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香港國際學校早前決定取簡棄繁,明年起低年級將用簡體學中文,而翻查資料,絕大部分國際學校都以簡體教學,以遷就中文稍遜、認字較難的外語學生。然而,注重中英文雙語教學的耀中國際學校,則實行雙軌並行方案:

若母語是廣東話或普通話的學生,會被派往「一語班」,以繁體字教學;若母語並非中文(英語、法語、德語)的學生,則會被派往「二語班」,以筆劃較少、較易認的簡體字上課。

「沒有一種語言是高級一點。不應有這回事的,所有語言都應是平等。」耀中教育總監呂子德博士解釋,他希望培養具國際公民意識的學生,故不同書寫系統都應涉獵,老師會準備「重要字詞」的繁體、簡體對照表,予某一方較弱的學生參考:「學生應掌握兩種文字都沒難度,即繁簡兩者都不應是陌生的書寫系統。」

對於IB(國際文憑試)方面透露有機會取消繁體中文評核,呂博士則回應指:「我們未收到通知,無人話會取消考試評核」,表示未有教學政策改動。

photo credit: 陳娉婷

耀中教育總監呂子德博士(中)、耀中中學部校長林同飛(左)、耀中小學部校長陳蘭蕙(右)

實用考慮:尊重成長背景、培養國際公民

呂子德表示,繁簡兼教是實用考慮,讓同學日後到兩岸三地發展,皆能順利適應:「中國地區用簡體,繁體適用於台灣、香港;若要學好中文,應簡繁體都識。」又指香港是多元、開放社會,「能提供多一個選擇予家長,是件好事。」

但在中文教學上,繁體或簡體何者更優?呂子德認為沒大分別,語言只是學習的工具、載體,重要是它代表的歷史、文化、價值觀,而他希望學生能面向世界,不應認為其中一種更高尚:「眼界不應停留某語言層次,應有多元文化理解、包容,日後才有競爭力,或更好的人格發展。」

但他強調,學校會因應同學成長背景,讓他們循序漸進適應書寫系統,「如內地移居來港的同學,原本只懂簡體字,我們把課本中的字詞,打印一份(繁簡對照)表讓他參考。」又指中文為母語的學生,大多幾個月已能熟習繁、簡轉換寫作。對於「二語班」學生,即中文並非母語的學生,則不會強求他們一定要熟悉繁體字,但起碼有基本認字能力。

photo credit: 耀中提供

耀中圖書館中的簡體字專書書架。

繁簡並教,不會增加學生壓力嗎?

繁簡皆學,不會很耗費時間嗎?呂子德說,10多年前已做過調查,發現2000多個常用字中,只有百多個字繁簡不一樣,但也有一定的轉換規律,中文是母語的學生很易掌握:

「大批簡體字幾乎不用學,或一學就明白(規律),即刻應用到。若有好的繁體字基礎,識簡體絕對不難,而我們不少中文老師來自內地,自小受簡體教育,但來到這裡轉用繁體,一樣沒大困難。」「在現實層面,繁或簡對日常生活影響好細,我看不到有很大差距。」

他又指,耀中是少數注重中文的國際學校,學生在公開試考母語中文的佔70%,學校的中文教科書全部自製,內地、香港、台灣作家的文章皆有輯錄,且有繁體、簡體版本供學生選擇。

耀中提供

耀中教科書,有繁、簡版本可供選擇。

授課語言:由粵語循序漸進至普通話

雖然繁簡並重,在授課語言上,耀中採取由粵漸進至普的教學政策:幼兒班及小一階段,老師會用廣東話授課,但到二年級以後,則全部強制用普通話教學。

小學部校長陳蘭蕙指出,小一是同學轉用普通話的過渡期,「初時粵語多,學期尾便普通話多。」教育總監呂子德則指,主要授課語言是普通話,是為了裝備學生走向世界:「現實看來,新一代已不是本土發展,你們要走向大中華、走向國際,十幾億人都是講普通話。」

他又指,耀中不少學生是香港人,已有足夠時間鞏固廣東話能力:「他們在本土生長,日常溝通完全無問題。」反過來,他認為愈早熟習普通話,是另有一技之長:「將來到達流利程度,無論日常生活、學習、事業,各方面發展有利無弊。」

核稿編輯:周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