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點比其他地點更加可怕,大家很容易就會同意哪些地點比較嚇人。當我要求我的學生說出可怕的地點,他們爭相講出預期得到的名單:監獄、精神病院、古老的地方、廢棄的場所,以及有犯罪與謀殺歷史的地點。

許多恐怖電影、電視節目和靈異調查地點有個共同的特點:監禁。讓人無法離開的地方成為《捉鬼隊》(Ghost Hunters)和《誰敢來挑戰》(Fear Factor)等電視節目眾多集數拍攝的場景,還有《未來總動員》(Twelve Monkeys)、《恐怖斷魂屋》(Session 9)、《養鬼吃人》(Hellraiser)和《隔離島》(ShutterIsland)等許多電影。除了提供便利方法讓劇中主要角色無法逃脫,這些地方也是社會學家所謂的「全控機構」(total institutions),意思是指隔絕人們的場所,通常未經當事人同意。

伸手不見五指的監獄

全控機構可分為數類,這是由知名社會學家厄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加以分類:照顧那些無法照料自己,或可能傷害自己與他人的人之場所,像是養老院和精神病院;囚禁罪犯的地方,像是監獄和感化院;自願性的全控機構,像是學校、修道院和寺廟。雖然其本質並不「邪惡」,這些地點是許多歷史上人類最悲慘和恐怖犯罪的場所,這也使得它們成為世上最可怕的地方,以及最流行的「黑暗觀光」(dark tourism)景點。

這些地點不只是恐怖而已,它們時常引發哀傷或懷舊之情,在現場能讓我們覺得更加貼近牆上見證與記錄久遠年代的故事。它們亦引發敬畏感,提醒著我們有許多事情比我們還要巨大且古老。

全控機構,尤其是那些違背意願禁閉人們的地方,雖然嚇人卻也迷人,營造出一種吸引/排斥的力量。我們的進化使得我們受到新鮮事物所吸引,包括怪誕的事;2事實上,大腦對於新奇、不尋常的事物感到興奮且更加注意(有些人的程度高於其他人)。畢竟,我們的祖先具備平衡的好奇心,以尋找新的食物來源和伴侶,卻又有著適度的謹慎以進行戰鬥。不過,這些地方同時吸引及推開我們,是有著其他更加深沉、更多心理層面的理由。

囚禁的背後:從監獄到精神病院

這些地方囚禁著可怕、令人厭惡的「怪物」,不被正直、有道德及守法的公民看見。然而,我們卻被他們所提醒的事情迷住:藉由監禁罪犯或其他「不正常」的人這個公開舉動,社會重申我們的共同價值,突顯「我們」和「他們」之間的差異,並且增強了分界線。連環殺人魔、強暴犯、恐怖分子、內線交易對沖基金經理人和虐童者,那些威脅社會者被拘禁在全控機構的高牆後,遠離我們。

全控機構讓我們靠近邪惡,藉此讓人慶幸自己的正直。

當我參觀西維吉尼亞監獄時,這種感受最為明顯。在那裡,一名熱心的導覽人員在「罪有應得」的收容人殘酷而駭人聽聞的故事間穿插笑話和諷刺,她說,「假如你的行為像畜牲,你就會受到畜牲的對待。」(高夫曼和幾乎所有的行為研究都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情況正好相反。)最後的故事發生在「老火花」(Old Sparky)底下,這張電椅執行過九次死刑,包括艾默.布蘭納(Elmer Brunner),他是最後一個死在那裡的西維吉尼亞人。

布蘭納在私闖民宅時持鐵槌凶殘地殺害了魯碧.米勒(Ruby Miller),因此被判一級謀殺罪。我們圍繞在電椅四周,入神地聽著這個悲慘故事。這時我看到,原本是一群陌生人的遊客團體變成了一個小型社群。故事以布蘭納坐上電椅作為結束,大家同聲歡呼,有人還互相擊掌。我想有人甚至高呼「美利堅!」感謝我們的司法制度,讓這個社會遠離傷害,我們可以安穩地休息,不必擔憂。至少,我們是這麼認為。

