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防止健康流言散播,應該從小做起——教導小學生要按科學證據來思考,為他們打下「思想疫苗」。
網絡上流言多不勝數,其中以健康為主題的佔了不少,例如跟癌症有關的就有「XXX竟然致癌」、「吃YY可以防癌症」、「醫生絕不告訴你的癌症真相」等類別。一旦相信了這些健康流言,嚴重的話可能患病時採用無效療法、延誤治療,又或如反疫苗人士般降低疫苗接種率,增加社區爆發疫症風險。
然而任何曾經嘗試破解流言的人都知道,既定信念非常頑強,只要對一件事先入為主(例如認為疫苗有害)就難以改變,假如單純陳述事實來反駁甚至會引起「逆火效應」(backfire effect),令對方信念更強。要不受流言影響,批判思考非常重要。
如何令人獲得充分資訊
挪威公共衛生研究所的Andrew Oxman致力研究如何讓民眾在獲得充分資訊下作出醫療決定,在過去數十年他一直尋找方法,令成人能夠批判思考各種飲食潮流、疫苗流言和「神奇療法」。
為有系統整理醫學研究而設的考科藍組織(Cochrane)其中一位創辦人Iain Chalmers,曾合寫《測試療法》(Testing Treatments)一書,以淺白語言幫助讀者分辨出可靠的醫療建議。按Chalmers的說法,此書的根本理念是「你不用成為科學家,也能作批判思考及提出好問題」。
在2012年此書推出第二版的時候,Oxman就問Chalmers︰「為甚麼我們不從《測試療法》中找出關鍵概念,看看能否教導烏干達的小學生?」Chalmers當時回答Oxam︰「你瘋了。」
Oxman沒有瘋,他曾經在烏干達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的SURE計劃,嘗試令政策決定建基於研究證據之上。他表示跟政策訂定者合作的經歷,讓他了解到成人沒有時間學習,而且需要忘記大量東西(錯誤信念),因此他當時已想針對健康議題,為年輕人建立起批判思考的基礎。
他表示︰「關於療法的不可靠說法,乃普遍而且重大的公共衛生關注事項,但只有少數針對教育人們如何評估有關說法的措施受到測試。」
知情健康決定計劃
這就是「知情健康決定」計劃(IHC)的源頭。IHC團隊整理了概念清單,再向健康資訊傳播等研究範疇的專家、記者、老師等人諮詢,收到回應後再得出34項關鍵概念,分成3組︰
- 宣稱是否有道理?
- 比較(不同療法)是否公平和可靠?
- 作出知情選擇
第一組概念主要想提出一點︰並非所有「某某療法有效」的宣稱都可靠,要在充分資訊下決定使用療法,需要先獲得可靠資訊。第二組概念的主旨在於,知情決定需要公平比較不同療法,實驗設計上需要盡量減少偏差,例如介紹雙盲實驗、引入對照組、只看相對效應可能會誤導、誤解p值等概念。第三組關於如何作出知情選擇,包括需要知道證據的相關程度、重要程度以及確定性,介紹如何理解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決定使用療法不能單看其好處等。
基於這些概念,IHC團隊為小學生設計課程及材料,另外亦為家長錄製Podcast,再進行實驗。課程包含12個概念,而Podcast則涵蓋9個,兩者有8個概念重疊,總共包含以下13個概念(打星號為Podcast內容)︰
- *療法可能有害
- *個人經驗或傳聞,對大部份療法而言並非評估其效果的有效基礎
- *一項療法的「結果」可能跟療法有關,但未必由療法引起(這個不在課程範圍內)
- *廣泛使用或歷史悠久的療法不一定有益或安全
- 嶄新、有牌子或更昂貴的療法未必比現存其他選項好
- *僅有專家或權威意見,並非決定療法效用或害處的可靠基礎
- 利益衝突可能導致關於療法效用的誤導宣稱
- *評價療法效用需要恰當比較
- *除了要比較療法外,比較的組別也需要類似
- (在比較的過程中)如果可能的話,接受測試的人不應該知道自己接受哪一種療法
- *對於不同療法的比較,單單一次的結果可能會不準確
- 只有少量結果的小型研究,通常未能提供資訊,而且結果可能不準確
- *關於採用療法的決定,不能只考慮其好處
家長學生接受實驗
研究團隊在烏干達35家小學中,找來675位家長進行實驗,其子女年齡都在10至12歲左右。其中334位家長聆聽IHC團隊製作的Podcast,另外341人則聽關於衛生議題的公共服務宣佈(作為對照組)。
兩組家長聆聽完實驗材料後,需要接受測試。每項關鍵概念均有兩題、共18題多項選擇題,11分或以上為合格。最終有561名家長完成整個實驗,結果發現聽podcast的組別平均分為67.8%,而對照組則為52.4%。此外,podcast組的288名家長中有233人(71%)合格,而對照組的273名家長中則有103人(38%)合格。
