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靈公主》有些面貌,已不止《千與千尋》那種叫人面對挑戰時要堅強,要孝順父母,要存有希望的意志。更甚,它的故事內涵滲透著宮崎駿與吉卜力團隊,透過動畫反映戰後日本人提煉的大自然與文明世界觀,甚至是那些喜歡抽離宏觀思考、探索宇宙真諦知識人,深深著迷的佳作。它既可以讓兒童與少年投入其中,亦可以讓成熟及思想型的人,久久看出神髓。
不知不覺《幽靈公主》上映20週年,它的層次屈居《千與千尋》嗎?
宮崎駿1997年正值56歲,也是他執導《幽靈公主》(もののけ姫)上映的那一年,只是相比後起作品,我們似乎不得不承認,純講畫面細膩與動人的程度,《千與千尋》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被喻為吉卜力團隊世界級顛峰之作;可是,若論意境與啟示之深邃當數前者。這兩部作品均是卓越超群,在筆者心中屬於「雙冠軍」。
相信各位不止一次聽過似曾相識的話,不少朋友向你分享,小時候第一次看《幽靈公主》後半懂不懂,長大一點再看感覺稍有不同,再年長及閱歷豐富些重看一遍,又有截然不同的體驗?好像愈看愈品味出甚麼似的。
的確,《幽靈公主》劇本格局之宏大與寄意,宮崎駿亦認為故事能聯繫現實世界複雜面貌;遠遠不只有觸及個人心靈的感受,體驗箇中啟示有隨時間轉化之感,根本是創作者匠心獨運的神髓。適逢作品推出20週年又剛好看了近10次,本文嘗試站在另一視野重看此優秀作品,向吉卜力與《幽靈公主》致敬。
宮崎駿也承認《幽靈公主》故事略為複雜,但鋪陳圍繞兩大主軸不混亂
許多關於《幽靈公主》的背景資料坊間已非常豐富,不過在交代創作靈感方面,大多屬於宮崎駿建構「場境」的靈感來源,例如,電影中那常年如春的「照葉樹林」秘境(日本屋久島森林),又有美索不達米亞式諸神紛爭神話,亦借用室町時期的日本亂局,交織出不同城邦與地域文化,從而講述置身其中的人,如何與大自然發生衝突。較少觸及整個故事脈絡最終延伸的文化底蘊。
我們且從故事脈絡談起。細心留意,故事的多邊衝突雖然複雜(兒童時候看不懂人之常情),其實,故事的鋪陳並不混亂,一直緊扣著男主角阿席達卡(飛鳥)的冒險歷程,他原本出身東方某蝦夷族小鎮,有次他遭遇一隻因怨恨變邪神的野豬,魔法傷了他右臂,為了除掉右臂詛咒印記之苦而保命,便往西方世界尋求解脫之方,最終,在西方遇上幽靈公主及森林神獸,見證幽靈公主跟先進城邦、傳統朝廷之間的長年衝突。所以,無論過程之中出現多少神獸及幫派,都是飛鳥抵達西方後的所見所聞。原初作品名字曾考慮叫《阿席達卡傳說/飛鳥傳說》便不難明白了,主線從沒有離開男主角飛鳥。
回到整個故事框架,實質只有上下兩大主軸,第一大主軸是「衝突與誤解」,也是全故事最精采的一部分,第二大主軸則是以「和解與共存」告終。先談故事的第一主軸,當中最明顯是大自然與人類文明之間的衝突、不同權力與文化之間的衝突,以及男女之間的衝突。
第一大主軸:衝突與誤解——女城主幻姬從來不是奸惡之人
誠如宮崎駿所言,雖然故事處處充滿衝突,可是他從沒打算把不同角色,賦予鮮明善惡、正邪對決的定位。我們確實看到,那位看似殘忍嗜殺的女城主幻姬,她根本稱不上是壞人。當飛鳥抵達西方後,幻姬一直以來其實是被「夾擊」的,一方面她努力透過團隊研發火槍,提升科技水平,抵抗朝廷強加於地方的統治,不滿全國充滿專制和父權枷鎖,女城主希望獨自建立生活得更幸福自由的國度,當然,無法避免承受地方勢力及朝廷的威逼利誘;另一方面,她為了獲取更多資源燒媒煉鐵加強裝備發明,直接大舉開採森林資源,不管原初有否惡意冒犯麒麟森林,但終有擦槍走火造成損傷的時候,跟森林神獸結下了仇怨,自此,她認為要向死去的子民有所交代,有機會便打算報復諸神獸,她深信科技的力量無懼後果。
我們不難發現,幻姬不只是攻擊別人的一方,同時是受害的一方,你看她建造的「女家城邦」,就知道那些女家軍一直痛恨日本封建社會的男權至上,她們動不動嘲笑男人既自私又無用,女人頂起半邊天,是敢於反抗時代庸俗價值的叛逆者,靠自己實力實現理想生活,甚有英豪氣慨。
