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敬翔

「叮咚!」走進超商,其實不難發現大多數的調理食品都是採用塑膠製品包裝。因為過去多次食安風波以及塑膠在高溫下是否會產生有毒物質如塑化劑等危害,讓一般民眾要將包裝隨著食物一起進入微波爐加溫復熱,感到有所不安。到底這些冷藏、冷凍調理食品的包材安全嗎?《食力》帶你一探究竟!

1970年代微波技術開始應用於食品加熱以來,其包材的材質或形態受微波加熱影響的研究就持續展開。例如以鋁箔容器微波,會產生火花、破壞磁控管以及阻斷微波穿透食品等問題。

而其他塑膠包裝受微波加熱所產生的安全性問題、食品是否受熱均勻等課題,業界與學界都一直不斷研究與技術突破中。因此目前市面上,多數冷藏、冷凍調理食品的包裝都是可以直接微波加熱的。

宜蘭大學食品科學系陳輝煌教授表示,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微波爐專用塑膠容器都是第5類塑膠聚丙烯(Polypropylene,PP)材質,耐熱溫度與化學穩定性都比較高,一般運用在超商飯類、麵類、水餃等的硬質容器上。

而過去因為塑化劑事件而讓人感到擔心的第3類塑膠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已經被限制不能運用於與食品接觸的包裝上,塑化劑也不會添加在其他塑膠中。此外被證實會對健康造成風險的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早已被全世界禁用,因此這些包裝都不會有塑化劑的風險。

積層袋則是廣泛被運用在冷凍調理食品的包裝,是兩種或以上的原料以薄片的組合方式結合而成,並具有多功能的柔軟性包裝材質。內層要求無毒、無味、耐油、耐化學性好,常用的有聚乙烯(Polyethylene,PE)等,外層則講究印刷性、耐磨耐熱、具有強度與剛性,例如聚醯胺(Polyamides,PA)等,視需求中間還會加上高阻隔性的材質,以阻絕香氣散發、防潮等。

微波的塑膠包材都會經過嚴格的檢驗之後,才可以使用,例如可以用於微波的PP材質,也必須是通過檢驗有標注「可微波加熱」的才能使用。

7 -ELEVEN表示,門市調理食品使用的免撕袋是可直接微波的透氣微波袋,在上市前會確認具備有通過第三方公正單位的安全性證明文件,與耐熱測試報告合格檢驗。萊爾富便利商店則強調,自有品牌「Hi-Kitchen」的所有調理食品包材於出廠前也都會進行包材溶出試驗與材質試驗,以確保在高溫、酸鹼環境下不會有化學物質溶出。

那麼,既然微波材質都經過檢驗,是否意味著怎麼使用都安全?答案是「不」。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陳政雄副教授表示,微波加熱調理食品的過程其實只是復熱,以達到「適口溫度」,因此基本上廠商在標示加熱溫度建議時,都不會過熱。

但是若民眾不按照建議,未控制好時間或火力,自行加熱導致過度時,仍可能會讓包材產生有毒物質。陳輝煌也建議,在微波時其實最好不要讓包材直接與食物接觸比較好,因為高溫下油脂可能會融掉塑膠。

因此微波前一定要仔細注意包裝上標示的加熱溫度與時間、以及是否所有材質都適合微波,例如有些食品就會要求拆除包裝後再加熱。另外,要特別注意的是,若包材外觀有刮痕,仍有釋出毒物污染食物的可能。

此外,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依照《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6條規定,自2017年7月1日起製造的食品容器具與包裝,若其接觸面含有塑膠材質,必須揭露該產品的材質、耐熱溫度,以及作為重複性或一次性使用等資訊,並明確告知使用該產品的注意事項,以利消費者正確使用。

未來微波包裝的發展趨勢除了以更加安全與衛生為首要原則以外,便利性也是考慮元素。目前已有包裝業者積極導入感應器、透氣封膜及烹煮袋等新穎技術,業者也努力開發性能更佳的包裝,以維持食品的口感。

數位顯示及其他自動化功能在未來也是用於提升微波食品效益的方式。例如美國廠商Smart Pouch將溫度感應器使用在微波包裝中,微波過程中會吸收能量,當密閉式包裝達一定溫度,才釋放出能力讓溫度超過100℃,將縮短微波時間,且加熱過程中產生的蒸氣也可避免肉品過乾和不易咀嚼。此外,綠色包材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勢必也是微波包裝的未來趨勢。

根據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所的《全球調理食品發展現況與趨勢》,調理食品包裝安全、材料簡單及天然安全,佔重要角色。全球工業分析家(GIA)的研究指出未來創新包裝技術如快速加熱蓋、環保包裝、電子顯示包裝等,將會是微波調理食品的發展重點。

市場經營顧問公司Ipsos InnoQues也針對消費對食品包裝的調查中發現,人們願意花費更多金錢,去購買保鮮期限延長且對環境友善的包裝食品,可重複、容易使用、可防止產品污染或溢出、可維持合適溫度等條件也備受矚目。由此可見,透過包裝創新更可以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

本文經食力(foodnext)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