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依靠一群燃燒愛心的志工,當然是數字幾乎於零,當然缺工。」銀色大門創辦人孫士姍表示,這反映了送餐服務長期以來不受重視,待遇也一直維持在不合理的情形。
當外送日常不再「日常」的時候
「午(晚)餐要吃什麼?」是上班族和外食學生每天的煩惱日常,現代人在手機上滑滑手指操作外送平台App除了可以快速選擇,也可以直接將餐點送到想要的地方。就算不依賴外送平台,當你覺得肚子餓的時候,走路出門或是坐上交通工具移動去吃飯,也不是難事。
因著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本土疫情爆發,全台進入三級警戒後,也改變了上述這段你我所熟悉的用餐日常。無法內用的防疫規定下,許多餐飲店家只好順勢思考如何讓餐點即使外帶/外送,美味也不打折;民眾也紛紛透過外送平台下訂想要的餐點,導致外送需求爆量。有的外送平台設下了低消門檻,有的則是要求落實無接觸取餐以及強制線上支付,來保障外送員的健康與安全。
根據智慧餐飲科技業者iCHEF自三級警戒以來的調查,餐飲業總產值持續低迷,進入第三級警戒後的三週,每週平均總營業額都不到4月的四成。平均單店營業額維持在4月的四成多,但依然不到4月週平均的一半。現場外帶總營業額與4月單週相比,連續三週都對比下降六成多,但以前三週來看,外帶、外送等通路仍是總營收最大宗,占比超過七成。iCHEF表示,從外送來看,三級警戒後第二週的成長最高,其中對比成長第一週36%,第二週48%,第三週回到41%。
然而,你的「外送日常」有一天可能就不再如此,尤其是對年老後的你。
比起一般人更有需求,卻未必更受關注的老人送餐
高齡長者因為生理功能退化,行動能力不如以往時,與非高齡者相比更有送餐的需求,對餐點的營養要求也比一般人更需要留意。長者使用外送平台看似容易,實際上卻有著許多困難。市面上民眾目前耳熟能詳的外送平台服務,上頭合作店家的餐點一來不見得符合長輩的營養所需,其次,每一位長輩使用科技的能力也並非均等。
部分基金會專門為長輩提供服務,但不見得有能力為長輩送餐。即使基金會有能力,長輩居住的地點若是地處偏遠,或是不在基金會服務據點的範圍內,基金會恐怕也力有未逮。更別提有提供送餐的服務單位,也可能受限於人力,因此只能在平日午間提供送餐服務。
三級警戒的實施確實也影響了長照服務的提供,尤其是社區式服務在目前狀態下幾乎是完全停擺。然而,高齡者的生活不會隨著三級警戒而暫停,相關需求也不會因此消失。
長輩們仍會有社交與活動的需求,獨居、行動不便或臥床的長輩,更需要有人能夠協助送餐。因為對這樣更為弱勢的長輩而言,送餐服務送的不只是餐點,也包含了送餐員的關心,以及留意這些長輩的身心狀況。
這樣的弱勢長輩人數有多少?依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截至去(2020)年第二季,全台計有4萬2305名老人為列冊需關懷獨居老人,女性人數為2萬4901人、男性則為1萬7404人,當中約有25%為中(低)入戶。然而,需要送餐服務的不只是這些符合法規定義而列冊的長輩。有些長輩雖然與子女或主要照顧者同住,但子女或照顧者白天需要外出工作時,這些長輩在用餐時間很可能就是隻身一人。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以下簡稱弘道基金會)在老人福利領域是深耕多時的社福單位,其服務處分布在雙北兩市、台中、高雄、嘉義等縣市。弘道部分的服務站平時除了針對日常生活行動功能較佳的長輩提供相關的活動和課程之外,有的志工站也設有他們自己的中央廚房,搭配營養師針對長輩的飲食與營養所需設計的菜單,在志工站內就能烹調午餐、完成包裝。時間一到後就等協助送餐的送餐員到志工站取餐,騎上自己的摩托車開始四處送餐給有需要的長輩。
