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灣護理人員權益促進會與台灣勞工陣線的統計:高達六成護理人員每天超時工作,也有五成無法拿到加班費。其餘關於勞工權益受損的問題包括:一名護理人員同一時間所需照護病患人數(護病比)過高;白班夜班輪調頻繁違反人類生理常態無法給予足夠休息(即所謂「花花班表」)等等。面對這許多導致護理人力嚴重缺乏的問題,衛生署多次提出醫療單位人力所需符合的標準,並再加上一句「考慮將此標準納入醫療院所評鑑中」。

醫院評鑑一直都被政府醫療單位、民間團體,甚至部分醫療界人士視作能夠保障醫療品質,保護病人安全,甚至提升醫護勞動環境優質化的良藥。然而非常弔詭地,由護理人員本身進行評估造成血汗過勞以及惡質勞動環境的種種因素中,「不良評鑑」也是被反覆提出的項目。

為什麼會造成這麼兩極的結果?明明是被期待用以改善醫護人員勞動環境的方法,為何反而成為造成過勞的元兇?在探討這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何謂醫院評鑑?

醫院評鑑制度

台灣由衛生主管機關委託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簡稱醫策會)進行醫院評鑑改革規畫,自二○○七年開始正式全面施行新制醫院評鑑及新制教學醫院評鑑,同時依評鑑合格結果決定健保支付標準。也就是說,執行同樣的醫療處置,依該醫療院所得到評鑑結果不同,得到的健保給付也不一樣,差距甚至高達百分之三十,光是評鑑過與不過就足以影響一間醫療院所是否得以營運。因此,在健保給付的直接誘因下,所有醫療院所無不竭盡全力於醫院評鑑上爭取最好成績。

醫院評鑑依其結果有三年一評或是四年一評,受評時間依評鑑等級從數小時到數天,評鑑項目從人力、設施、醫療規範等等洋洋灑灑數十項。評鑑委員要怎麼樣在這麼短時間內確認被評鑑對象實際狀況,而被評鑑醫療院所要如何顯揚優點隱藏缺點,如何讓評鑑委員承認自身成績給予高評價,來往之間成為異常複雜的攻防戰。

而非常遺憾地,要在短時間內得知一處醫療院所三四年間的實際狀況,最常被使用的方法就是準備好大量統計報表或是各式紀錄,讓審查委員隨意抽查。即使醫策會曾經公開表示評鑑不以書面資料為重,但評鑑委員要是臨時說要抽查某某書面資料,院方並無法拒絕。想當然醫院方面不會膽敢冒著評鑑可能不過的危險,決定不要做書面報告。

同時,要在極短時間內不倚靠書面或者電腦檔呈現大量資料終究有所困難。或許評鑑委員並不想看製作精美的報告書,但臨時抽查數萬筆檢查報告中的某一筆,或者幾十種品質管理報告中的某一種某月分紀錄與缺失評價(包含缺失改良方法以及進行改良步驟後的結果評值),或者隨便翻開某本病歷察看護理評估中某一項書寫是否正確完整,已經是醫院評鑑時必定上演的劇情。

於是對醫療機構而言,評鑑要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書面報告書,還是幾年以來的大量書寫紀錄、事件統計、通知與回應、各項稽核、改善方案、改善後再評估的結果……各式各樣的厚重檔案夾,常常多到連護理站檔案櫃都收不下。近年來更流行朝高科技前進,除了紙本之外還要整齊美觀的電腦檔,陪伴評鑑的院方人員人手一台筆記型電腦,務求在委員一個要求之下立刻可以把檔案調出來。

而那些超級繁複的護理紀錄、繕寫清楚美麗的表格、密密麻麻光看長串名稱就令人暈眩的電腦檔,無一不是醫護人員花費驚人時間與心力含辛茹苦製作出來的。為了達成評鑑的高度要求,護理人員甚至必須放棄照護病人的時間,去書寫那些名目上用來提升照護病人品質的病歷。有個非常著名的笑話:病房中找不到半個護理人員,那些消失的護理人員去了哪裡?答案:困在護理站裡趕評鑑要的東西。

