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重點在於透過「高敏感族」的角度來檢視「性格」。從「敏感」切入的原因有三:敏感是最基本的人格特質、敏感對感情的影響、敏感對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接下來將進一步了解這三項大膽的主張。
文:伊蓮・艾融(Elaine N. Aron)
高敏感等於內向嗎?
心理學家榮格將「內向」定義為轉向內在世界、離開俗世紛擾的傾向,內向者偏好內省的世界,喜歡沉思。榮格認為內向者覺得內在世界跟外在世界一樣真實,甚至更為真實。這就是我指的「敏感」的基本面之一:偏好深刻反思某個經驗,這種沉思能產生豐富的意涵,幾乎要比原本的經驗還要寶貴。
不過,多數人在談到內向的時候,指的都是社交內向,即不喜歡認識陌生人,或跟大型團體交際。就連榮格的性格分類測驗也傾向把「內向」縮限為「社交內向」。在社交內向的定義下所做的測驗,有百分之三十的高敏感族並非內向者,而且很外向。因此,我維持原本的主張:如多數人所定義,高敏感族的基本特質,不是內向,而是敏感。社交外向型的高敏感族就不會被專業術語混淆,選擇逃避。
「社交內向」幾乎可以但無法完全定義「敏感」。百分之七十的高敏感族是社交內向,因為可以減少刺激,把時間用在自己擅長之處—獨自一人或和摯友一起沉思,這事通常無法跟陌生人或在大團體中做到。不過,假如高敏感族從小習慣和大團體為伍、跟陌生人見面,熟悉這樣的環境,甚至覺得能帶來平靜,那麼這種高敏感族便是外向者。同理可證,假如高敏感族成長的環境會因內向而受罰或因外向而被稱讚,自然會努力成為外向者。不過,許多高敏感族其實很外向。「社交內向」和「內向」本身並不是遺傳而來的。
高敏感等於害羞嗎?
就我所知,沒有證據顯示任何人是一生下來就害羞的,也就是說他們並不喜歡被公然批評或拒絕。一如「內向」,人之所以會「害羞」,是為了適應某些處境,而非與生俱來的特質。高敏感族是比非高敏感族更容易害羞和害怕,但僅限於特定的情況下。高敏感族的基本特質是敏感,因此是「敏感」讓高敏感族先停下來,仔細檢視新環境,留意所有的細枝末節,並推敲其涵義。其他人誤以為這種停頓是恐懼,或者在令人生畏的情況下可能轉變為恐懼。
動物和小孩很容易區分,誰是「天生」敏感,誰是因為不好的經歷而「變得」靦腆、害羞或膽小。敏感者只是想要小心翼翼地觀察,在沒有全盤考量新環境前,不會貿然躁進。如果你是陌生人,高敏感的孩子或動物會把所有感官全都對準你,仔細觀察。如果你「通過審核」,不像過去曾經造成他困擾的人,他就會親近,想知道關於你的一切,把你當作一輩子的朋友。
長期以來都很膽小的動物或小孩會因你的出現而不知所措,他們不是警覺好奇,而是焦躁不安、武裝自己,而沒有留意你的各種細節。即使這次卸下心防靠近,下次整個過程又會重新上演。幾乎沒有人是一輩子的朋友。
高敏感族如果曾經歷過不好的遭遇而變得膽小,自然也會害羞。我的研究驗證了,如果童年時期和父母關係不好,高敏感族害羞的比例會高於非高敏感族。不過,害羞是隨經驗而來的一種結果,而非與生俱來的基本特質。我的研究顯示,童年快樂的高敏感族,長大後會比非高敏感族還要開朗大方。
敏感的重要性
本書的重點在於透過「高敏感族」的角度來檢視「性格」。從「敏感」切入的原因有三:敏感是最基本的人格特質、敏感對感情的影響、敏感對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接下來將進一步了解這三項大膽的主張。
一、敏感是最基本的人格特質
「高敏感」是新名詞,其實就是研究最為廣泛的遺傳人格差異(以前稱為「內向、外向」、「害羞、開朗」等等),這些特質強調了神經系統的基本線路,在人類和高等動物身上都能發現。雖說是該特質的新名字,但也有一段歷史了。心理學家榮格曾在早期的著作中討論敏感。心理學家亞伯特.麥拉賓(Albert Mehrabian)在一九七○年代提出類似「敏感」的概念,稱之為「低篩選」。一九八八年,心理學家波頓.艾波福(Burton Appleford)發表了《敏感:是悲是喜?》(Sensitivity: Agony or Ecstasy?),但此書已經絕版。艾波福高度重視該特質的優點,他認為「敏感」跟智商一樣重要且多變。兒童心理學家亞歷山大.湯瑪士(Alexander Thomas)和史黛拉.翟斯(Stella Chess)在一九五○年代將「敏感」視為兒童的九大基本特質之一。一九九六年,兒童心理學家珍妮.波蘭(Janet Poland)出版《孩子太敏感怎麼辦》(The Sensitive Child);同年我出版了《高敏感族自在心法》。
