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卓敏(信報月刊記者)

剛度過80歲大壽的白先勇,人生離不開中國文化的烙印,五六歲就與《紅樓夢》結緣,十幾歲迷上崑曲。他慨嘆目前兩岸三地的教育,都摒棄老祖宗珍貴遺產。他身體力行推廣《紅樓夢》與《牡丹亭》,作為文藝復興兩根台柱。目睹文化摻雜政治,他強調「政治歸政治,文化歸文化」,要讓文化之美來淨化政治之醜。

2014年,白先勇破天荒回到母校台灣大學開課講授《紅樓夢》這本他心目中的聖經,一講就是三學期。上月則專程到香港中文大學善衡書院、珠海學院等不同院校,為香港年輕人導讀。當日身穿深灰色中山裝,台上與年輕人分享近一小時,無半點疲態,處處流露對《紅樓夢》的熱忱,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接受本刊訪問時,他笑言:「跟《紅樓夢》結了一生的緣!一輩子就沒離開過賈寶玉。」

與這本奇書初次邂逅緣於人像畫。五六歲時,家裏的堂姐妹們都喜歡收集「美麗牌」香煙的人像畫,上面印着賈寶玉、林黛玉,她們會順便將人物故事講給年紀小小的白先勇聽,「情根」自始深種。

9歲的時候,白先勇染上肺病,被隔離養病4年,未能念書,陪伴他度過寂寞童年的是《紅樓夢》廣播劇。直到小學、中學才開始閱讀紅樓夢,由最初的似懂非懂,到後來在美國加州大學教授《紅樓夢》,一教便是二十多年,至1994年提早退休;修讀的學生中,除華裔學生外,更不乏不懂中文、利用翻譯本修讀的歐美學生。

退休後白先勇為影響自己至深的兩本書而忙碌奔波,最近三年是《紅樓夢》,首十年忙的是《牡丹亭》。製成青春版崑曲的《牡丹亭》,2004年在台灣首演之後,10多年來陸續在各地巡演,場場爆滿,為了推廣崑曲藝術,白先勇出席了一百多場活動。

美國演牡丹亭 怕「丟臉」

白先勇憶述,當年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約兩千人的劇院演出《牡丹亭》,有近千名觀眾是非華裔,大部分觀眾對中國戲曲的認識僅止於京劇,從沒聽過歷史更悠久的崑曲。全劇長達九小時,開始時候他還擔心觀眾看到一半便會離開。他以半鹹淡廣東話對筆者說:「如果咁會很丟架!」(按:指會很丟臉)

出乎意料,當表演結束,觀眾standing ovation(站立鼓掌)長達十多分鐘,對中國人有這了不起的表演藝術感到吃驚。事隔多年,白先勇仍很欣慰:「我在想,一個表演藝術的美學高至一個地步,是可以超越文化、言語的。」

十年文革浩劫摧殘傳統中國文化,留下整整一代的空白,國人對本身文化的認識甚至不比外國人深,美國的情景在北京重演。白先勇說,在北京大學上演《牡丹亭》四次,九小時的表演分三天舉行,「二千多個位置,天天滿座,年輕人這麼忙,仍然用九小時看完,看完之後那種熱情,那種對文化的認同,很難想像到那地步。」

自我矮化 盲目追趕西方

讀過《紅樓夢》、看過《牡丹亭》會被中國文化之美瞬間吸引,但現實是西方文化的標準與美學,仍然是主調,中國人已習慣自我矮化,父母要子女從小學習鋼琴、小提琴、水彩油畫,中樂、山水畫則乏人問津。

白先勇慨嘆:「花好多功夫叫小學生學鋼琴、小提琴,但我們這麼美的崑曲,卻不去研究。」

他認為,問題源於教育制度。「自五四運動以來,我們的教育制度重理、工科而輕人文;我們的大學教育史,是『一部追趕西方的科技史』,人文學科資源不夠、地位不高,多年來中、港、台三地的教育制度更將傳統文化課程排除。」