全控機構引起的恐懼不完全在於裡頭的人,至少不只是關在獄中的人。還有這個機構本身的結構、目的和影響。不僅這個機構的員工(甚或受刑人)可以殺死你,有時甚至不會違反法律,他們還能名副其實地剝奪你的自由和身分。不論你是病人、犯人或學生,都要經歷一個嚴苛的再社會化程序,這可能造成你意志消沉、病態化和喪失全部的自我意識(不妨想像《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這部小說)。即使是全控機構的員工也要卸下其身分認同,換上喪失自我感的新自我,以致他們與自己的情感脫節,也比較不能體諒他人。

最惡名昭彰的全控機構

全控機構裡的怪物未必都是服刑者。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知名的監獄實驗說明這個問題的兩個層面3:他指派學生在一個模擬監獄擔任警衛和犯人的角色,但最後不得不取消這個實驗,因為學生警衛開始濫用權力,命令學生犯人去做殘暴、羞辱的工作。

多年後,甚至連金巴多都承認,他在不是出自本意之下,扮演起典獄長的角色,而不是客觀的研究者。雖然金巴多的實驗未盡完善(也不太道德),研究證實,以任何形式長時間參與非自願性的全控機構,可能會令人覺得自己不像一個人,這對許多人來說簡直生不如死。引述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的話4:執刑者的權力只及於你的死亡,機構的權力卻及於其他任何事情。

美國史上,甚或是全世界最恐怖、最惡名昭彰的全控機構,是成立於一八二九年的賓州東部州立監獄(Eastern State Penitentiary)。它是美國第一所監獄,也是全球三百所監獄的模型。賓州東部州立監獄何以成為全球最可怕的地方,原因有數個層面─它是一間大型、老舊的監獄,有人說它鬧鬼,它也是賓州重大罪犯和全美一些最聲名狼藉的罪犯服刑之處,包括艾爾.卡彭(Al Capone)和威利.薩頓(Willie Sutton)。

獨自一人

不過,它率先開發出美國一種新型態的機構化酷刑,以及人類最大的恐懼之一:單獨囚禁。多年來我閱讀及研究「你最大的恐懼是什麼?」這個問題,「獨自一人被困住」這個答案總是擠上前五名(還有死亡、黑暗、溺水和失去所愛的人)。為什麼呢?為什麼我們如此害怕獨自一人?

全控機構有許多可以探索的地方,可是我不想犯法被捕,也不想把自己關進精神病院去調查那些恐懼,原因不只是我沒那麼愚蠢。我想要探討這些象徵黑暗面,或者至少是人類行為隱蔽面的古老建築所引起的吸引與排斥。我參觀了一些歷史性機構以研究這個現象,沿路上學到許多,但是當要研究監禁時,我想要去最完美的場所,在那裡待上一夜。獨自一人。

書籍介紹

《恐懼密碼:為什麼我們總是怕黑、怕鬼、怕獨處?》,商周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瑪姬‧克爾
譯者:蕭美惠、林奕伶、楊琇玲、陳筱宛

從懼高到怕黑,從鬧鬼地帶到犯罪天堂,解密總是讓你我心驚膽跳的內在機制,一趟令人大起雞皮疙瘩、卻又深陷其中的恐懼心理學之旅!

什麼事情會令你感到恐懼?一個人走夜路、從身邊飛過的蟑螂,還是遠方模糊的人影?然而我們又為什麼愛看恐怖片、玩雲霄飛車、去鬼屋探險,

偏要讓自己嚇破膽?究竟哪些因子左右了我們的恐懼?恐懼又如何反映出不為人知的自己?

恐懼的背後,有著令人又愛又恨的謎團,既令我們避之唯恐不及,卻又情不自禁深受吸引!

一名任職於美國著名鬼屋ScareHouse的恐懼社會學家,為了探討人性中的恐懼之謎,並鑽研如何讓鬼屋的恐怖更上層樓,造訪了世界各地的駭人景點,包括在紐約116層高樓的邊緣漫步,在日本的自殺森林裡探險,在廢棄的監獄過夜,被銬上手銬在漆黑的坑道裡爬行……

從這些震撼的經歷中,逐一探索這些恐懼如何觸發我們的生理機制,又如何觸動我們的心理感知,恐懼造成的刺激又如何帶來不可思議的愉悅──

COVERPhoto Credit:商周出版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