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畢這齣音樂劇,加上演出後的嘉賓分享,的確是擴闊了自己對於性別的想像,對於「性別」有著更多的思考。
文︰文特森
剛剛過去的星期二,筆者參與浸會大學通識及文化研究學會舉辦的第四屆性別文化節,今屆的主題是「身體」,活動當中有不少展覽圍繞著「身體」,例如一些同學對於「身體」各部分的獨白,性別錯配的互動攤位,性玩具展覽等等,而整個活動的重頭戲則是一個名為〈囹圄的曙光〉的原創音樂劇。
整齣音樂劇都是由同學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劇中的演出道具等等都由同學一手一腳準備的,短短的五幕劇目,講述的是一個性別酷兒人士由小到大面對對自己性別的疑惑,由覺得自己是一個女同性戀者,慢慢意識到自己是一個跨性別人士,再到酷兒的心路歷程。
劇中一開始以芭蕾舞作開頭,芭蕾可謂是相當女性化的象徵,舞蹈取名為〈鳥籠〉,與第一幕提到主角從小就對女性胴體有著莫名的興趣,長大後亦交過女朋友,但礙於家人反對而分手,女性這個性別對她而言就好像鳥籠牢牢把她困著,難以釋放。
劇情發展下去,主角因緣際遇與一群跨性別的人士結為朋友,對她而言是令她對自己重新定位的契機,一首《我》可算是主角另一種自白——「不用閃躲,為我喜歡的生活而活……感激天生這個我」,劇中不同的表演都反映著主角不同狀態,困惑、情慾、爭扎、身份認同等等。最後,整齣音樂劇一直在白布後演出的主角,一邊走到台中一方道出「我認為性別是流動的,我看性別不是平面而是像3D那樣立體」的一段獨白,大約概括的總結主角對於「性別」的看法。
整個活動最吸引的是同學們邀請了劇中的原版主角跟觀眾們交流,分享一下她對「酷兒」的理解,對男女兩性之間的看法。所謂「酷兒」即是一些異於主流的性別標準:同性戀、雙性戀、跨越性別者(Transgender)等等的統稱。正如嘉賓在分享當中提到自己原生性別是女性,在社交上面會用男性,而且是一個泛性戀者,即是她認為戀愛不應該是用性別來區分,而是應該用感覺來決定,所以她曾經交過同性戀者、雙性戀者,亦不抗拒交男朋友。
相信不少觀眾都會對於她對性別的理解相當驚奇,她視參與健美運動/健身是性別認同的建立,令自己更像一個男子漢。她認為「性別流動」不應該將性別簡單二元的劃分為男/女,性別應該有更多的可能性,再者她分享了一些跨性別這個身份為她帶來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某程度上反映了性小眾在香港社會遇到的困境及歧視。
看畢這齣音樂劇,加上演出後的嘉賓分享,的確是擴闊了自己對於性別的想像(相信沒多少人在現實生活中接觸跨性別人士吧),對於「性別」有著更多的思考。
延伸閱讀︰【身體實驗】是她也是他 以健身跨越性別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此。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歐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