其實森林神獸同樣各自盤算、斤斤計較 朝廷與大祭司才叫奸險
大自然就表示善良正義嗎?當然不是,攻擊幻姬的麒麟森林神獸,也不是甚麼善男信女,例如,森林內那些山犬神(白狼神)、野豬神、猩猩神等神獸,面對人類城邦開發森林,諸神獸對外以暴易暴,對內各自為政,部分互相推卸責任。野豬神首先懷疑至高神麒麟獸偏幫白狼神,才令野豬神族犧牲這麼多成員,埋怨祂「不出面」以神力驅趕人類;白狼神則批評野豬神不懂守衛森林策略,一味蠻打好戰挑釁,有豬領袖不夠打即退縮逃跑才化成邪神,結果弄巧成拙,招惹一大批人類仇敵,要全森林神獸承擔後果;猩猩神則疏懶植樹,時不時佔便宜,其他神獸打下人類戰利品,只想旁觀「收屍」吃掉它,以為人肉可以強壯猩猩族。
至於代表朝廷的淺野侯爺,以及那位吃過飛鳥白飯的紅鼻大祭師,都屬於同一圈人,追逐權位名利,維持封建秩序,毫無生活理想可言。他們各自利用幻姬的強大火槍,盤算如何分佔她們的鐵器以及森林資源,必要時借幻姬的好戰,一起斬頭殺死麒麟神,認為祂會吸取生命帶來死亡,亦可盡滅諸神獸,令自然森林毫無靈性不能反抗,變成可任意開發的寶庫,最好一石二鳥犧牲幻姬性命,搶走所有勢力。
最後是男主角飛鳥與幽靈公主價值觀之間的衝突。幽靈公主被人類遺棄,受過白狼神的照顧及麒麟神的恩惠,不承認自己是人類的身分,把所有人類視為敵人,沒查清細分,究竟是某些人類開採資源觸發意外衝突,抑或另一些人存心要毀滅一切大自然的靈性,幽靈公主經常黑白二分地看事,不是森林朋友,就是人類大敵,故長時間對飛鳥不信任,總感覺他是人類派來的奸細。而飛鳥幾乎以一敵百,人人都對這位來自東方的獵人俠士不懷善意,能搶則搶,殺之而後快。總體來說各陣營除自己圈子外,任何人都不信,誰也沒比誰高尚。
第二大主軸:和解與共存——飛鳥絕非聖人,幽靈公主與幻姬一心復仇不求真相
承接上述衝突與誤解,第二主軸是和解與共存。透過飛鳥的努力,他漸漸忘掉自己本來要解脫詛咒的原意,後來投入至不計生死,希望調解「麒麟森林、幻姬城、朝廷(大祭師)」之間的紛爭。
飛鳥不是甚麼大愛聖人,假如有武士攻擊他,他一定還擊撕殺,但只要對方有基本良知和原則,就會盡量兼容結交朋友,是故不顧別人對他誤解,也要擔任中間人,寧受傷擋住幽靈公主與幻姬之間的打鬥,然後一邊勸白狼神跟人類和平共存,又對抗紅鼻大祭師策劃的「殺麒麟行動」,同時令幽靈公主及幻姬明白,雙方是可以互惠共存的,不要受逐利之人利用。此外,即使他作風似「老好人」,亦不會單純把朝廷逐利之徒視作朋友,能平息紛爭制衡他們則可,未至於仇恨他們。
大衝突過後,幻姬最後承認要負上責任與誤解了神獸,起初以為所有森林神獸都是敵人,怎料自己斷臂受重傷後,得白狼神族拯救才得以回家,重建更共融互信的家園,開始察覺之前一心報復令人忽略對方「也有善良一面」,而且研發科技不必然跟大自然森林敵對,只是未想過制訂協調的做法,互惠共存。
劇情主旨並非泛談「大愛寬恕,放下仇恨」,也沒有強調「人性邪惡,要敬愛大自然」
「我們並不是要解決世界所有的問題。也明白凶殘諸神和人類之間的戰爭不可能以喜劇收場。」——宮崎駿,《幽靈公主》企劃書
幽靈公主雖然一時未能完全寬恕人類,但是同意飛鳥共存互不侵犯的想法,而且她跟飛鳥萌生情素,二人很尊重大家的命運和生活方式,不時來往聚會則可。顯然,第二主軸屬於基本「和解」而不是「寬恕」,也不是美滿的大團圓結局,亦把「共存」取代「統一」,可以和而不同,大自然與文明並非「勝者全取」的零和遊戲,即使大家還是無法容忍對方的生活方式,未至於要弄得你死我亡,計較自身利益也可互惠共生,不一定要嚴厲消滅對方。
由上述兩大主軸足見,《幽靈公主》的魅力,反而不是流露片面的「放下仇恨、敬愛大自然」這種感覺幼嫩單調的價值觀,卻啟示了大自然與文明可以有第三、第四條路,旨在每個人有沒有誠意開啟,為什麼人性總是離不開二分的思維框架,要無窮放大單一價值、訴諸單一做法呢?