以弘道基金會在台中的服務量能,每日中午能夠送出的便當數量為500多個,當中有部分的餐點是供應至社區關懷據點,讓長輩能夠在一個空間內共同用餐。目前這樣的數量,是他們近年來服務的高峰。弘道基金會台中服務處處長陳國慶表示,送餐服務的長輩以獨居為多,伴隨著這項服務,他們也會評估長輩的身心以及活動能力,可行的話試著安排相關的活動讓他們外出參與,讓長輩能夠跟社會更多的接觸與交流。
三級警戒前夕,《關鍵評論網》曾觀摩了弘道基金會的送餐服務,跟著騎著摩托車的送餐員穿梭在太平區的大街小巷內。弘道基金會台中服務處專員林玠汶表示,每個送餐員有各自分配到需要送餐的長輩,也會盡量安排在相近的區域內,讓送餐員能夠規劃最方便的送餐路線。觀摩的路上,確實也遇到一些長輩居住的地方相對偏遠、不易外出。更別提有些長輩是獨居,午餐時間若是要憑一己之力外出購買午餐,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陪同外送員送餐的路途,我們有留意到部分長輩的餐點,送餐員的確會放在長輩住家外頭的小箱子,雙方確實不會碰面接觸。陳國慶表示,這段期間除非是臥床或是行動不便的長者,送餐服務一率改為無接觸送餐。若真的有需要將餐點送入住家內,陳國慶表示送餐員還是會和長輩保持距離,並且落實相關的防疫措施。
陳國慶表示,這段期間基金會所有人員的身體狀況也都會在線上回報,了解服務人員的身體狀況是否有異常,以利確實了解,並且在有需求時能夠進行人力調度。陳國慶也分享到,三級警戒以來的確有兩、三位長輩因為疫情希望減少外出的頻率,而自費加入弘道的送餐服務。
然而正如同前面所述,長輩即使有需求、也有意願自費加入送餐服務,基金會也會考量長輩居住的地點是否服務範圍可及之處,以及既有的送餐人力能否負荷新增加的送餐需求。
即使弘道基金會已有自己的中央廚房,也有相關的送餐人力,目前送餐服務的時段是以平日的午餐為主力。疫情期間,也更凸顯了老人送餐服務原先就存在的問題——送餐人力的缺乏。
疫情升溫下的人力缺口:不是沒人煮,而是沒人送
主打串連、媒合在地基金會和村里社區的社會企業「銀色大門」,盼望能透過科技創見一個各方攜手合作的送餐平台,除了滿足長輩的餐點營養,也能夠帶給長輩關懷。銀色大門5月20日在臉書粉專表示,疫情升溫期間他們在做的事情與先前沒什麼兩樣——媒合資源、送餐,也送物資給確實有需要的單位。但在疫情嚴峻之下,這些工作顯得特別重要。
銀色大門表示,有些服務長輩的基金會在這段期間可能被禁止到府訪視關懷、贈送物資,縱使有善心人士贈物的物質也難以送達長輩手裡。或是有一些合作的食堂,疫情前會每天供餐給有需要的長輩和弱勢家庭,但因疫情之故禁止營運。
銀色大門維持他們成立的宗旨與功能,媒合各種資源與人力,持續送餐給有需要的長輩。他們也提供了蔬菜箱的購買選擇,甚至創立了額外的粉絲專頁協助小農與合作的老人食堂,讓更多獨居的長輩能夠享用健康的蔬菜。
在銀色大門創辦人孫士姍眼裡,本土疫情爆發反而是個「好機會」,「因為這樣社會才會開始重視,會傾聽第一線服務長輩的聲音。」雙北兩市在5月中旬進入三級警戒時,孫士姍就在臉書發文表示,指揮官陳時中雖然指出老人送餐服務有其必要,但銀色大門的合作夥伴卻來不及應變。
孫士姍表示,原先在社區內共餐的長輩若是要改為送餐,就會出現缺乏人力的困境。雖然送餐服務政府有補助,孫士姍指出不論是在他們耕耘多時的嘉義市或是新北市,背後的問題都是既有的補助或是政策支持度不足。
