的伊朗女性把內衣褲擲向何梅尼,該節目主持人魯迪.卡雷爾(Rudi Carrell)說:「何梅尼受人擁戴,甚至被禮物淹沒。」

穆斯林世界卻不認為這是一個玩笑:伊朗將兩位德國大使遣送出境、關閉在德黑蘭的歌德學院,學生還上街抗議。卡雷爾與他的家人必須要申請保護。2006年則是波蘭,德國媒體《日報 Taz》以「波蘭新任馬鈴薯」(Polens neue Kartoffel)形容當時的總統卡臣斯基(Lech Kacznski),結果卡臣斯基以胃病拒絕出席一場德法波三國高峰會。

目前傳出的最新動態是,同樣屬於執政聯盟的社會民主黨,希望刪除刑法第103條侮辱外國組織和元首罪,以平息整個風波,他們認為這條法律是「古董」,與當今潮流不合,打算在下週會議中,提案修正該法。

新聞來源:

本文經觀念座標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1)(2)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鄒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