西方哲人羅素(Richard Russell)說過「只要中國有毛筆存在,中國文化就不會消失掉。」白先勇警告:「現在毛筆不在了,不是很危險嗎?」

「小學開始,已不學習書法,直至近年大陸才恢復教書法;我們的美術科,都是素描香蕉、蘋果、維納斯的頭像,我們山水畫全世界第一、那麼大的傳統,不教、廢掉!」白先勇澄清,自己不是輕視西方藝術,而是中國山水畫等文化遺產,亦有很高的成就,為何要捨近求遠呢?況且中國人怎樣努力也難以企及別人的高度。

白先勇笑言:「只要到巴黎羅浮宮,進去出來一趟,你還敢去學人家,他們的成就已經嚇死人,他們的畫作背後有幾千年傳統,包含着他們的宗教文化,你怎麼學?」

西方文化主導失自信

白先勇對中國文化着緊之情表露無遺。他認為自19世紀以來,中華文化處於弱勢,在世界文化中失去了發言權,處處以西方的標準為主調,「西方人設立音樂、歌劇、文化的標準,我們也跟着走,處於弱勢。」

他認為,要恢復文化教育,讓年輕人了解中國文化,才能重建自信,「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恢復,法國人被德國打敗了那麼多次,他們的文化優越感、自信從來沒有動搖過。我們擁有數千年的文化成就,有《紅樓夢》這麼了不起的小說,應該把文化自信找回來。」

2000年白先勇曾心臟病發,當時他以為自己要走了,卻又慢慢康復。他想,上天要自己留下來,大概是要為影響自己人生至深的兩本書——《牡丹亭》與《紅樓夢》做點事情。

面對中、港、台民眾對傳統文化的失落感,白先勇認為文學是一個民族心靈最深刻的投射,建議應從《牡丹亭》、《紅樓夢》入手,推動中國式的文藝復興。

004_wirekeith20170219A149Photo Credit: 信報財經月刊

不教歷史、文化 釀認同危機

除了文學,更根本的是從教育着手,讓年輕人以客觀方式了解自身文化。他表示,大部分歐美的大學,不論學生是主修經濟,還是電腦,任何科目都必修讀western civilization(西方文明)歷史。

白先勇指出:「電視上播紐約藝術拍賣,一個元朝的瓶子,值幾千萬美金,一幅南宋的畫,價值上億,全世界都那麼重視我們的文化、古物,我們卻沒幾個人可以講出它們的歷史背景、怎樣了不起!我們的教育落差太大了!」

在香港,初中中史科須「獨立必修」議題近日再度被炒熱,白先勇曾在香港接受過中、小學教育。一聽到記者說,中史科在港並非必修科,不禁大吃一驚,強調歷史、地理、文化、文學一定要教,否則學生的認知就會出現問題,產生文化認同的大危機。

政治歸政治 文化歸文化

白先勇年屆80仍盡心盡力推廣中國文化,近年中港矛盾加劇,教授中國文化甚至被指是洗腦。白先勇承認,目前的中港矛盾無疑會影響港人對中國文化的看法,但強調「中國」這個詞含義很多,除政治的意義外,還包含豐富的文化意義。

「好像紅樓夢這部二、三百年前的作品,是我們最偉大的小說,即使放到全世界,也是天下第一書,是我們民族最值得驕傲的文化,有什麼理由要抗拒?」

白先勇表示,近年推廣崑曲,曾經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牡丹亭》,不但全場滿座,而且近七成是年輕人,「他們被那種美吸引了,根本忘掉什麼政治。中華民族文化的美跟情感凝住了我們,文化的力量就在這裏,如果有什麼政治,只是後來的人加上去。就讓政治歸政治,文化歸文化。」

節錄2017年5月份《信報財經月刊》Android揭頁版iOS揭頁版

文章原標題:中港台教育出問題 —— 白先勇導讀《紅樓夢》尋文化根

責任編輯:歐嘉俊
核稿編輯:周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