孫士姍在臉書貼文中以新北市的送餐補助計畫為例,指出送餐員不論送幾趟,送一天的補助最高就是200元。參考新北市108年度辦理長照2.0營養餐飲服務特約計畫的內容,餐費的補助每人每日最多補助2餐,每餐最高新台幣70元。在送餐交通費的補助,每人每日最高是新台幣200元,於原住民族及偏遠地區提供服務者,每人每日最高補助新台幣240元。
「如果只依靠一群燃燒愛心的志工,當然是數字幾乎於零,當然缺工。」孫士姍表示,這反映了送餐服務長期以來不受重視,待遇也一直維持在不合理的情形。
孫士姍分享過去嘉義縣政府曾邀請合作送餐的經驗,她表示當時一方面會感激能夠有這樣的機會與政府合作,「但也有社工建議我們不要接,因為接了一定是賠錢,這是一個坑。」孫士姍表示以當時在嘉義縣的經驗,一餐的餐點補助為新台幣70元,但長輩的飲食需求往往需要更細緻且客製化,這樣的補助金額對製作一份符合長輩營養需要的餐點來說是不足的。車馬費則是實支實付,但她表示光是發票寄送的費用,還有行政與人事成本都佔了大半。
弘道基金會的處長陳國慶也提到了類似的困境,他表示雖然基金會送餐服務的部分長輩有獲得政府的補助,但政府針對便當本身以及相關行政費用的補助,對弘道要運作送餐服務而言仍是入不敷出。陳國慶表示,送餐服務背後的人力以行政成本,政府部門若有看見也願意給予經濟支持,對他們要繼續運作這項服務會更有幫助。
政策支持度不足,孫士姍以過去幾年持續向嘉義縣政府提案送餐計畫,卻始終沒有獲得重視為例,她表示地方政府認為這樣的計畫「社會影響力」沒有出來。對於成果報告而言,一群快樂的長輩開心地用手比Ya,遠比服務走不出家門的獨居長輩還更重要。
她認為之所以造就送餐服務目前的困境,很大的原因來自於政策面一直著重在日照中心、醫療體系和共餐據點。「『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非常非常薄弱,弱得比一張紙還要薄。」她表示,各縣市很努力地設置社區關懷據點、中央餐廳和食堂,甚至是病床,卻沒有相關的人力能夠協助老人送餐的服務。
孫士姍分享,本土疫情爆發之後,新北市的一粒麥子基金會的社工找上了他們,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該基金會經營的據點只有一位社工在籌劃經營。孫士姍表示,在嚴重缺工且薪資待遇低的情形下,疫情一拉起警報,過去對送餐、流動人力的不重視,現在變成大難題。
從弘道基金會與銀色大門的經驗,可以看出為高齡者送餐有著許多需要留意的地方。送一份餐點到長輩家,對他們的意義也遠超過滿足生理與營養所需。全台各地有不少的基金會就像弘道一樣,在地方以自己的力量,或是與其他餐飲業者合作,將餐點送入長輩家中。而困境就如同銀色大門指出,既有的補助或是政策支持度不足,都會使得相關的單位以入不敷出的方式持續運作著。
COVID-19疫情的升溫迫使社區式的長照服務被迫停擺,雖然使得送餐服務的重要性與需求增加,卻也同時讓此服務既有的問題更浮上檯面,顯得更為迫切。流程看似簡單的送餐,從製作餐點到最後的運送,過程其實是相當人力密集。未來如何補上這項服務每個環節所需的人力,整合各方既有資源與服務範圍,才有機會讓「外送日常」到老後仍是你我熟悉的風景。
核稿編輯:翁世航
「呷飽未?」是生活在台灣再熟悉不過的一句日常問候,但在這句問候的背後,你可以關心得更多。已經步入高齡社會的台灣,仍有不少的長輩不但未能吃飽、恐怕也吃得不夠營養。《關鍵評論網》帶你了解長輩要吃飽面臨了哪些困難、實際了解送餐給長輩的單位如何製作餐點、送餐,他們又面臨了什麼挑戰。最後邀請營養師現身說法,打破你對長輩飲食營養的種種迷思。
看完整專題報導