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破解了紅斑性狼瘡發病作用機轉:C型凝集素5A(CLEC5A)基因能夠有效對抗細菌感染,但也可能引發過度免疫反應,誘發自體免疫疾病。
文:夏亞凡(健康傳媒)
部分年輕女性飽受紅斑性狼瘡之苦,發作時全身冒出紅色斑塊,痛苦不堪。台灣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破解了發病作用機轉,C型凝集素5A(CLEC5A)基因能夠有效對抗細菌感染,但也可能引發過度免疫反應,誘發自體免疫疾病。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謝世良特聘研究員表示,「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在人體免疫系統內,扮演著嫉惡如仇的角色,當侵入人體的細菌數量太多,嗜中性白血球無法藉由吞噬細菌來抑制細菌入侵時,就會傾全力,將自身的細胞核膨脹,釋出去氧核糖核酸(DNA),然後壯烈成仁。
DNA是帶負電荷黏性很強的物質,經過最後奮力一搏,就如同天羅地網般,可將入侵細菌一網打盡,此過程稱為「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 ,簡稱NET)。
謝世良指出,C型凝集素5A(CLEC5A)基因已被證實和登革熱、禽流感患者所產生的細胞激素風暴現象有直接的關聯,也是登革病毒及禽流感病毒造成人類死亡的重要致死因子。研究團隊進一步研究CLEC5A在對抗細菌感染時的角色,發現它扮演著更關鍵的防衛因子,但也可能導致「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產生過度免疫反應,反而讓患者產生更大的災難。
謝世良表示,紅斑性狼瘡患者在發病前,常出現發炎感染,在引發自體免疫反應時,中性白血球數量急速下降,體內的干擾素(interferon)極高,就代表出現了過多的「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未來若能進一步阻斷CLEC5A基因的表現,就有機會治療免疫疾病。
謝世良說,基於CLEC5A在NET所扮演的角色,顯示此基因為極具潛力成為治療標的。研究團隊將持續對各種細菌進行詳盡分析,鑑定出所有與CLEC5A有直接關係的細菌及各種微生物,將對感染細菌、自體免疫疾病等患者,帶來新希望。 這項重要發現已於8月21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