一整天下來,護理人員花在寫病人狀態如何、計畫如何、實行結果評估等等的時間,可能比真正待在病人身旁照顧病人的時間還多。明明是用以改善醫療品質、保障病人安全的種種方案,結果反而侵蝕掉護理人員的時間精力,進而導致醫療品質下降、病人安全受損,真的是一件非常荒謬的事。

重視表面功夫,卻又嚴重消耗精力的作秀

再來,評鑑時間可能從幾小時到幾天。局限於評鑑時間過短,護理人力短缺的問題常常因此被忽視。數年之中,醫療院所往往僅有評鑑那星期,甚至評鑑那幾個小時人力足以符合標準。為了合乎評鑑標準臨時改變人員配置,做出好幾年份根本不合實情的假班表,評鑑期間不准休假硬是把人力灌到足夠,實在湊不到人數就宣稱「整修病房」將部分病房關閉,使住院病患人數減少以符合照護標準,強硬要求希望想離職的人員留到評鑑後,以至於評鑑後爆發大量離職潮……都是光憑著短暫時間的評鑑無法察覺的重大問題。

而除了最基本醫院評鑑之外,醫療院所其他多如牛毛的評鑑獲認證項目也很驚人。高齡友善醫院、無菸醫院、健康職場等等,或許當初設計認證單位立意良善,但對早已疲於奔命的醫護人員而言,僅僅是一場又一場重視表面功夫,卻又嚴重消耗精力的作秀而已。

另外有個非常重要,卻常常被忽視的問題是:當主管機關如衛生署,理所當然認為可以以改變評鑑項目,作為改善醫護人員勞動環境的解決方法,而不去正視評鑑有時只是一場虛假而可笑的聯合作秀──醫療單位作假。然而評鑑委員也知道醫院在作假,卻彼此心照不宣,不去真正謀求能夠解決的方法。於是包括護理人力在內,許多問題延宕多年始終未獲得解決。即使在社會大眾面前多次承諾將設法解決醫療困境,但當那個解決方法(評鑑)本身建立於虛偽與欺騙之上,所開出的政治支票永遠也只是空談。

醫院評鑑並非改善醫療環境、防止醫療崩壞的萬靈丹,去發掘其他真正有效的監督方法是必須的。是否針對人力項目採取不定時抽查,或者其他更有效率的做法,而不是勞師動眾的定期作秀,是衛生機關必須好好考量的重點。

書籍介紹

《護理崩壞!醫療難民潮來襲》,貓頭鷹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亮亮醫師

你知道嗎?護理人員每增加一位「照護病患」,病患死亡風險就會提高7%!

或許你跟我一樣不解,為什麼北門醫院暗夜的一把火,卻會演變成台灣醫療史上最慘重的事故?

為什麼台灣擁有被國際高度讚譽的全民健保,但台灣人民卻連張病床也排不到,甚至得像難民一樣躺在醫院地板上被急救?

為什麼台灣的醫院外觀愈蓋愈豪華,設備愈來愈先進,但病房卻一間間關閉,醫院甚至面臨倒閉危機?

這是因為病床設置容易,但卻沒有足夠的、有經驗的護理人員能夠提供照護。

台灣的護理正在崩壞,而「醫療難民」大潮即將來襲!

本書是由一群熱血的醫療從業人員共筆而成的第一手報導,在書裡,你可以看到護理人員完整的、真實的工作現況,了解醫療崩壞、護理崩壞將如何影響到他們,乃至你、我的身體健康、家庭生活。

此外,也提供國內、外研究數據及真實案例的比較,戳破官方糖衣數據,揭露政府、醫院不願面對也不想讓你知道的真相。

最後,將就現有制度面、法律面提出完整的改革建議,並針對不少護理從業人員困擾的勞動權益提供解答。無論你是正在地獄裡救苦救難的護理人員、即將投入護理職場的新鮮人或是對於醫療崩壞感到憂心忡忡,甚或想要立即挽起袖子,一起熱血拯救台灣醫療的朋友,在這本書裡你都可以得到聲援與解答。

未命名Photo Credit:貓頭鷹文化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