然而,只有這幾位屈指可數的作家重視「敏感」特質。「敏感」一直以來都被貼上錯誤的標籤,像是「害羞」、「膽小」、「怯懦」或「內向」,例如「這隻小狗很害羞」或「他天生就很靦腆」。無論被貼上什麼標籤,除了性別與年齡之外,「敏感」在所有文化中都是最能區分個體的一種特質。
二、敏感對感情的影響
兩人中只要有一位是高敏感族,這段感情不是非常成功,就是非常失敗。雖然高敏感族只占人口百分之二十,但一段感情中有高敏感族的機率(隨機配對)卻高達百分之三十六。如果把友情和愛情都納入的話,那麼可能每位非高敏感族都交往過幾位高敏感族,而每位高敏感族也肯定交往過至少一位非高敏感族。因此,了解敏感的差異對每一對都息息相關,因為兩人中總有一人比另一人更敏感。
高敏感族在感情中之所以可貴,原因不言可喻。高敏感族認真勤奮、直覺敏銳、容易察覺他人的情緒、極度想要沉思眼前發生的事。
基於下列因素,高敏感族也可能成為沉悶的伴侶,但這些並非不治之症,而且正是本書要探討的主題。例如,高敏感族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到負荷過重,雖然可以選擇視而不見,但無非是死路一條而且肯定會鬱積怨恨,或者一定要阻撓伴侶的某些慾望,使對方鬱積怨恨。此外,有的高敏感族極度恐懼親密關係或衝突,其原因將在第3章探討。在幾份精心設計的調查中,我發現比起非高敏感族,在壓力大、不幸福的家庭中成長的高敏感族更容易擁有其他研究發現的特質,這些特質對感情最致命:悲觀主義、自卑、憂鬱、焦慮、不安全依附型。然而,沒有這些壓力源的高敏感族擁有這些特質的機率和其他人一樣。只要把「個人史的影響」和「性格」區分開來,我們就能更關注這兩個議題,它們也就不會那麼令人震撼。
三、敏感對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
敏感與非敏感並存的必要
生物學家曾經假設演化意味著每個物種皆朝單一理想典型演化。如果環境改變,典型跟著改變,否則物種就會滅亡。然而,理論終究是理論,實際上多數物種找到了更好的生存計畫:兩種(或更多)的理想典型,兩種生存方式。如果該物種的其中一種「類型」無法適應環境,另一種說不定能存活下來。
我認為「敏感」和「非敏感」應能完全符合這個聰明的生存計畫。敏感者在行動前會考量更多資訊,仔細推敲,較少冒險。缺少敏感特質的人較容易冒險。「三思而後行」和「防微杜漸」是高敏感族生活的座右銘。非高敏感族則將「躊躇不決必然失敗」和「機不可失」視為準則。兩種生活態度皆可行,只是在某些情況下,其中一種較占優勢,其他情況則換另一種占上風。
許多物種身上都能發現差異,像是靈長類動物、狗、山羊、老鼠和駝鹿等等。舉例來說,有的駝背太陽魚會游進池塘裡設下的陷阱,但有的不會;兩種太陽魚不只這方面的行為模式不同,連交配、尋找食物和迴避掠食者的模式皆有差異,甚至有不同的寄生蟲。我曾聽說加州漁業及野生動物部的專家設置攝影機和絆索,記錄鹿在黑暗中是否會跨行,約有百分之二十的鹿(我猜是較敏感的鹿)會避開絆索,於是那個數量的鹿必須自動加入統計。
每種文化都有偏好的類型
人類等群居動物在特定團體中有一定比例小心謹慎、留意細節的個體很合情合理,他們是第一群察覺獅子在樹叢裡埋伏的個體。而急著衝上前去趕跑獅子的則是非敏感的個體。不過,大多數文化都有偏好的類型。移民文化或者那些選擇或需要採用激進方式以求生存的文化,傾向偏好冒險犯難者。生活與土地息息相關的文化,最重視敏感的藥草採集者、追捕者、巫醫。許多古老且高度文明的穩固文化最重視敏感的審判者、祭司、歷史學家、診療師、預言家、藝術家、科學家、學者和顧問。
