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配樂傳奇》的副標點明要談「一部影片音樂紀錄片」,似乎對觀眾來說多少會期待有一個完整的配樂史耙梳,或者起碼有對於不同配樂流派,甚至顧及一下美國電影以外的處理情況都好,這部分無疑是有意被忽略的。其說是在談「配樂」,還不如說是在談「偉大的配樂家們」來得合適。
《電影配樂傳奇》(Score: A Film Music Documentary)直觀給人三種印象:有好有壞,壞處大概僅在於錯誤的期待以及某種觀影習慣使然,比如,既然名之為「配樂」,就可見影片並不著力在處理音樂與影像之間的諸種可能性。
甚至以配樂本位來看,基本上沒有人會說配樂不重要,像是去考察那些所謂不用配樂或者極端節制配樂的作品(與導演);另方面,習慣於尋找影片清晰結構的觀眾(如筆者)或許也會感到手足無措,因為其結構不如想像中容易把握。
基於副標題標示要談「一部影片音樂紀錄片」(A Film Music Documentary),似乎對觀眾來說多少會期待有一個完整的配樂史耙梳(雖說受訪的配樂學者確實上溯至默片,乃至電影誕生的放映情況而一再強調:電影從來不是無聲的),或者起碼有對於不同配樂流派,甚至顧及一下美國電影以外的處理情況都好,這部分無疑是有意被忽略的。
除了這些「成見」觀影之外,這部片幾乎無可指謫,片中人物多到族繁不及備載,全片充斥著優美的音樂——只是有趣的是,很多曲子對我來說都是脫離了影像而顯得更動人,這難道說明了什麼?
先姑且不論音樂與影像關係了,畢竟籠統來看,基本上就是兩種主要互動:正向或對向,亦即前者類似於和聲而後者類比於對位。片中配樂家們對配樂採取的態度,基本上都是以和聲寫法為主,也就是說,畫面出現的是上揚的、積極的,音樂也就是往上的、漸強的。這種主要是走「縫合」音樂,即聽不到的音樂。這也說明了我在上一段的提問:
這些音樂在脫離影像的宰制之後,顯得更為動聽。
但這點說得不夠精準,畢竟片中並沒有關掉畫面讓觀眾純聽配樂的段落,而是,配樂以不同的面貌被突顯出來,有時透過配樂家的說明,有時是錄製音樂的實況,有時是配樂家在後製時,面對電腦或繁複的混音器進行的各種調整,偶有看到配樂師邊演奏邊創作的。簡單來說:影像僅為音樂服務而強化了音樂的在場。因此也很難說真的在純聆聽這些配樂時,是否能享有同樣的聆聽感受——畢竟音樂錄影帶就是為了這樣的目的而存在。
這就自然而然走向觀影期待的落差問題:影片與其說是談「配樂」,還不如說在談「偉大的配樂家們」來得合適,因而可也說有點文不對題了。
然而,當影片進入配樂家對彼此的「惺惺相惜」開始,也算是透過某種口述歷史的模式(儘管大部分被推崇的配樂家都仍在世)瀏覽了大概近半世紀的美國配樂史。這一點也非常合理,隨著技術的日新月異,配樂開始有了新的面貌,且也在美國擁有較強設備與較新技術的一般刻板印象下,自然而然聚焦在好萊塢也無可厚非。
也確實,像找來金屬音樂名家跨界合作這類作法令人佩服他們嘗試的膽量,同時許多求新求變或者追尋新的聲音的這些配樂家,也在片中呈現出強烈的「達人精神」以符合我們對這項專業的期待。
事實上,從體現配樂到禮讚配樂家來看,這部片終究還是回到了主標題所示的「配樂」這個詞,而重點首先先是音樂本身。這也是為何影片藉由高超的剪接工作,來將眾多來源不同的訪談順成一個一氣呵成的連續統一體,進而,在音樂的接續上,也幾乎不曾出現哪個時候讓你覺得不順暢或斷裂的,這也說明編導在剪接工作上的繁重和高專。
要不是本身具有一定的音樂水平加上對配樂有強烈熱情,這部片是不可能落實的。也因此,我們才會看到關於音樂的種種可能的呈現方式,包括錄音環境的介紹,以及聲音共鳴的問題(表現在空間也表現在樂器本身)。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為這部片寫筆記幾乎成了外行人的不可能。但我們對這一點毫無怨言,除了說這樣有助於影片讓人的整體感知之外,很公平的是,絕大多數的配樂工作也都需要對他們面對的影像反覆觀看、感受,進而譜寫出最為精準的音樂——能夠理解這中間還存在多少限制與妥協:
比如長度與節奏上的,以及更為重要的,音樂本身的複雜性都受到了制約(我們都知道,就算是古典音樂迷在看電影都會自覺自己不是在聽電影,因此哪怕說是音樂與影像的對位不容易被觀眾察覺,更不用說音樂本身在作曲與編曲上採行複雜的技巧,基本上在觀眾耳邊都將消散),許多名聲顯赫的配樂家們受訪時大多表達過創作的焦慮,尤其是在有時間壓力的前提下。然而這些人終將寫出膾炙人口的樂句,於是影片經常遊走於規劃與意外的辯證中。
不過,影片的開場太強,一位配樂家試圖透過不可思議的方式(似乎是將鋼琴弦延伸到地景,而接收風動的干擾以尋找一種純屬「自然」的大氣震動),採集他所想像的音質(他並且表示最終錄到的音樂完全不需要經過後製處理),讓人嘆為觀止!
因此期待片中充滿這種另類且讓人大開眼界的樂音探索,但很可惜沒有,該片也再也沒回到這個開場繼續發展。但是,幸好片末伴隨尾工作人員跑馬時,透過柯麥隆(James Cameron)對《鐵達尼號》(Titanic)的配樂家霍納(James Horner)的一段軼事之追憶(以紀念2015年過世的霍納),帶來了令人莞爾但動容的片刻,也算是呼應了片頭那位配樂家腦洞大開的創作精神:一種難以量化的神秘主義,確實只能稱為「傳奇」了。
責任編輯:游千慧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