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梅尼
漫談以巴衝突起源(27):看看海珊和賓拉登的下場,阿拉伯世界討厭西方是有原因的
仔細觀察歐美都在阿拉伯世界做了些什麼,就會發現他們真的都沒帶腦子出門。當時華盛頓讓庫德族人相信他們有機會推翻海珊政權,美國會在後面提供一切支持,在南方,美國對什葉派做出了一樣的承諾。結果美國食言了,沒有提供任何有意義的協助。當海珊得知南北雙方的反對派聯合造反時,氣得不行。
漫談以巴衝突起源(24):在阿拉伯世界思想混亂之際,誰是伊朗真正的守護者?
在納瑟主義終結後,在什葉派的何梅尼看來,國家會這麼亂就是因為君主偏離了真主的教誨,因此當一個社會陷入價值觀迷茫時,教士集團就有必要挺身而出,按照伊斯蘭教法重新制定規矩,告訴世人什麼是正確的行為,又什麼是不正確的行為......
《揭開穆斯林世界》緒論:把多樣化的十五億人口歸類在一個「想像的共同體」,顯然是幼稚的
如今多數人都認為,全球有一個統一的穆斯林共同體,共享單一的價值觀與宗教文化。但是,秉持伊斯蘭亞洲主義的土耳其裔學者艾丁提出了一個極為挑釁的說法:他認為,所謂全世界15億穆斯林構成的一個單一的宗教政治實體,是一種誤解。這種觀念如何產生,以及為何它如此普遍?本書追溯了這樣一個錯誤觀念的思想根源,並解釋為何這個概念對非穆斯林和穆斯林都深具吸引力。
《行走在戰爭與和平的邊緣》:駐伊朗大使館外的「反美骷髏女神」,已成為德黑蘭必到的旅遊打卡點
擔任駐中東記者的五年時光裡,我走過久經戰火無情蹂躪的國家,訪問被死亡陰影糾纏籠罩的無辜人民。曾被伊斯蘭國綁架的亞茲迪少女,在講述自身遭遇時仍心有餘悸;住在危樓裡的黎巴嫩老太太,緩緩道出記憶深處的戰爭經歷;而那名被炮彈擊中的敘利亞女孩,儘管可能再也無法用自己的雙腳行走,卻仍笑得堅強燦爛,更勝驕陽。
美伊完成換囚:美國解凍60億美元伊朗資金,五名被押美公民飛離伊朗
喬治城大學卡達分校伊朗裔教授邁赫蘭・卡姆拉瓦對BBC說:「我認為對雙方都算一點勝利。」「對拜登來說,大選在即,他把美國人帶回了家;而對伊朗來說,在美國監獄裏的伊朗人獲釋了,而這60億美元是更大的勝利。」
魯西迪的一生未來應該會拍成傳記電影,而且非常適合拍成驚悚片
《勝利之城》問世以來頗受好評,不少人認為它會是魯西迪又一部傳世之作。很可能是又一部,但應該不會是最後一部。魯西迪受訪時並不避諱自己身心遭到的重創:失去一隻眼睛讓他打字與閱讀(現在得靠iPad)分外辛苦,左手尺神經斷裂還在復原,晚上常會做噩夢,也難逃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然而在停筆一段時間之後,他已經回到書桌前方。
《賓.拉登文件》:理解基地組織與中東國際政治的癥結,勾勒21世紀初全球聖戰的興起與發展
《賓.拉登文件》是作者奈莉.拉胡德針對蓋達組織解密的內部通信和文件所做的研究。這些文件涵蓋賓.拉登與同僚的內部通信,以及他的個人反思。賓.拉登將電子文件保存,透過熟識可信的快遞員傳遞訊息,與家人和其他基地組織成員進行交流。
【2022卡達世界盃】兩大世仇暌違24年再交鋒,美國甜蜜復仇1比0勝伊朗
對美國人來說,伊朗激進分子把被蒙住眼睛並戴上手銬的美國人質帶到電視攝影機前示眾的那幕,永遠令人難以忘懷。伊朗人也忘不了1988年7月3日美國「文森斯號」(USS Vincennes)巡洋艦擊落在波斯灣上空飛行的一架伊朗客機,造成290人死亡的慘劇。也因此在伊朗民族意識中,與美國在足球場上的拚搏比其他隊更占有特殊地位。
《伊朗的靈魂》導讀:持續實驗與奮鬥的伊朗政府及其異議分子
本書將以這些「異議分子」為主角,重看伊朗近40年的歷史,深入了解伊朗人所追求的未來究竟是什麼。這不只是他們的個人故事,更是一個國家及其人民努力尋求改變的過程。今日的伊朗也許不是個快樂的天堂,但那些為了國家努力的個人,卻值得我們致以敬意。
《1953:伊朗關鍵之年,一場被掩蓋的政變》導讀:究竟誰才是真正的邪惡軸心?
一桶石油,換來一道民族的傷痕。1953年8月,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劃推翻伊朗民選首相穆沙迪克的一場政變,改變了往後半世紀英美兩大強權與伊朗的關係。曾經有段時間,強權對伊朗無情壓迫、豪取利益、進而操弄並顛覆其政權……
魯西迪紐約演講遇刺:代表作《魔鬼詩篇》惹議、伊朗已故領袖曾懸賞300萬美元要處決他
魯西迪1988年出版的《魔鬼詩篇》,在英國獲得了積極的評價,差一點獲得布克獎,但穆斯林認為這本書褻瀆和嘲弄了他們的信仰,引發了極大的爭議。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國家首腦下台後形形色色的海外流亡之路
美國西北大學政治學教授艾貝爾・埃斯克利巴-福爾奇弗克(Abel Escriba-Folch)和丹尼爾・克爾瑪立克(Daniel Krcmaric)的研究顯示,1946年至2012年期間,有180多名被趕下台的國家元首流亡海外。
《全球戰場》:先後六屆美國政府對伊朗政策都犯了一個通病——欠缺戰略同理心
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麥馬斯特,在本書中深入探討俄羅斯、中國、北韓、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國的歷史與政治脈絡,抽絲剝繭地挖掘證據,以此說明美國外交政策之所以屢屢挫敗,就是因為缺乏客觀認識對手的意圖、手段、與願景的客觀理性。
儘管伊朗政權面臨重重困難,但指望其迅速崩解顯然不切實際
拜川普做法所賜,美國浪費了與歐洲形成統一戰線、糾正伊朗人權侵犯行為以及在中東和其他地區的擾亂行為的機會。
伊斯蘭國專題》伊朗:兩伊唇亡齒寒,邊界安全是最後的底線
伊斯蘭國所引起的動盪,一來改變存在已久的舊秩序,二來是伊朗在區域與國際之間的重要性大增。伊朗欲藉伊斯蘭國引起的動盪,來統合西亞國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