激進的文化中,顯而易見非高敏感族較受青睞。就連前述駝背太陽魚的研究,美國生物學家撰文都用「勇敢」形容那些游進陷阱的太陽魚,並稱之為「正常」行為;其他魚則被視為「怯懦」。然而,那些沒游進陷阱的魚真的「怯懦」嗎?為什麼不是「沾沾自喜」呢?畢竟怎麼形容見人見智,你也可以說沒自投羅網的是聰明的太陽魚,其他的是愚蠢的太陽魚。沒有人真的知道太陽魚的感受,而那些生物學家之所以斬釘截鐵,則是受到背後文化的影響。遲疑的被視為膽小,勇往直前才是正常。科學總是透過文化的濾鏡,因此真相一直都在,只是變換成不同色彩。
有項研究針對上海和加拿大的小學學童進行調查,研究顯示敏感、文靜的學童在中國最受同儕尊重,但在加拿大卻是最不受尊重的群體。在不被尊重的文化中長大的高敏感族,勢必會受到「缺乏尊重」的影響。
高敏感族在激進文化中的角色更加重要
雖然每個文化各自有青睞的特質,可是太過偏激也會引火自焚,例如許多西方文化為過度重視衝動的侵略性付出寶貴的代價。過度重視的背後,有一項重要的歷史原因:所有西方文化和部分東方文化都是起源於歐亞大草原的一小群剽悍的游牧民族,他們靠四處征討、掠奪他人牲畜而活,最終遍布大半個世界,奠定希臘、羅馬、高盧、日耳曼民族的基礎,因此被稱為印歐民族。
人類學家發現印歐文化、後來離開歐亞大草原的每個文化以及一般最激進的文化(如阿茲特克人)都有兩種主要的階級:戰士國王與祭司顧問。戰士國王為衝動型的劫掠領袖,也是帝國的建立者。對應現今社會的同等人物則是位高權重的商業、政治或軍事領袖。而祭司顧問(我認為多半是高敏感族)則為導師、醫者、審判者、歷史學家、藝術家等角色,為戰士國王提出建言。高敏感族甚至可以當上總統,林肯即為一例,他身為高敏感族,和「戰士國王」屬性的內戰將軍取得完美的平衡。
祭司顧問的功能在於提醒戰士國王,讓他們稍微反思自身行為的後果,例如掀起一場打不贏的仗或弊大於利的仗。當這兩種人的權力取得平衡(一如政府的行政部門和司法部門),一切就能順利進行。然而,為了確保平衡,祭司顧問(通常也是高敏感族)必須彰顯自己的權威,因此必須重視自己和高敏感族的權力和影響力。
回歸平衡,讓感情發揮作用
過去五十年來,高敏感族非但沒有彰顯自己的權威,反而不斷喪失影響力,其中並非沒有陰謀,單純只是傳統領域似乎有了變化,需要能在高程度刺激和壓力下茁壯的人。事實上,這些領域對高敏感族的需求應該更勝以往才對,畢竟大家都知道一旦敏感的醫生、護士、律師、老師和藝術家人數變少所帶來負面影響。商業和政府部門也是,如果領袖的神經系統沒有傾向反省,而做出衝動激進的決定,那麼大家都要遭殃。今時今日更是如此,有些決定攸關人類存亡興敗。例如高敏感族對全球暖化議題的關注應該遠勝於非高敏感族。物種不占兩個「種類」或類型的便宜,等於讓自己處於嚴重的劣勢。
細讀本書的同時,反思自己幾段深刻的感情,不僅幫助你自己和那些與你親近的人,也能幫你履行你在世上的關鍵任務。首先,你對所愛的人有直接的影響,而他們也會將你的觀點傳遞給其他人。更重要的是,他們能給你信心、支持和練習,是你在更大的圈子裡發揮影響力所必備的力量。最後,儘管可能與你個人無關,但親密關係中有越多高敏感族,就有越多高敏感族孩子或影響非高敏感族的孩子。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啟動高敏感的愛情天賦:幸福是你與生俱來的感受力》,三采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伊蓮・艾融(Elaine N. Aron)
譯者:謝雅文、曾婉琳
我們不需要成為超人,不需要滿足所有人,更不需要自責自卑!
根據研究,每三對伴侶中就有一對高敏感關係,而這段關係極有可能非常幸福或是非常失敗。了解敏感的差異對每一對伴侶都息息相關,因為兩個人中總有一人比另一人更敏感。透過了解運用,高敏感族天生就是幸福的存款大戶!
學會在愛裡不失自我的美滿兩性相處之道
- 化高敏感為吸引力
- 找到對的另一半
- 擺脫苦戀的輪迴
作者透過長期且細膩的高敏感愛情研究,讓人更了解高敏感族在感情中的需求、不適現象及恐懼,並提供有效的化解之道,使敏感特質成為具有吸引力的幸福力量。
本書特色
- 全面了解高敏感族在親密關係中的真正樣貌
- 高敏感及非高敏感伴侶的幸福兩性相處守則
- 化解障礙,開啟你與生俱來的幸福感受力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