《幽靈公主》格局大不限於萬物有靈觀,更多是東方文化思想
如果要站在另一種角度重看《幽靈公主》的宏大格局,其根本底蘊當然是萬物有靈觀,然而這不止於《幽靈公主》的森林神獸,還有許多宮崎駿作品均有滲入,像研究日本史的教授分享,現代依然有日本棒球隊少年,練習離開球場後,會回頭向空蕩的球場鞠躬道謝,答謝賦予他們練習的空間和機會,感恩離開,這是日本重視萬物靈性文化的傳統觀念。而緊扣《幽靈公主》的話,我們會發現更多「東方文化」色彩,不管中國抑或日本,百年來不少文化與思想家,經常強調西方文化看待大自然是割裂的,甚或有征服之意,東方文化看待大自然偏向多元融和(另外,故事其次亦融和男女及種族平等觀)。
最直接反映在近代日本著名思想家——西周,徐水生教授曾在台灣《鵝湖》月刊介紹過西周談道家思想與日本哲學,西周《兵賦論》帶出世界萬事萬物存在動與靜的衝突:「從礦物、植物、動物到人類,都是這類矛盾的相消相克。」它除了使用了西方物理觀念,亦和應了中國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思想。
此外,西周又在〈知說〉篇提出知識系統有「大知與小知」之分,所謂小知,是指人們只認識到一些片面又零碎的知識;所謂大知,就是結合諸如文、數、史、地等理解出整體而全面的知識,知道萬事萬物之間系統的關聯性。這說法的根源,其實出於莊子謂:「大知閑閑,小知間間」,意思正是指小知只屬零碎認知,大知才稱得上廣博,是以「小知不及大知」(除了西周,還有著名京都學派的西田幾多郎,也非常崇尚道家思想)。
故事內涵哲理深邃、意境浪漫,破主流善惡二分的價值框架
連結這些東方文化底蘊,加上近代日本思想家的深遠影響,許多知識分子重視的自然與文化元素,也滲入在《幽靈公主》之中,故事中研發強大槍炮的西方國度,彷彿象徵了西方器物文明的威力,大有征服與破壞自然之感,而代表東方的飛鳥化身成為「文化調和派」,宣示文明與大自然不必然構成衝突,可以融洽共存。一切衝突的根源,就像幻姬過分投入衝突之中的亢奮感,以為是生命最享受的快感,一聽打仗開戰就興奮,後來才感悟得不償失,生命意義與快樂也有很多種。顯然,幻姬只有「小知」而無「大知」,聰明有餘而智慧不足。
此外,即使最奸險的朝廷代表及大祭師,也誤解了大自然,以為麒麟神會吸取生命帶來死亡,神秘又有靈性的森林只會帶給人類禍患,殊不知,故事反映麒麟神只是靜默主宰生死循環的力量,祂背後是一種無形的自然規律,人類因誤解心生恐懼,只看到表面的死亡,而看不透生命的開展。亦即謂莊子云:「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這是自然萬物的循環,人類可以消滅大自然存有物,卻消滅不掉大自然的抽象規律,人類建立的規律亦包含於大自然,乃至融和在大自然本有規律之中,兩者並存共生。
就是這樣,《幽靈公主》有些面貌,已不止《千與千尋》那種叫人面對挑戰時要堅強,要孝順父母,要存有希望的意志。更甚,它的故事內涵滲透著宮崎駿與吉卜力團隊,透過動畫反映戰後日本人提煉的大自然與文明世界觀,甚至是那些喜歡抽離宏觀思考、探索宇宙真諦知識人,深深著迷的佳作。它既可以讓兒童與少年投入其中,亦可以令隨時間成熟及思想型的人,久久看出神髓。
幽靈公主:
「我喜歡阿席達卡(飛鳥)。可是,我無法原諒人類。」
飛鳥:
「沒關係。那就和我一起活下去吧!」
參考資料:
- 魔法公主企劃書(宮崎駿.吉卜力)
- 道家思想與日本哲學的近代化━━以西周、中江兆民、西田幾多郎為例(徐水生教授)
- 【跟住動畫去旅行】在屋久島尋找幽靈公主仙氣森林(香港01)
- 儒家的生態智慧——一個全球生態哲學理念(李瑞全教授)
相關文章︰
核稿編輯:tn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