至於小學生課程測試方面,總共有120家學校參與,一半安排教授IHC的課程,另外一半則沒有任何安排。需要教學的老師須先接受2天工作坊,並在一個學期內較授9課,每節80分鐘。教授課程的60家學校共有76位老師、6383位學生,對照組則有67位老師、4430位學生。
正如上述實驗一樣,學期完結後兩組學生均進行測試,每個概念有兩題、共24題多項選擇題,13分或以上為合格。結果顯示,有教授課程的學生平均分為62.4%,高於對照組的43.1%;合格率方面,前者為69%,後者則只有27%。
兩項實驗顯示,IHC計劃提供的教育資源能夠提升家長及學生評估療法效用的能力。不過實驗亦有其限制,例如參與者懂得答問題,未必代表他們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相關概念。團隊亦表示,未來研究範圍包括如何增加教學資源使用、長期效果(包括對實際決定的影響)、是否適用於其他國家,以及如何在這項計劃的基礎上,設計更多小學及中學的教學資源。
成為具科學素養的公民
史丹福大學的衛生研究及政策教授John Ioannidis認為這個實驗是項有趣的觀察,而且最低限度令人欣慰——孩子能學會批判思考。他亦認同要防止流言,必須由兒童教育做起,因為等到人長大後才教他們要按證據思考,並不一定成功︰「我們要及早開始,讓人明白按照公平測試、科學及證據來作決定非常重要。」
當然,今次研究有其限制,但實驗結果並非最重要。這個計劃讓人更了解如何阻止流言散播、如何讓小孩學會不受錯誤資訊影響,在「假新聞」當道、謠言更容易從社交網站傳播的年代,學校更應該把批判思考列為教學重點。
Oxman希望IHC計劃的教學資源會在全球學校課程中使用,令兒童未來能成為具科學素養的公民,可以參與關於公共政策及健康的合理討論。他說︰「我放眼未來,我認為我這一代已經太遲。」
相關文章︰
資料來源︰
- Effects of the Informed Health Choices primary school intervention on the ability of children in Uganda to assess the reliability of claims about treatment effects: a cluster-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Allen Nsangi et al. 2017)
- Effects of the Informed Health Choices podcast on the ability of parents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n Uganda to assess claims about treatment effect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Daniel Semakula et al. 2017)
- Measuring ability to assess claims about treatment effects in English and Luganda: evaluation of multiple-choice questions from the “Claim Evaluation Tools” database using Rasch modelling. (IHC Working Paper)
- We can teach children to smell bullshit (Vox)
- A study has shown how improved health literacy could help children and adults make better choices about their health (Australian Journal of Pharmacy)
- Key concepts that people need to understand to assess claims about treatment effects (Astrid Austvoll-Dahlgren et al. 2015)
- Our world is awash in bullshit health claims. These scientists want to train kids to spot them. (Vox)
- Informed Health Choices
- Testing Treatments intera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